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纳百川 观海听涛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记得2002年7月的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时的欣喜与震撼:欧式风格的主楼巍然耸立、典雅庄严,美丽的校园广场上绿树成阴、湖水潋滟,来来往往的学子朝气蓬勃、青春飞扬,蓝天碧海下的校园恬静娴雅,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从当初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相濡以沫”,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成长,我的人生已经与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渤海之滨 校园如画
   哈工大(威海)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威海市于1985年联合创建的跨省校区。威海这座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而闻名的海滨小城为大学提供了安静、优雅的办学环境,海纳百川的宽容与哈工大90余年的厚重和博大相得益彰。
   哈工大(威海)的校园依山而建,傍海而生,四季分明,景色如画。走进校园,许多人都会被美丽的校园广场、欧式的主楼和广场回廊所吸引,这是哈工大(威海)特色建筑的代表:广场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美丽的日月湖如一颗明珠为校园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巍峨的主楼沿袭了哈工大校本部主楼的欧式风格,高耸的尖顶直入云霄,在威海特有的碧蓝天空下格外庄严;半环形的回廊与哈尔滨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前的回廊如出一辙,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越发显得优雅婉约。广场上还有一座两层的红色尖顶小楼,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浪漫如童话中的公主楼,许多同学入校后都在猜测它的用途,后来才知道,其实这只是一座水泵房。别具魅力的哈工大(威海),连水泵房都如此别致可爱。
   威海因海闻名,哈工大(威海)也因海而与众不同。从校园西门出去便是海边,新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便是依海而建。从教室宽大的窗子望去,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就站在这里,观海听涛,放松身心。而新建的几幢学生公寓更是看海的绝佳去处,同学们每天听着大海的潮声醒来,枕着不休的海浪而眠。傍晚的时候,在窗前可以看到夕阳西下的大海,波光粼粼,温柔宁静。在海边,学校还有属于自己的1.5公里的海岸线,这在全国所有的大学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这里的沙滩上,同学们晨读、散步、踢球、嬉戏……每年的夏天,这里还是天然的游泳池,老师们带着学生在这里上游泳课,充满青春与活力的身影与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快乐的笑声与海浪声一起在蓝天下回荡。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哈工大(威海)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哈尔滨校本部、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沿袭了哈工大校本部的建筑风格,更始终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年轻的哈工大(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哈工大90余年的厚重积淀是她快速成长的沃土,威海沿海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为她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师、学者。学校在教学上坚持哈工大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更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教育、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哈工大校本部一直关心和支持着哈工大(威海)的发展,自建校开始,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从冰城来到威海,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经常听参与创建学校的老领导和老教师们说起当年艰苦奋斗的历史,谁也无法相信20多年前,美丽的校园曾是一片荒滩,而初建时的校园只有两栋楼。如今,27年过去了,学校与创建之初相比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哈工大人艰苦创业的见证,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更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最好诠释。
   在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来去匆匆的学生、漫步沉思的教授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同学们还可以经常见到许多国内各领域的大师级学者在校园里散步,刘永坦、谢礼立、李圭白、蔡鹤皋、沈士钊、杜善义、张乃通、秦裕琨、方滨兴、周玉、王国栋等院士都在哈工大(威海)创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研究院所,许多海外归来的优秀学者也为海纳百川的校园带来了新的学术气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浸染下,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从大一起就可以加入老师们的科研团队,打造工科学生坚实的实践基础。近几年来,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51项,其中,国际一等奖8项、国家级奖励17项。在哈工大(威海)的校园里,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里,开始有更多的同学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努力。
  面向海洋 特色发展
   哈工大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国家重点大学,以她而生的哈工大(威海)秉承了这一特色并结合国家的需要和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学科设置与校本部交叉互补,除了自己的硕士、博士点之外,更可以共享校本部的148个硕士点和82个博士点。除了与校本部重合的专业外,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专业是威海校区特有的专业,特别是车辆工程专业更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毕业生更是遍布全国各大汽车企业。近年来,学校以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己任,及时调整学科设置与布局,形成了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为特色重点学科,其他学科和谐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面向未来,学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年轻的哈工大(威海)不仅拥有结构合理、团结精干的专职教师团队,还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海外学者组成的双基地教师和兼职教授队伍。多年来,哈工大(威海)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坚持青年教师进校要过“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和教书育人关”的优良传统,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同学毕业之后,都会怀念课堂上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讲台挥洒自如的风采,怀念校园那些书生意气、激情四射的年华,怀念在广场上晨读、在日月湖畔发呆、在海滩上烧烤狂欢的时光,怀念图书馆的旧书、学子餐厅的饭菜和夏日里的合欢花……而我,何其有幸,能一直留在校园,享受这些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美好。
