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而数学中存在美,自古就被人们赏识。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是蕴藏于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定理法则、推理论证……之中。它们虽然蕴涵着美的因素,但由于数学的美主要是通过数学语言来体现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模糊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呢?
一、让学生多观察,发现美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数学教科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插图颜色鲜艳,涉及知識广泛,书中的一切都吸引着学生。每个新学期发新书时,孩子们翻阅数学书那兴致勃勃的神情、爱不释手的模样,都让老师印象深刻。在低年级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多出示现实物象的形,让学生在图片里找出几何图形,感受它对称、均衡、刚强、柔美等特征,从而理解线条和图形都是从观察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明白数学是从生活中来,能运用到生活中,美化生活,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二、实物进课堂,让学生感知美
实物在数学课堂中会成为学生关注的中心点,可以让学生在立体感知过程中展开学习。在教学三年级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认为单用语言无法说清楚周长的含义,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形的硬纸壳,及一根长线。当这些实物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们都惊奇地想知道他们带来的东西有什么用?与这堂课有关系吗?顺着孩子们好奇探索的目光,我把周长的概念出示在黑板上,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你能用手中的实物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周长吗?老师出示的这句话正确吗?哇,整个课堂瞬间活了起来,孩子们动起来了。“我是这样做的,你怎样做?和我的一样吗?我知道怎么做,我来帮你。”学生们交流那么热烈,在思想的碰撞中,真相浮出了水面,“我知道周长的含义了;老师出示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孩子们欣喜若狂,又蹦又跳。我看到这一情景感悟颇多:死记而不懂,不可谓之“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的美,识记数学概念比直接告诉他强千万倍。
三、传递快乐,多鼓励,激发学生追求美
“快乐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染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感染所有的参与者,甚至目击者。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这种不可抗拒的传染病。”
在每天的课堂上,我与学生的每次见面都是一种情绪的传染。孩子们天真地说,我喜欢看到老师的笑脸,我喜欢自己的照片被贴在教室墙上的榜样栏内,我喜欢被老师夸奖,我喜欢……
孩子们的喜欢,就是教师的喜欢。
课堂上,我不仅用热情洋溢的表扬话语激励学生,还用非语言与孩子沟通。当学生不敢起立回答时,我会用鼓励的眼神与他交流;当学生说不完解题方法时,我会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我会带头给他鼓掌。把快乐、信任、鼓励传递给孩子们,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促进他们审美情感的提升。
四、引发思考,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美
雪莱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放弃了创造和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是没有了审美体验了。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精心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规律。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9个小橘子和多个盘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橘子: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学生们兴致勃勃操作起来,我把学生汇报的五种放法写在黑板上:①每盘放3个,9÷3=3(盘);②每盘放9个,9÷9=1(盘);③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④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⑤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有学生马上提出疑问:老师,有些分法分完还有剩余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解决:“谁来帮帮他,谁来解答?”我的话音未完,很多学生早就举手等着了:“老师,我来。”同学们都争着要回答。“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看到它有余下的数,应该叫作有余数的除法。”班长银傅全自信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棒!谁能提出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我又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期待着他们给我惊喜。“这有什么难的,我的问题是:有11颗糖,分给5个同学,每人能分到同样多的糖吗?”学习尖子谭慧月马上抢答。“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的表现太让我骄傲了。”我由衷赞美到。这种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发展了创造美。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氛围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让学生多观察,发现美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数学教科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插图颜色鲜艳,涉及知識广泛,书中的一切都吸引着学生。每个新学期发新书时,孩子们翻阅数学书那兴致勃勃的神情、爱不释手的模样,都让老师印象深刻。在低年级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多出示现实物象的形,让学生在图片里找出几何图形,感受它对称、均衡、刚强、柔美等特征,从而理解线条和图形都是从观察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明白数学是从生活中来,能运用到生活中,美化生活,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二、实物进课堂,让学生感知美
实物在数学课堂中会成为学生关注的中心点,可以让学生在立体感知过程中展开学习。在教学三年级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认为单用语言无法说清楚周长的含义,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形的硬纸壳,及一根长线。当这些实物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们都惊奇地想知道他们带来的东西有什么用?与这堂课有关系吗?顺着孩子们好奇探索的目光,我把周长的概念出示在黑板上,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你能用手中的实物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周长吗?老师出示的这句话正确吗?哇,整个课堂瞬间活了起来,孩子们动起来了。“我是这样做的,你怎样做?和我的一样吗?我知道怎么做,我来帮你。”学生们交流那么热烈,在思想的碰撞中,真相浮出了水面,“我知道周长的含义了;老师出示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孩子们欣喜若狂,又蹦又跳。我看到这一情景感悟颇多:死记而不懂,不可谓之“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的美,识记数学概念比直接告诉他强千万倍。
三、传递快乐,多鼓励,激发学生追求美
“快乐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染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感染所有的参与者,甚至目击者。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这种不可抗拒的传染病。”
在每天的课堂上,我与学生的每次见面都是一种情绪的传染。孩子们天真地说,我喜欢看到老师的笑脸,我喜欢自己的照片被贴在教室墙上的榜样栏内,我喜欢被老师夸奖,我喜欢……
孩子们的喜欢,就是教师的喜欢。
课堂上,我不仅用热情洋溢的表扬话语激励学生,还用非语言与孩子沟通。当学生不敢起立回答时,我会用鼓励的眼神与他交流;当学生说不完解题方法时,我会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我会带头给他鼓掌。把快乐、信任、鼓励传递给孩子们,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促进他们审美情感的提升。
四、引发思考,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美
雪莱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放弃了创造和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是没有了审美体验了。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精心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规律。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9个小橘子和多个盘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橘子: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学生们兴致勃勃操作起来,我把学生汇报的五种放法写在黑板上:①每盘放3个,9÷3=3(盘);②每盘放9个,9÷9=1(盘);③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④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⑤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有学生马上提出疑问:老师,有些分法分完还有剩余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解决:“谁来帮帮他,谁来解答?”我的话音未完,很多学生早就举手等着了:“老师,我来。”同学们都争着要回答。“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看到它有余下的数,应该叫作有余数的除法。”班长银傅全自信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棒!谁能提出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我又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期待着他们给我惊喜。“这有什么难的,我的问题是:有11颗糖,分给5个同学,每人能分到同样多的糖吗?”学习尖子谭慧月马上抢答。“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的表现太让我骄傲了。”我由衷赞美到。这种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发展了创造美。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氛围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