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心理韧性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家分析,这样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来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最大的逆境就是对于亲子分离所引发的家庭功能弱化,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造成儿童情感的缺失。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适应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如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更早的独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儿童的自理能力。
二、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
(一)从教育的角度
很多教育学者从其本身的专业出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人。留守儿童面临着多种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学校教育问题、托养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出现了“三缺”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亲情缺失,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成为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制度性孤儿”介于此,很多学者提出教师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家庭教育确实现象非常严重,学校教育中教育主导性不强,同时还存在社会教育环境不利的因素。
(二)社会的角度
很多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变革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与土地的联系,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其身份转化成农民工而非市民。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缺乏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本,无力承担家庭流动成本和子女教育费用,留守儿童问题随之产生。为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提出了寄宿制学校成为当前各级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但是否寄宿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需要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留守儿童,也需要从儿童自身寻找积极因素,以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三)心理的角度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留守儿童一般会出现比较孤僻、孤傲、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虽然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很多的策略,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去考虑,这样无论是提出的策略有效与否,都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他们是有“缺陷”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暗示。近来也有学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韧性的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使学者们的视角从消极的关注转向了积极的应对。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成中也存在有很多值得非留守儿童学习的地方,正是因为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其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更强,对父母的依赖性比非留守儿童要弱很多。
本研究根据胡月琴和甘怡群开发的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韧性量表(2008年编制),致力于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性。探寻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为以后关注留守儿童的学者们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的被试来自于辽宁省朝阳县喀左县某镇上的一所普通小学六年级的两个班,喀左市地处偏远的辽西地区,经济尚不发达,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此地方的学校非常具有代表性。问卷共发放75份,筛除不合格问卷之外保留了63份。其中六年一班30人,六年二班33人。
(二) 研究方法
1.心理韧性量表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胡月琴、甘怡群等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问卷包括27道题目,分为个人里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个人里包含目标、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85之间,量表采用5点积分,对其中12个反向记分的项目进行处理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在该项目上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2.统计方法
对得到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程序
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量,主试由本班班主任担任,实测时间约为30分钟,主试按照指导语象学生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当时回收问卷。
三、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得分比较
采用方差检验分析男女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结果发现,两者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仅在目标专注一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得分
采用方差分析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分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在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各个因素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协助这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积极认知方面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从总体上来说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人际协助方面的得分也高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家庭支持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在积极认知方面的分数要明显的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控制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讨论
关于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差异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心理韧性的总分上面并无明显的差异。这与前者的研究不同。小学生中男女学生心理韧性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男女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当。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是由于生长阅历造成的。小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多挫折,也不像大学生一样要面临着找工作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压力。研究显示在目标专注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积极认知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心理韧性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家分析,这样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来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最大的逆境就是对于亲子分离所引发的家庭功能弱化,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造成儿童情感的缺失。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适应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如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更早的独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儿童的自理能力。
二、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
(一)从教育的角度
很多教育学者从其本身的专业出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人。留守儿童面临着多种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学校教育问题、托养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出现了“三缺”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亲情缺失,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成为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制度性孤儿”介于此,很多学者提出教师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家庭教育确实现象非常严重,学校教育中教育主导性不强,同时还存在社会教育环境不利的因素。
(二)社会的角度
很多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变革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与土地的联系,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其身份转化成农民工而非市民。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缺乏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本,无力承担家庭流动成本和子女教育费用,留守儿童问题随之产生。为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提出了寄宿制学校成为当前各级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但是否寄宿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需要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留守儿童,也需要从儿童自身寻找积极因素,以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三)心理的角度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留守儿童一般会出现比较孤僻、孤傲、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虽然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很多的策略,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去考虑,这样无论是提出的策略有效与否,都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他们是有“缺陷”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暗示。近来也有学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韧性的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使学者们的视角从消极的关注转向了积极的应对。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成中也存在有很多值得非留守儿童学习的地方,正是因为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其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更强,对父母的依赖性比非留守儿童要弱很多。
本研究根据胡月琴和甘怡群开发的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韧性量表(2008年编制),致力于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性。探寻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为以后关注留守儿童的学者们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的被试来自于辽宁省朝阳县喀左县某镇上的一所普通小学六年级的两个班,喀左市地处偏远的辽西地区,经济尚不发达,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此地方的学校非常具有代表性。问卷共发放75份,筛除不合格问卷之外保留了63份。其中六年一班30人,六年二班33人。
(二) 研究方法
1.心理韧性量表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胡月琴、甘怡群等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问卷包括27道题目,分为个人里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个人里包含目标、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85之间,量表采用5点积分,对其中12个反向记分的项目进行处理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在该项目上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2.统计方法
对得到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程序
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量,主试由本班班主任担任,实测时间约为30分钟,主试按照指导语象学生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当时回收问卷。
三、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得分比较
采用方差检验分析男女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结果发现,两者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仅在目标专注一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得分
采用方差分析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分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在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各个因素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协助这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积极认知方面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从总体上来说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人际协助方面的得分也高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家庭支持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在积极认知方面的分数要明显的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控制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讨论
关于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差异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心理韧性的总分上面并无明显的差异。这与前者的研究不同。小学生中男女学生心理韧性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男女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当。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是由于生长阅历造成的。小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多挫折,也不像大学生一样要面临着找工作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压力。研究显示在目标专注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积极认知方面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