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育“随班就读生”的“四用”策略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近三年我校积极开展了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普通完全中学九年级的班主任,有缘遇到了三位因身体残障而难以跟上正常学习节奏的特殊学生,即随班就读学生(以下简称随班就读生)。在朝夕相处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这三位随班就读生或少或多存有精神痴呆、胆怯、自卑、走神、很少或很难体验到成功感、难以融入班集体生活而遭到班级其他同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厌学情绪等心理障碍。怎么办?下面,以所带班级三名随班就读生为例,浅谈在随班就读生的教育方面摸索到的“四用”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师爱;赞赏;交流;班集体
  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因而被放在了特殊教育这一行列。现如今不少学校都会收到这些具有属性特殊的学生,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些缺陷,但是他们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学生可能存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情感交流上存在一些问题,老师可以用师爱、用赞赏、用交流、用班集体关爱他们成长。
  一、用师爱
  师爱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而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群体来说,师爱更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基础。我所带的小莲(化名)因小脑萎缩性病变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痴呆。她无法通过正常的语言表达描述自身的情感状态,甚至只能通过点头和摇头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在引导时就选择了用师爱与陪伴的方式,比如在聊天时和她手牵手,在写字时手把手去教,通过肢体上的接触和心灵上的靠近逐步消除她对我的陌生情绪,进而让她一步步变得勇敢。有一次在放学时,班级中有一名男生拦住去路,阻碍她回家,她顿时害怕地在课室嚎啕大哭。我闻讯赶到,首先委婉批评教育了那个男生,告诉他同学间理应学会尊重他人,友好和睦相处;然后亲自送小莲回家,途中用心中的爱对她进行了开导、安抚。慢而以常,小莲就把我当做了亲人。久而久之,她不仅与我的关系越来越近,而且在我面前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甚至还可以主动和我进行简单对话。过去有时放学后,她都不愿意回家,如今每天放学时,她都愿意回家。有时见到我,她大老远便会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呼喊我,脸上满是笑容,虽然看上去有些痴傻,但那一声“老师好”令我无比欣慰,这是我播种师爱后最有价值的收获。
  师爱是教学行为的根基,在特殊教育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关爱是他们跟随与信任的前提条件,教师一旦缺乏爱作为动力根源,其工作也无法真正落实教育的意义。随班就读的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而他们能够选择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与亲属,这本身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有责任让他们保持正常的生活感受,去除陌生与不适应的感觉,而感受到被爱包围的状态。因此,师爱就成为随班就读教育中的必需品,更是教师需要深度把握的核心内容。
  二、用赞赏
  赞赏肯定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需求的内容之一。在家庭环境中,夸赞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利器;在学校里,奖励是培育好学生的佳品。由此来看,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功能值得我们重视。我的摸索实践也证明,赞赏在班主任在培育随班就读生培育过程中会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用适当的赞赏和鼓励,让本身有着缺陷的孩子们也能找到信心。一方面,我们要在恰当的时间里进行表扬,找到他们最需要鼓励的契机。另一方面,我们则要学会用放大镜去看这些孩子的优点,并且积极进行告知和宣扬,既要让他自身感受到收获或成就,又要让周边同学了解,进而送上更多的赞扬,让他产生愉悦的满足情绪。小花(化名)是我们班上的一名随班就读同学,在某一次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老师和同学们比赛做题的游戏环节,我在投影上展示一些习题,然后我和同学们说:“老师会合同学们一起做题,比一比谁的速度快。”之后,我巡视了一下课堂,忽然发现小花也在抓紧做题。为此,我故意写得慢点。当我做完题时,我看到小花和同学们都已做好,于是我特意点名表扬小花做题速度比老师快。当看到她得到我表扬后充满自信微笑的样子,班上其他同学都为她高兴。课后,我从收上的作业发现她这次做得真不错,几乎全对。在日常学习之中,小花时常会出现走神的问题,有时我在课上点名她都没能及时回复,所以只要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我都会给她机会。一次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一道题没有回答上来,我让同学们来帮他。出乎意料小花抢先举起手,于是我就让她来回答,果真答对了。我让大家为她鼓掌,并告诉她:“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定可以学得好。”当时那名没有回答上来的男生不服气,说是其他同学将答案告诉了她,于是我问她:“老师再出一道题,你有信心吗?”她大声回答我:“有。”果真这次又答对了,男生也无话可说了。掌声再一次送给了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她开心地笑了。
