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使学生发展成为开拓的、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能深入持久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现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总结如下。
1. “学”,独学、自学
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独自阅读、观察、思考,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达到相应的目标。为了让“学”的内容具体明确,教师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大多为基础知识,并设计为助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学生在研讨交流前或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没有解决的困惑或产生的疑问可记录在学案备注栏中,成为组内研讨交流的素材。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能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把握学习进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同时避免频繁地补充说明,或是对学生缺少信任,而不时的提醒,造成干扰。
2. “研”,研究讨论
为探求学习内容的真相,同组或组间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质疑、探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明确讨论的话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倾听同伴的见解、分享合作的成果、矫正自已的不足。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讨论话题要难度适中,过易,显而易见,根本不需交流,过难则交流受阻,无法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准设计教学各环节,将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巧妙设计成为切入口要小,具体明确的话题,利于学生讨论,避免任务过于宽泛,学生不知所云。在学生分组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学生讨论情况,确保学生人人参与,并随时解决小组内产生的个别问题,调查各组存在的共性难题,为精讲精评收集信息。同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充分相信学生,为研讨交流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氛围,并积极参与其中,适时的加以指导、追问或补充。
3. “展”,展示交流
学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或见解,并以适当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来,以便彼此把自己所理解的提供给对方。通过深入的“学”和充分的“研”,各小组对基本任务都大体了解,但因各组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结构差异,教师设计的各组任务单内容也不尽相同,各小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必然存在不均衡,需要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即学生将自已或自已组所知道了解的成果、经验、观点、看法进行汇报展示,让其他组学生知晓,共同分享。同时,也将自己或小组存在的困惑,疑问清楚地表现出来,以求得他人帮助;
展示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合作表演、诗歌诵读、文本批判、个性解读、疑难求助,还可以是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等,但内容必需是共性度高,可借监性强的,如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点问题处理方法,易错点比较分析过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和“研”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深入寻找、认真搜集,提高展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俯下身来参与其中,要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点拨、补充、归纳,同时注意适当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除通常评价结论之外,还要适度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情况。当然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他组的学生来参与评价,并辅之以“加积分”、“发点赞卡”等激励方式,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练”,练习、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强化和反复,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练习要做到“适合”、“适中”、“适当”。适合指练习的形式要适合。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练习;可以是教师确定内容,也以学生相互出题;可以是学生交叉互批,也可以是教师批阅;可以是及时反馈,也可以课后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练习内容、学科性质等加以确定;适中指练习的难度要适中。无论什么形式,何种内容,练习的难度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过难过易都达不到巩固提升的效果。适当指练习的时间要适当,教师要根据练习的内容、班级的学情、知识的难易,确定练习的时间长短,并调节好各练习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要密切关注组内的合作练习,特别是小组出题小组练,采用学生相互批阅的形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缺乏独立性,个人的问题不易暴露,对学情的真实性难以掌握,教师只有深度参与,密切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辅导,纠正学生的偏差,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达到练习效果。
如何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通过“学”“研”展“练”多个环节的有效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氛围真正“活”起来,让课堂效果真正“好”起来,进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1. “学”,独学、自学
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独自阅读、观察、思考,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达到相应的目标。为了让“学”的内容具体明确,教师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大多为基础知识,并设计为助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学生在研讨交流前或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没有解决的困惑或产生的疑问可记录在学案备注栏中,成为组内研讨交流的素材。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能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把握学习进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同时避免频繁地补充说明,或是对学生缺少信任,而不时的提醒,造成干扰。
2. “研”,研究讨论
为探求学习内容的真相,同组或组间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质疑、探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明确讨论的话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倾听同伴的见解、分享合作的成果、矫正自已的不足。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讨论话题要难度适中,过易,显而易见,根本不需交流,过难则交流受阻,无法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准设计教学各环节,将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巧妙设计成为切入口要小,具体明确的话题,利于学生讨论,避免任务过于宽泛,学生不知所云。在学生分组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学生讨论情况,确保学生人人参与,并随时解决小组内产生的个别问题,调查各组存在的共性难题,为精讲精评收集信息。同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充分相信学生,为研讨交流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氛围,并积极参与其中,适时的加以指导、追问或补充。
3. “展”,展示交流
学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或见解,并以适当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来,以便彼此把自己所理解的提供给对方。通过深入的“学”和充分的“研”,各小组对基本任务都大体了解,但因各组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结构差异,教师设计的各组任务单内容也不尽相同,各小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必然存在不均衡,需要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即学生将自已或自已组所知道了解的成果、经验、观点、看法进行汇报展示,让其他组学生知晓,共同分享。同时,也将自己或小组存在的困惑,疑问清楚地表现出来,以求得他人帮助;
展示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合作表演、诗歌诵读、文本批判、个性解读、疑难求助,还可以是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等,但内容必需是共性度高,可借监性强的,如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点问题处理方法,易错点比较分析过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和“研”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深入寻找、认真搜集,提高展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俯下身来参与其中,要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点拨、补充、归纳,同时注意适当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除通常评价结论之外,还要适度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情况。当然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他组的学生来参与评价,并辅之以“加积分”、“发点赞卡”等激励方式,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练”,练习、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强化和反复,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练习要做到“适合”、“适中”、“适当”。适合指练习的形式要适合。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练习;可以是教师确定内容,也以学生相互出题;可以是学生交叉互批,也可以是教师批阅;可以是及时反馈,也可以课后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练习内容、学科性质等加以确定;适中指练习的难度要适中。无论什么形式,何种内容,练习的难度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过难过易都达不到巩固提升的效果。适当指练习的时间要适当,教师要根据练习的内容、班级的学情、知识的难易,确定练习的时间长短,并调节好各练习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要密切关注组内的合作练习,特别是小组出题小组练,采用学生相互批阅的形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缺乏独立性,个人的问题不易暴露,对学情的真实性难以掌握,教师只有深度参与,密切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辅导,纠正学生的偏差,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达到练习效果。
如何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通过“学”“研”展“练”多个环节的有效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氛围真正“活”起来,让课堂效果真正“好”起来,进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