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文化以其生活化、本土化、贴近学生的优势成为践行新课程理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优质教学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恰当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无疑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河口古镇有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给当地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优厚的乡土教育资源,文章就河口古镇文化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融洽结合进行探究,谈谈河口古镇文化在当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河口古镇文化;思想品德;教学渗透
一、 前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等渠道,选取学生熟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事例,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性、对知识的内在体验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乡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接地气,使学生易产生共鸣,学生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将其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无疑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让鲜活的乡土素材进入课堂,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化抽象为通俗,化枯燥为生动。乡土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犹如春雨润大地,使教学与现实生活交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乡土文化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古建遗存、古树名木、民俗风情、民间传说、传统技艺、名人轶事、家族族谱、语言文化、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有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给当地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优厚的乡土教育资源。文章就结合河口古镇文化,谈谈河口古镇文化在当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研究。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河口古镇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中呢?
二、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导入新授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时怎样有个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古老的文明》一课时,可利用河口古镇明清古建文化导入新课。在教学新课时首先用PPT展示学生熟悉的河口明清古建图片,然后着重介绍河口钟鼓楼。河口钟鼓楼,是一个古建筑群,鼓楼前边有座木质卧桥,卧桥不曾使用一颗铁钉,但结构十分坚固,卧桥的两边,是两座狮子楼,十分壮观;鼓楼上下两层,上层为供奉关公神像的大殿,大殿外南侧的房梁上悬挂一口四尺来高的大钟,钟侧面有一鼓架,上面架着一通直径二尺有余的大鼓,过去敲钟击鼓是河口老街的一大文化景观;鼓楼的下层,东、西、南三面连通,北边是上楼的木质楼梯,南边鼓楼洞子下,还有三块石碑。整个鼓楼建筑群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但是凝固了的歷史,而且是文化的积淀。这样,利用河口古镇古建文化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情感与思想上的触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可以唱的一曲学生熟悉的河口地区《年歌儿》:“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房檐上,雄黄酒儿你就闹端阳呀,闹端阳呀……”来引入,紧接着提问:歌曲里唱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此时,学生七嘴八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呢?这样,教学过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乡土性、趣味性、知识性,正如所说“乡而不俗、土而不粗”,如果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能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就能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实效。例如,在教学《感受身边的变化》一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展示河口古镇新旧照片并进行对比,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大力打造河口古镇建设,使河口古镇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照片。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亲历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再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新时代河口古镇名少年,也是2018年兰州市十位“最美少年”之一阿祥(化名)的感人事迹,他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但却没有被家庭的不幸和生活艰辛而压垮,而是一名名副其实品学兼优的最美少年。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出身,但他可以选择自强、勇敢,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生活的苦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更加优秀来感恩社会对他的关心和帮助。阿祥通过自己的勇敢、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谱写了新时代美德少年的乐章。介绍完他的事迹之后进一步讨论“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优秀品质?”答案显然已见。通过学生熟悉的乡土事例进行教学,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励志和感恩教育,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创设情景教学
创设教学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与教师所要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点遥相呼应。因乡土文化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所以教学时巧用乡土文化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并积极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刻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课前安排调查材料:调查河口古镇以往和现在的明清古建、渡口码头、商铺和吃穿、住、行等状况并收集相关材料。在教学时,把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针对他们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1. 改革开放以来河口古镇发生了哪些变化?2.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请你为家乡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由于学生事先进行了访问调查,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很快总结出了结论,并给家乡的发展提出符合自身认知和实践的合理化建议。在教学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家乡文化,同时也增进了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为将来投身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 五、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开辟第二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把“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思想品德课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势在必行,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巩固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各种形势。
笔者在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方面,主要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河口古镇文化。具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河口古镇文化资料
为了更好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收集与教学同步的河口古镇文化资料,必要时,带领学生去参观河口古镇民俗馆、名胜古迹,开展课题研究等。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一两个材料作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二)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观察社会现象,获取信息,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分享调查结果。例如,教学《诚實守信》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河口古镇商业文化进行调查,并针对本地区企业的经营理念设计调查问卷,在教学时将调查情况交流,总结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的立足之本,鼓励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再如,教学《共筑生命家园》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以“黄河中的水鸟为什么减少了”为题进行社会调查,并写调查报告,然后选出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由此总结出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
(三)开展思想品德小论文竞赛
组织学生了解河口古镇文化,撰写小论文,开展小论文竞赛。如教学了《共筑生命家园》后,让学生写一篇以“河口渡口羊皮筏子之我见”为题的小论文,参加小论文竞赛。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其中一位学生写的《河口渡口羊皮筏子的变迁》,荣获了省级初中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还可采取演讲辩论比赛等形式。总之,开辟思品课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在亲历中体验、实践中感受,可以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六、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口古镇文化渗透到当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做法。把乡土文化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康喜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政治教育实效[J].甘肃教育,2014(9).
[2]毛祖军.河口史话/兰州历史文化名镇丛书[C].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
[3]徐水群.融入乡土文化 激活课堂教学[J].福建教学研究,2013(7).
[4]詹训征,徐河水.乡村中学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
[5]邱丽秀.浅谈尤溪乡土文化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10).