  (编辑 许南 [email protected]
  
  【大学名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跨省校区之一,1985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威海市联合创建,经过27年的建设发展,威海校区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特色。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三方签订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攻略】
   哈工大(威海)秉承哈工大航天与国防特色,并拥有车辆工程专业等国内知名学科,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所等各类研究机构57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了数百项以“863”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并已在新体制雷达、制导技术、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等方向凸显特色,尤其在电子对抗、水下焊接、分离与合成技术、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医疗装备、快速艇、特种车辆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其他文献
多次去园博园,因为“博”大,一直未走到最东边。前天又去,就直接从东边的门进去,才知道那边原来是很大的一片湿地,植物以芦苇和菖蒲为盛。  门口不多远,是一栋三层西式红楼,有浅浅池塘环绕,池塘里养着睡莲。已是秋天深处,睡莲也随着季节凋败了,午后的池塘萧瑟寂寥,却也十分清宁。  池塘上有木桥,可通向芦苇地中的木栈道。芦苇长在浅水里,木栈道纵横其中,弯弯曲曲,很有意境。  往木桥上走时,却见西式红楼后,有
期刊
对于苗族,也许你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分布广、支系多,各地苗族都有不同的自称。有的按妇女的衣服或头饰划分,有的以居住地作为称谓,诸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青苗、长裙苗、短裙苗、花背苗、歪梳苗、喇叭苗以及清水苗、高地苗、八寨苗等等。但有一个支系是鲜为人知的,这就是贵州的长角苗。  仅剩五千余人  说不出我是怎么钟情于这个民族的,也许是那里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
期刊
周末一个人在家把王梵瑞的新专辑《万重山》听完了,觉得很舒畅,然后又把他的第一张专辑《青春》也听了。回想起第一次听王梵瑞,还是在遥远的2006年。我尚记得那句懒洋洋的“时间一枪打在了我身上”,像是一张沐浴在阳光里满不在乎的脸,满满的都是青春的骄傲和不羁。那时年轻,虽然唱着“我什么呀都没了”,但觉得一切都是欣欣可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内心里还是觉得“该有的都会有的”。所以现在听来这样的歌,有点“
期刊
假如你失恋,咱俩凑一对吧  暖黄的光照进屋子,在地上铺洒出一层耀眼金子,陆美泽不由得动了下眉角。  “别动,要画歪了。”林屿森严厉斥责,陆美泽只得绷回原来严肃的表情,但她就是想笑,不仅因为黄昏的光景太美,更因为咫尺之间林屿森那张认真的脸,仿佛他眼前的是一件稀世珍宝,而他正小心翼翼地在上面雕刻美丽的图画——说得这么好听,其实就是化妆啦。  宋俊约了陆美泽看电影,她把所有小鹿乱撞般的心思都跟林屿森讲了
期刊
“饭在锅里,菜在微波炉里,我吃过了,你自己吃……”我面对着电脑,大声地招呼放学回家的儿子。   “老爸!老爸!”一会儿,儿子在身后喊。“有什么事,你就说吧。”我的目光仍没有离开电脑显示屏。“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被儿子这句话吓了一跳。我很惊讶,一年多来,我放弃了大部分工作,一直租房在他附近的中学陪读,怎么竟然到头来还落个“不关心”呢?   “你一天到晚盯着电脑,就不能回过头来看我一眼,和我面对
期刊
秋水为镜:最近,很多朋友说,讨厌这世界了。我十万分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我们被种种乱象和不公击打着眼球和灵魂,被强制的扭曲和灌输摧残着幸福和自由。但我想说,映照万物的是你的心,是你灵魂深处的盼望和仰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各种泥坑会被你的梦泽填平。    安妮宝贝:走于刀刃上,一侧是叛逆之心,一侧是屈服之牺牲。真正的平衡不是抵抗取胜,而是心意归一,获得新的路。    刘希平:
期刊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句白岩松说过的话,近日作为高考励志语出现在浙江永康一所中学的LED大屏幕上。和它一比,“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诸如此类的励志语就显得弱爆了。   这句话的励志效果如何,笔者不知道,不过多数网友认为:有高考你也未必拼得过富二代。高考再公平,也只提供了一种机会公平,无法保证结果公平。   曾几何时,人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把学位作为获取地位高
期刊
懵懂的色彩小达人   莉莉周的原名叫黄菲菲,“80后”的她出生在广州市一个工薪家庭里。从小,爸妈便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给莉莉周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想法多了,积聚在脑子里,莉莉周就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达出来。那时候文字稚嫩,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小小年纪的莉莉周就常常拿起画笔画东西,比如画有着蓝色光芒的太阳,有着金色灵魂的
期刊
2011年底,号称“户外奥斯卡”的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最佳自然环境影片奖”颁给了《家园》。《家园》的导演名叫乔乔,今年26岁。   一部4分多钟的片子,他拍了3年。为了拍这些生态纪录片,他卖掉了房子和车,还四处借钱,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哪里有野生动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意志支撑着这个年轻人?   拍生态纪录片,发现散文诗般的唯美   乔乔是乔家大院的
期刊
近日,上海的《新闻晨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一群文艺女青年在上海的地铁里发起了一场诗歌“闪读”活动,并将此活动称之为“在地铁里捡到诗”。朗诵的地点在地铁里,接受的对象是地铁乘客。   为了搞好这次诗歌“闪读”活动,她们选择了200多首诗歌,打印出来,其中有徐志摩、普希金等人的知名作品,也有席慕容、海子、顾城等人的现代诗歌。她们决定在每趟列车上朗读一个主题的诗歌,如南京西路站至中山公园站的主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