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鸡娃”的流行和“双减”的落地,幼小衔接这个词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面是焦虑的社会风气,一面是政策的指导,很多家长都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中被冲的左右摇摆、不知所措,而我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同时又是一名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更为深刻,本文就是结合我的专业知识与做家长的经验来分析幼儿衔接过程中应面对的问题与需要准备的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焦虑;科学应对;能力培养;习惯养成
最近,“鸡娃”这个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被广泛讨论,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我在一篇关于“鸡娃”的文章后面看到了一个妈妈的评论“我一点都不鸡娃,我娃四岁了只会十以内的加减法,纯粹就是个渣渣!”呵呵,这叫不鸡娃?十以内的加减法在幼儿园是大班毕业要求会的,也是小学上学期前两个月的内容,“四岁了只会!”“渣渣”?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个哭着背诵三五四十五的小姑娘。什么时候起,“焦虑”成了现在教育的主色调,以至于连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无法幸免?
其实,国家一直在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再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直强调“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继续提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期是一个孩子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教育将对幼儿以后一生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个性、想像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这些影响一生的能力发展比学一些拼音、算术这些知识重要的多。
但是,当民办园遇到了焦虑的家长群体,为了招生,为了生存,他们妥协了,而在小学一年级,这些在幼儿园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幼儿也的确表现优秀,得到老师的喜爱、优异的成绩,这些家长又将这个经验传播给下一批的家长,下一批的家长再去要求幼儿园进行小学课程……周而复始,大家都被卷到这个轮子上焦虑向前、不敢脱离。于是,学英语、学数学、学拼音、学诗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时就接触到这些课程,三四岁的他们被迫放下玩具、游戏,占用他们想象、创造和社交的时间,拿起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抓起他们的小手难以掌控的铅笔。
作为一个家长,同时也是一个幼教教研员,其实我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比一般的家长更复杂,一般家长只有“焦虑”,而我还要加上一项——“矛盾”。孩子两岁时,我要面临母亲的质问“人家都给孩子报了英语班,你怎么每天就知道带孩子到处玩儿?你差这两万块钱吗?”;孩子上幼儿园时,一边是我的专业告诉我孩子不需要提前学那些知识,一边是孩子同学家长群里各种焦虑言论的冲击,甚至孩子奶奶告訴我,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说她“脑袋空空、啥也不会。”;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一周后,小学老师让我给孩子补补写字……那时候,我对我们一直坚持的“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一度也产生了怀疑。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年年成长,我越来越确定,当初坚持“科学”是多么正确!因为,在孩子们放学的队伍中,那个笑容最灿烂的是我女儿;因为,女儿身边永远不缺一起开心、互相鼓励的伙伴……至于焦虑的家长们关心的学习,大字不识的女儿,入学两个月就做到了独立的阅读,小学二年级,成绩就摆脱了落后的状态,小学毕业成绩班级前十,中学成绩年级前5%。所以,科学的安排孩子的幼儿园学习与生活,不焦虑、不小学化,上小学后的落后状态只会是短期的、暂时的,科学游戏发展出的社交能力等在长期的学习中将成为孩子的助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做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和以后的健康发展。幼小衔接的不恰当会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比如过度疲劳、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低、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都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接下来我就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说说怎样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以下几个习惯的培养我觉得特别重要。
1、作息习惯
这个习惯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孩子入学后,感觉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作息时间改变后带来的身体的不适应。家长要提前训练孩子,帮助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2、倾听习惯
这个习惯是让孩子轻松学习的最重要的习惯。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只有1-2个集体教学活动,每个活动最多半个小时。而小学一天要上6节课,一节课40分钟,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大部分取决于这40分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能边听边玩,讲的过程中随时提问,这样不但能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还能训练他的表达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二、着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需要培养的能力有很多,比如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阅读力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专注的能力。很多孩子上课走神、写作业慢都是专注力存在问题造成的。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会影响作业效率、影响准时休息、越来越累。可以有意识的要求幼儿专心的完成某件事,比如一幅画、一本书、一个拼搭作品等等。
三、储备简单的知识
这个方面的准备,现在的家长不是准备的不够,而是准备的太多了,知识准备要有,但也不需要太多,要掌握一个度。
1、识字。幼儿识字是为了孩子阅读做准备的。但识字并不是早期阅读的唯一途径,幼儿期的阅读用观察图片、听故事等方式进行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观察角度更丰富,脑部开发更全面。
2、拼音。其实大多数孩子拼音出的问题都是本身发音不标准造成的。要在平时的说话与阅读中尽量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发音标准,为孩子拼音打好基础。
3、书写。可以通过画画和写数字增强孩子对笔的控制能力,关注孩子对书写的兴趣,特别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4、数学。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教育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上小学后的区别是小学的要求更加规范、细致,计算速度要求的更快。
“实际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小时候需要,长大后同样需要。”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用“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克服“焦虑”,让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三方面对话三位一体[J].早期教育.2005.(9).
[2]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J].早期教育.2000.(9).
[3]康建琴,幼小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准备[J].教育导刊.2011(4).
