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以“培贤育雅”为基本发展理念,视“传承培兰文化、创建特色文化学校”为根本发展主线,将“贤雅课堂”作为主要教育阵地,将“兰品教师”“兰惠学子”作为核心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贯彻“以美育促德育,以艺术养身心”的德育发展思路,以“弘扬传统文化,焕发粤剧生机”为特色发展方针,推行粤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的“三进策略”,试图在基础教育领域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关键词:传统书院;现代;粤剧;小生;培养策略
一、先瞻性:粤剧发展“三进战略”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火炬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第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为此,应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向来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的重视,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罗边小学充分贯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粤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粤剧欣赏、传统器乐体验课等为主要方式,初步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逐步培养艺术欣赏习惯和品味。小学高年级以粤剧基本功入门、粤剧经典曲目课程学习、传统器乐学习等为基本途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粤剧的基本知识、发展演变史、文化内涵等,感受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二、文化性:开启书院式粤剧新生代的创新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罗边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支持戏曲文化进校园。在学校已有的“培兰书院”基础上,结合广东传统曲艺精粹粤剧,开启了书院式粤剧新生代的创新培养模式。首先,书院式粤剧新生代培养强调“贤雅之风,大家之范”。为此,学校遵循“工作早起步,措施早落实”的工作方针,组织设计了“贤雅教育”系列方案。一是开展“贤雅礼仪”课堂。以仪表之雅、言谈之雅、待人之雅、行走之雅、仪式之雅、课堂之雅等为内容,打造集时效性、永久性、成长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多维创新礼仪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精神风貌、气质风范。二是庆祝“贤雅文化节日”。学校举办“文化运动会”“培兰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打造节日文化矩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增强其文化自尊心、自信心。三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体验活动”。主题体验活动分为“仁、义、礼、智、信、孝”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自成体系,独立形成一个活动单元。学生能够在这类主题体验活动中深刻认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合理、理性地表达个人的文化情感。
学校“培兰艺苑”粤剧社团不仅是传承戏曲文化的社团,还是培养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气质、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者、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五次被各类各级部门评委授予“戏曲新苗”荣誉称号,这无疑是对学校坚持“以粤剧兴书院,以戏曲兴文化”的发展模式的最大肯定。
三、专业性:引领小学生粤剧社团专业化发展浪潮
(一)制度规范化
良好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从制度文化上讲,学校提出“立雅规”。学校领导在制度设计时尤为重视挖掘规章制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内涵,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考虑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强制性。这就使得小学生能够自动自觉地乐于遵守规章制度,并能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生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环境教育化
环境创设一直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從学校环境的创设上看,学校秉承“环境文化蕴雅园”的理念,在校园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布置上都突出了教育性的导向。例如,校园的环境布置突出学校“培兰文化”中的“兰的品质”,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学校人文景观。
学校环境创设最别具特色的当属“培兰艺苑”所在的粤剧民乐教学室。该专业化教室面积约68平方米,内含专业的粤剧表演服装及表演乐器。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把舞蹈室、音乐室作为学生粤剧训练室,训练室有练功把杆、宽幅平面镜、音质上佳的音视频设备、合唱台方等。
(三)师资专业化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从“培兰艺苑”粤剧社现有成员情况来看,全校约有60名师生参与,有来自一、二、三年级的曲艺幼苗,也有四、五、六年级的曲艺新生代。面对分龄、分阶段的粤剧教学实际,专业化且又有教育背景的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采取“双向师资培养计划”,一方面,专门聘请我国戏曲表演最高奖项“全国梅花奖”得主著名粤剧演员吴非凡、广州市粤剧团的专业粤剧演员、番禺区曲艺名师李锐宝担任粤剧知识技能导师。另一方面,学校经常派出粤剧社团负责教师前往各地参加各类知识技能培训,为学校内部粤剧教育师资储备提供强大支撑。学校在粤剧推广方面师资的专业化使得学生们在接触粤剧初始就能与经典为伴、向大师学习,这也是学校能够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之路上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
(四)课程体系化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核心途径和主要形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学校在总结8年的粤剧推广和传承经验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粤剧校本课程”。该课程全面展示了粤剧基本功知识,系统化的粤剧培训课程为戏剧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提供了重要保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以“培兰文化”为基石,深入挖掘学校教育遗产“培兰书院”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育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等,与中山大学合作编纂了一套《罗边小学培兰文化校本教材》。该教材是校本课程的核心载体,是学校全体师生的知识凝聚和智慧结晶。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系统化的课程的支持。
目前,我校已形成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在学校所在社区形成了广泛的榜样标兵作用,在整个广州市形成了典型的先锋带头作用。
先瞻性、文化性、专业性这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罗边小学创新改革中小学美育实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这三点既环环相扣,又密不可分,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书院式粤剧新生代”培养模式,奠定了罗边小学作为一所视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当肩重任的乡村小学代表坚实的身份根基。从此,传统当以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得以传承、创新和弘扬。而罗边小学,则正脚踏实地地走在传递五千年文明精粹、繁荣中华优秀文化的阳光大道上。