  在与随班就读生共处时,不要吝啬赞赏的词语,他们得到进步的难度比正常学生更高,因此只要有进步,我们就要给予赞赏,并详细说明他们表现好的地方,比如考试成绩提升了,就要夸赞他学习用心;作业完成得好,就可以进行展示示范;课堂表现积极,就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赞扬他们美好的友谊;劳动表现良好,就要赞赏他们有毅力、能吃苦。在这样的鼓励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话,同学的一个微笑,朋友的一个拥抱,都能让他们心生温暖,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期待。
  三、用交流
  学校和家庭是相互依靠的,为完成良好的育人目标,就必须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促进双方的合力功效。为了增强班主任与随班就读生小美(化名)家长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我和随班就读生小美家长日常用电话,尤其是微信视频完成互动交流,谈论的内容与小美的学习生活相关,我会主动了解她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表达方式等,而同时也会将小美在学校表现出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告知其家长,由此让家校双方及时发现彼此共育小美进行时出现的缺陷和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班主任不断调整培育小美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她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着小美每天的微变化,我和其家长互相勉励,用交流共商对策。例如在一次全市模拟测试中,小美考得不是很好,情绪有些低落。我知道她家长一定很着急,于是就主动和家长视频联系,告知家长如何指导小美进行考试复习,如何重点针对孩子做题方法给予指导。小美家长在接受建议的同时又向我诉说了孩子存在的很多问题,越说越激动,忍不住哭了起来。该生妈妈还告诉我为了调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她现在一直在吃很多精神上的的药。谁都知道哭的主要是家长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有些失去信心。于是,我一方面劝慰小美家长不要过急,一步一步来,只要孩子不放弃学习,这就是进步,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帮该家长分析其孩子小美在备考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情绪、知识漏洞、方法掌握等,并根据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循序渐进,我用上述交流,打消了该生家长的种种顾虑,减轻了她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赢得了她的信任。随后该家长发来短信:“老师,您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只要小美能一点点地跟着上下来,我和她爸就满足了,只要小美能高高兴兴上着学就行。”我是这样回复的:“您不用客气,不要想得太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该做的。遇到你们和孩子就是我们的缘分。你们也不要太悲观,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尽力了也算对得起孩子了。想开点,别把自己搞垮了!如果那样才是更对不起孩子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作为小美的班主任,面对这样一个需要鼓励、帮助的特殊孩子和家长,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不能让小美家长失望,我会继续用交流等方式和小美家长共商、共享、共同努力,让小美随时可以感受到温暖,促进小美健康成长。
  四、用班集体
  班集体也是教师可以运用的重要内容。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教师一个人的情感关爱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集体环境创设更多关爱的空间氛围,才能让他们一直感受到爱与温暖,进而也学会向他人付出关爱,以此让学生的双向情绪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与此同时,随班就读学生既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个体,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个体,我们在对待这类学生时必须保持两种不同的态度,在客观上要尊重他们的行为意识,并及时进行引导;在主观上则要给予进一步的关爱和陪伴。因此教师在打造班集体时,就必须将这样的概念渗透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让学生们能够尊重和陪伴这些存在缺陷的同伴,进而在集体交往中让随班就读学生感受到正常的环境空间,既不会被歧视与隔离,也不会被特殊关注和重点保护,只有让他们正常地融入班集体,才能在未来真正融入社会之中。
  因此,随班就读学生的培育必须要发挥出班集体的环境功能,让整个集体展现出更高的容纳性与包容性,让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呵护与陪伴,进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这样的集体氛围也能满足随班就读生在班集体中的安全需要,这样班主任才可能对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培育。为此,我经常在班会上要求同学们在班集体中要团结互助,尤其要与班上的随班就读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友谊关系。这种互助与合作,既能弥补普通生与这三位随班就读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又能让班集体内部形成以情感为纽带的联系。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兴趣需求,进一步为他们设计合适的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在温暖的共同体中快乐成长。
  常言道:师心中有学生,育人之道自然明。是一棵大树,总会坚持汲取营养;是一株花儿,总会张开花瓣翅膀。只要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承担起随班就读学生的培育重任,用有效的育人之策,栽培他们,他们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章云娟.谈谈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和谐秘诀[J].新课程杂志,2020(194).