[4]秦志敏,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J].家教世界.2012(20).
作者简介
杜冰(1980年3月10日 ),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职务: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幼教教研员,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
关键词:幼小衔接;焦虑;科学应对;能力培养;习惯养成
最近,“鸡娃”这个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被广泛讨论,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我在一篇关于“鸡娃”的文章后面看到了一个妈妈的评论“我一点都不鸡娃,我娃四岁了只会十以内的加减法,纯粹就是个渣渣!”呵呵,这叫不鸡娃?十以内的加减法在幼儿园是大班毕业要求会的,也是小学上学期前两个月的内容,“四岁了只会!”“渣渣”?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个哭着背诵三五四十五的小姑娘。什么时候起,“焦虑”成了现在教育的主色调,以至于连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无法幸免?
其实,国家一直在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再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直强调“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继续提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期是一个孩子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教育将对幼儿以后一生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个性、想像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这些影响一生的能力发展比学一些拼音、算术这些知识重要的多。
但是,当民办园遇到了焦虑的家长群体,为了招生,为了生存,他们妥协了,而在小学一年级,这些在幼儿园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幼儿也的确表现优秀,得到老师的喜爱、优异的成绩,这些家长又将这个经验传播给下一批的家长,下一批的家长再去要求幼儿园进行小学课程……周而复始,大家都被卷到这个轮子上焦虑向前、不敢脱离。于是,学英语、学数学、学拼音、学诗歌……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时就接触到这些课程,三四岁的他们被迫放下玩具、游戏,占用他们想象、创造和社交的时间,拿起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抓起他们的小手难以掌控的铅笔。
作为一个家长,同时也是一个幼教教研员,其实我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比一般的家长更复杂,一般家长只有“焦虑”,而我还要加上一项——“矛盾”。孩子两岁时,我要面临母亲的质问“人家都给孩子报了英语班,你怎么每天就知道带孩子到处玩儿?你差这两万块钱吗?”;孩子上幼儿园时,一边是我的专业告诉我孩子不需要提前学那些知识,一边是孩子同学家长群里各种焦虑言论的冲击,甚至孩子奶奶告訴我,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说她“脑袋空空、啥也不会。”;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一周后,小学老师让我给孩子补补写字……那时候,我对我们一直坚持的“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一度也产生了怀疑。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年年成长,我越来越确定,当初坚持“科学”是多么正确!因为,在孩子们放学的队伍中,那个笑容最灿烂的是我女儿;因为,女儿身边永远不缺一起开心、互相鼓励的伙伴……至于焦虑的家长们关心的学习,大字不识的女儿,入学两个月就做到了独立的阅读,小学二年级,成绩就摆脱了落后的状态,小学毕业成绩班级前十,中学成绩年级前5%。所以,科学的安排孩子的幼儿园学习与生活,不焦虑、不小学化,上小学后的落后状态只会是短期的、暂时的,科学游戏发展出的社交能力等在长期的学习中将成为孩子的助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做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和以后的健康发展。幼小衔接的不恰当会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比如过度疲劳、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低、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都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接下来我就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说说怎样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以下几个习惯的培养我觉得特别重要。
1、作息习惯
这个习惯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孩子入学后,感觉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作息时间改变后带来的身体的不适应。家长要提前训练孩子,帮助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2、倾听习惯
这个习惯是让孩子轻松学习的最重要的习惯。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只有1-2个集体教学活动,每个活动最多半个小时。而小学一天要上6节课,一节课40分钟,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大部分取决于这40分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能边听边玩,讲的过程中随时提问,这样不但能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还能训练他的表达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二、着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需要培养的能力有很多,比如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阅读力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专注的能力。很多孩子上课走神、写作业慢都是专注力存在问题造成的。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会影响作业效率、影响准时休息、越来越累。可以有意识的要求幼儿专心的完成某件事,比如一幅画、一本书、一个拼搭作品等等。
三、储备简单的知识
这个方面的准备,现在的家长不是准备的不够,而是准备的太多了,知识准备要有,但也不需要太多,要掌握一个度。
1、识字。幼儿识字是为了孩子阅读做准备的。但识字并不是早期阅读的唯一途径,幼儿期的阅读用观察图片、听故事等方式进行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观察角度更丰富,脑部开发更全面。
2、拼音。其实大多数孩子拼音出的问题都是本身发音不标准造成的。要在平时的说话与阅读中尽量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发音标准,为孩子拼音打好基础。
3、书写。可以通过画画和写数字增强孩子对笔的控制能力,关注孩子对书写的兴趣,特别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4、数学。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教育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上小学后的区别是小学的要求更加规范、细致,计算速度要求的更快。
“实际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小时候需要,长大后同样需要。”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用“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克服“焦虑”,让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三方面对话三位一体[J].早期教育.2005.(9).
[2]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J].早期教育.2000.(9).
[3]康建琴,幼小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准备[J].教育导刊.2011(4).
[4]秦志敏,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J].家教世界.2012(20).
作者简介
杜冰(1980年3月10日 ),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职务: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幼教教研员,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