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看待2岁半至3岁的幼儿画? 罗彦军
答:2岁半至3岁的幼儿,喜欢画画是由于发现笔能画出痕迹。可见,幼儿的涂画是没有规律的,也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完全凭借对画笔的好奇心。这一时期的幼儿正处于绘画的萌芽阶段,所播下的。画种需要家长们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培育,家长应及时调换幼儿使用的画笔颜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新鲜感。
随着幼儿对画道和握笔熟练程度的进步,开始出现了某种形状,画的圆仍像个大问号,不成形。这时家长要是问画什么呀?幼儿会指着问号似的线条说是大鸟,对着排列不完整的线说是房子,在绘画上有些进步的幼儿,会在一个圆圈里点上两个圆点说是爸爸,又在圆的两侧画出两条垂下的线条又变成了妈妈的形象。这个时期的幼儿把握形象变化莫测,表现形象的可塑性很强,画出来的东西正看像大鸟,倒过来看又像大头人,因此说这一时期幼儿的涂抹就是幼儿画的朦胧时期。
儿童画辅导有哪些误区? 李 凌
儿童画辅导有三个误区:一是在辅导过程中过于强调作画的技巧,而忽视孩子的创造性。找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做法对学生损害更大。二是教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上课时随便画,不管不问不辅导,完全放任自流。这种大撒手式的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事实上任何—种艺术的进步都是教育的结果。三是教师过于追求儿童画的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超出了儿童所能认知事物和想象的极限。
儿童画画不自信表现在什么地方? 李 凌
儿童画画缺乏自信的十种表现是:一、经常说我不会画。二、画画时怕别人看。三、画画时怕画不像,习惯用橡皮。四、只会临摹,不会想象。五、不敢画,怕画错了。六、定型性形象重复,如,画云彩、小鸟统一样式。七、画不出来。八、要求别人陪着画。九、画画时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十、画不大,形象有棱角、窝憋,线条不流畅。
孩子从什么时候喜欢图画,有规律吗? 李 凌
研究发现:1个月的新生儿就对图形感兴趣;1岁半的孩子就能顺利地握住笔乱涂;2岁多的孩子在涂鸦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运动和控制笔的能力;3岁多的孩子是体验涂鸦的快乐;4岁的孩子是一切事物符号化;5岁的孩子已能用笔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6岁的孩子把想象与非理性创造发展到儿童期最高水平;7岁孩子的思维介于想象与写真之间;8岁的孩子追求的是对物体的真实表现,包括对空间、透视、比例的了解。这是儿童发展的“铁”的规律,既不能顺序颠倒也不能逆转,目可人都不可能超前或逾越此规律。一些教师不管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规律,只用一种方法去教是不对的。
答:2岁半至3岁的幼儿,喜欢画画是由于发现笔能画出痕迹。可见,幼儿的涂画是没有规律的,也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完全凭借对画笔的好奇心。这一时期的幼儿正处于绘画的萌芽阶段,所播下的。画种需要家长们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培育,家长应及时调换幼儿使用的画笔颜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新鲜感。
随着幼儿对画道和握笔熟练程度的进步,开始出现了某种形状,画的圆仍像个大问号,不成形。这时家长要是问画什么呀?幼儿会指着问号似的线条说是大鸟,对着排列不完整的线说是房子,在绘画上有些进步的幼儿,会在一个圆圈里点上两个圆点说是爸爸,又在圆的两侧画出两条垂下的线条又变成了妈妈的形象。这个时期的幼儿把握形象变化莫测,表现形象的可塑性很强,画出来的东西正看像大鸟,倒过来看又像大头人,因此说这一时期幼儿的涂抹就是幼儿画的朦胧时期。
儿童画辅导有哪些误区? 李 凌
儿童画辅导有三个误区:一是在辅导过程中过于强调作画的技巧,而忽视孩子的创造性。找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做法对学生损害更大。二是教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上课时随便画,不管不问不辅导,完全放任自流。这种大撒手式的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事实上任何—种艺术的进步都是教育的结果。三是教师过于追求儿童画的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超出了儿童所能认知事物和想象的极限。
儿童画画不自信表现在什么地方? 李 凌
儿童画画缺乏自信的十种表现是:一、经常说我不会画。二、画画时怕别人看。三、画画时怕画不像,习惯用橡皮。四、只会临摹,不会想象。五、不敢画,怕画错了。六、定型性形象重复,如,画云彩、小鸟统一样式。七、画不出来。八、要求别人陪着画。九、画画时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十、画不大,形象有棱角、窝憋,线条不流畅。
孩子从什么时候喜欢图画,有规律吗? 李 凌
研究发现:1个月的新生儿就对图形感兴趣;1岁半的孩子就能顺利地握住笔乱涂;2岁多的孩子在涂鸦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运动和控制笔的能力;3岁多的孩子是体验涂鸦的快乐;4岁的孩子是一切事物符号化;5岁的孩子已能用笔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6岁的孩子把想象与非理性创造发展到儿童期最高水平;7岁孩子的思维介于想象与写真之间;8岁的孩子追求的是对物体的真实表现,包括对空间、透视、比例的了解。这是儿童发展的“铁”的规律,既不能顺序颠倒也不能逆转,目可人都不可能超前或逾越此规律。一些教师不管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规律,只用一种方法去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