  [2]商福丽.淺析班主任工作的“三坚持”——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与体会[J]新课程杂志,2020(222).
其他文献
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是2019年10月份,事件的主人公是同事隆老师的儿子神舟。事件的背景是神舟读初三的时候,他的妈妈叫我给他辅导过几次作业,时间不长,但是效果非常明显。所以高一的时候神舟主动叫他妈妈要我继续给他辅导。  因为初三升高一知识点跳动比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特别是我们这里教育比较落后,大部分还处在应试教育,根本没有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所以的在刚上高中的时候
期刊
摘要:隨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甚至是教师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违背师德的新闻屡见不鲜,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教授。国家也把师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立德树人”“以德为本”的方针政策的出台,国家将“教师职业道德”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立德树人  一、“特殊”的群体——幼儿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
期刊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现状,中职学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扎实做好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为摆在每一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肃课题。本文以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为基础,就中职生如何通过远程和线上进行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为做好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遵循。  关键词:线上教学;中职生;教育管理  一、建立严密的线上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期刊
摘要: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多且师生沟通范围广,辅导员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现实世界的积极认知,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辅导员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想法,要做到充分利用自身工作内容优势、借助合作的力量强化学生管理效果,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就业能力。下面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利用网络技术使用手机、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开展教学。  关键词:网络教学;主动性;线上线下结合  2020年春季开学,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到校上课,只能在家里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听课。网络授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开始,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考验。通过网络教学的摸索与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从教学的形式看,网络授课我们都采用
期刊
摘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对绘画的兴趣不像在小学阶段兴趣浓厚,进入初中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欣赏水平不高,动手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造型能力比较欠缺,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会影响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降低对绘画的兴趣。教师应为树立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尝试着把水彩画与纸艺进行结合实践,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兴趣。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从做中学。纸艺是动手制作和各种纸张材料综合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类电子资源浩如烟海,善学者,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有用资源为自己充电或进行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如何将优秀资源服务于实体教学,是信息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正因如此,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的智慧教学应运而生。在高校经管类课程研究中,财务会计课程如何进行智慧教学备受关注。  关键词:信息时代;
期刊
摘要:通过开展法治化的大学生管理方式,学校不仅让各项管理的开展更为规范化,而且提升了整体大学生管理水平,还能切实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实际的学习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多项复杂的内容。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对高校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管理;大学生管理;管理法治化;必要性及策略  高校管理者需要以依法治国为指导方向,注重响应国家依法治国的号召,并在此过程
期刊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类艺术出现了互相融通的情况,在古筝表演艺术中融入戏曲元素,能大幅提升古筝表演艺术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文化内涵,凸显出古筝表演艺术的魅力。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当代古筝表演艺术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古筝表演艺术;戏曲元素;运用研究  一、对戏曲唱腔元素的运用  在戏曲的结构中,唱腔主要说的是演唱过程中的曲调、演唱形式等,它可以看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优化,对原本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极大程度的调整。在以往的教学领域,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递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但现代教育思想明确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形成与能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思维性,所以很多教师忽视了其内在的德育价值。文章将以小学数学为核心,对如何在数学教育工作中渗透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