关键词:传统书院;现代;粤剧;小生;培养策略
一、先瞻性:粤剧发展“三进战略”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火炬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第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为此,应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向来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的重视,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罗边小学充分贯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粤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粤剧欣赏、传统器乐体验课等为主要方式,初步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逐步培养艺术欣赏习惯和品味。小学高年级以粤剧基本功入门、粤剧经典曲目课程学习、传统器乐学习等为基本途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粤剧的基本知识、发展演变史、文化内涵等,感受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二、文化性:开启书院式粤剧新生代的创新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罗边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支持戏曲文化进校园。在学校已有的“培兰书院”基础上,结合广东传统曲艺精粹粤剧,开启了书院式粤剧新生代的创新培养模式。首先,书院式粤剧新生代培养强调“贤雅之风,大家之范”。为此,学校遵循“工作早起步,措施早落实”的工作方针,组织设计了“贤雅教育”系列方案。一是开展“贤雅礼仪”课堂。以仪表之雅、言谈之雅、待人之雅、行走之雅、仪式之雅、课堂之雅等为内容,打造集时效性、永久性、成长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多维创新礼仪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精神风貌、气质风范。二是庆祝“贤雅文化节日”。学校举办“文化运动会”“培兰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打造节日文化矩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增强其文化自尊心、自信心。三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体验活动”。主题体验活动分为“仁、义、礼、智、信、孝”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自成体系,独立形成一个活动单元。学生能够在这类主题体验活动中深刻认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合理、理性地表达个人的文化情感。
学校“培兰艺苑”粤剧社团不仅是传承戏曲文化的社团,还是培养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气质、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者、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五次被各类各级部门评委授予“戏曲新苗”荣誉称号,这无疑是对学校坚持“以粤剧兴书院,以戏曲兴文化”的发展模式的最大肯定。
三、专业性:引领小学生粤剧社团专业化发展浪潮
(一)制度规范化
良好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从制度文化上讲,学校提出“立雅规”。学校领导在制度设计时尤为重视挖掘规章制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内涵,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考虑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强制性。这就使得小学生能够自动自觉地乐于遵守规章制度,并能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生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环境教育化
环境创设一直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從学校环境的创设上看,学校秉承“环境文化蕴雅园”的理念,在校园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布置上都突出了教育性的导向。例如,校园的环境布置突出学校“培兰文化”中的“兰的品质”,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学校人文景观。
学校环境创设最别具特色的当属“培兰艺苑”所在的粤剧民乐教学室。该专业化教室面积约68平方米,内含专业的粤剧表演服装及表演乐器。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把舞蹈室、音乐室作为学生粤剧训练室,训练室有练功把杆、宽幅平面镜、音质上佳的音视频设备、合唱台方等。
(三)师资专业化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从“培兰艺苑”粤剧社现有成员情况来看,全校约有60名师生参与,有来自一、二、三年级的曲艺幼苗,也有四、五、六年级的曲艺新生代。面对分龄、分阶段的粤剧教学实际,专业化且又有教育背景的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采取“双向师资培养计划”,一方面,专门聘请我国戏曲表演最高奖项“全国梅花奖”得主著名粤剧演员吴非凡、广州市粤剧团的专业粤剧演员、番禺区曲艺名师李锐宝担任粤剧知识技能导师。另一方面,学校经常派出粤剧社团负责教师前往各地参加各类知识技能培训,为学校内部粤剧教育师资储备提供强大支撑。学校在粤剧推广方面师资的专业化使得学生们在接触粤剧初始就能与经典为伴、向大师学习,这也是学校能够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之路上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
(四)课程体系化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核心途径和主要形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学校在总结8年的粤剧推广和传承经验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粤剧校本课程”。该课程全面展示了粤剧基本功知识,系统化的粤剧培训课程为戏剧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提供了重要保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以“培兰文化”为基石,深入挖掘学校教育遗产“培兰书院”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育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等,与中山大学合作编纂了一套《罗边小学培兰文化校本教材》。该教材是校本课程的核心载体,是学校全体师生的知识凝聚和智慧结晶。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系统化的课程的支持。
目前,我校已形成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在学校所在社区形成了广泛的榜样标兵作用,在整个广州市形成了典型的先锋带头作用。
先瞻性、文化性、专业性这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罗边小学创新改革中小学美育实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这三点既环环相扣,又密不可分,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书院式粤剧新生代”培养模式,奠定了罗边小学作为一所视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当肩重任的乡村小学代表坚实的身份根基。从此,传统当以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得以传承、创新和弘扬。而罗边小学,则正脚踏实地地走在传递五千年文明精粹、繁荣中华优秀文化的阳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