[6]颜隆生.让乡土文化“浸润”思想政治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9).
作者简介:
胡晓飞,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关键词:河口古镇文化;思想品德;教学渗透
一、 前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等渠道,选取学生熟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事例,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性、对知识的内在体验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乡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接地气,使学生易产生共鸣,学生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将其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无疑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让鲜活的乡土素材进入课堂,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化抽象为通俗,化枯燥为生动。乡土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犹如春雨润大地,使教学与现实生活交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乡土文化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古建遗存、古树名木、民俗风情、民间传说、传统技艺、名人轶事、家族族谱、语言文化、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有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给当地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优厚的乡土教育资源。文章就结合河口古镇文化,谈谈河口古镇文化在当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研究。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河口古镇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中呢?
二、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导入新授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时怎样有个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古老的文明》一课时,可利用河口古镇明清古建文化导入新课。在教学新课时首先用PPT展示学生熟悉的河口明清古建图片,然后着重介绍河口钟鼓楼。河口钟鼓楼,是一个古建筑群,鼓楼前边有座木质卧桥,卧桥不曾使用一颗铁钉,但结构十分坚固,卧桥的两边,是两座狮子楼,十分壮观;鼓楼上下两层,上层为供奉关公神像的大殿,大殿外南侧的房梁上悬挂一口四尺来高的大钟,钟侧面有一鼓架,上面架着一通直径二尺有余的大鼓,过去敲钟击鼓是河口老街的一大文化景观;鼓楼的下层,东、西、南三面连通,北边是上楼的木质楼梯,南边鼓楼洞子下,还有三块石碑。整个鼓楼建筑群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但是凝固了的歷史,而且是文化的积淀。这样,利用河口古镇古建文化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情感与思想上的触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可以唱的一曲学生熟悉的河口地区《年歌儿》:“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房檐上,雄黄酒儿你就闹端阳呀,闹端阳呀……”来引入,紧接着提问:歌曲里唱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此时,学生七嘴八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呢?这样,教学过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乡土性、趣味性、知识性,正如所说“乡而不俗、土而不粗”,如果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能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就能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实效。例如,在教学《感受身边的变化》一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展示河口古镇新旧照片并进行对比,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大力打造河口古镇建设,使河口古镇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照片。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亲历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再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新时代河口古镇名少年,也是2018年兰州市十位“最美少年”之一阿祥(化名)的感人事迹,他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但却没有被家庭的不幸和生活艰辛而压垮,而是一名名副其实品学兼优的最美少年。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出身,但他可以选择自强、勇敢,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生活的苦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更加优秀来感恩社会对他的关心和帮助。阿祥通过自己的勇敢、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谱写了新时代美德少年的乐章。介绍完他的事迹之后进一步讨论“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优秀品质?”答案显然已见。通过学生熟悉的乡土事例进行教学,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励志和感恩教育,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创设情景教学
创设教学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与教师所要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点遥相呼应。因乡土文化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所以教学时巧用乡土文化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并积极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刻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课前安排调查材料:调查河口古镇以往和现在的明清古建、渡口码头、商铺和吃穿、住、行等状况并收集相关材料。在教学时,把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针对他们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1. 改革开放以来河口古镇发生了哪些变化?2.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请你为家乡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由于学生事先进行了访问调查,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很快总结出了结论,并给家乡的发展提出符合自身认知和实践的合理化建议。在教学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家乡文化,同时也增进了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为将来投身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 五、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开辟第二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把“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思想品德课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势在必行,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巩固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各种形势。
笔者在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方面,主要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河口古镇文化。具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河口古镇文化资料
为了更好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收集与教学同步的河口古镇文化资料,必要时,带领学生去参观河口古镇民俗馆、名胜古迹,开展课题研究等。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一两个材料作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二)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观察社会现象,获取信息,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分享调查结果。例如,教学《诚實守信》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河口古镇商业文化进行调查,并针对本地区企业的经营理念设计调查问卷,在教学时将调查情况交流,总结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的立足之本,鼓励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再如,教学《共筑生命家园》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以“黄河中的水鸟为什么减少了”为题进行社会调查,并写调查报告,然后选出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由此总结出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
(三)开展思想品德小论文竞赛
组织学生了解河口古镇文化,撰写小论文,开展小论文竞赛。如教学了《共筑生命家园》后,让学生写一篇以“河口渡口羊皮筏子之我见”为题的小论文,参加小论文竞赛。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其中一位学生写的《河口渡口羊皮筏子的变迁》,荣获了省级初中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
巧用河口古镇文化开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还可采取演讲辩论比赛等形式。总之,开辟思品课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在亲历中体验、实践中感受,可以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六、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口古镇文化渗透到当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做法。把乡土文化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康喜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政治教育实效[J].甘肃教育,2014(9).
[2]毛祖军.河口史话/兰州历史文化名镇丛书[C].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
[3]徐水群.融入乡土文化 激活课堂教学[J].福建教学研究,2013(7).
[4]詹训征,徐河水.乡村中学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
[5]邱丽秀.浅谈尤溪乡土文化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10).
[6]颜隆生.让乡土文化“浸润”思想政治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9).
作者简介:
胡晓飞,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