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与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宿迁音乐非遗项目种类多样,整理研究后融入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内,对课程改革与音乐文化系统化有着现实意义,更利于学生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对教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在课师专程教学、考核评价与课程标准等方面加强调整,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培育更多高素质与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从而推动地方音乐非遗文化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31-02
  【本文著录格式】朱建华,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与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09):131-132.
  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对体现民族民間音乐特征与地域文化、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弘扬民族精神、整理优秀民间音乐作品、突显院校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地方民间音乐发展等有着现实意义。但改革研究不能盲目展开,应当严格依据《全国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宗旨等科学进行,促使课程补充完善。
  一、课程改革研究的依据
  (一)依据《课程指导方案》
  该方案在学分与学时、课程结构、课程范围等方面做出了明确指导。专业课程应当包含先修与必修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课程范围涉及少数民族音乐、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等。宿迁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整合了区域音乐、少数民族与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符合方案的培养精神。
  (二)依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宿迁学院的办学宗旨是突出办学地方特色与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并弘扬地方文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基础教育、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建设对策
  (一)课程性质
  课程改革进程中首要的是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特色。课程定位主要以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地方文化现代化发展渠道。同时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培养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音乐人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地方音乐传承下来,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并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对课程教学各要素的分析,更利于课程内容补充与系统化发展。除此之外,了解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关系,挖掘包括非遗音乐项目在内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现代课程体系。在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等方面的优势特征上也是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比拟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重要引导,是对学科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是对课程要求的全面分析判断。课程目标涉及几点。一是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音乐形态特征、形式与体裁等。学习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音乐形成发展等理论知识;二是重点学习宿迁地区非遗民歌民舞,掌握民歌同时能够有效展开非遗音乐项目参与或作品延展;三是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理解民族音乐特征与共性,注重民族音乐的采风制作与风格[1]。
  (三)课程内容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乐器、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除此之外,应当迎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加入富有当地特色的本土音乐。加入宿迁音乐文化,了解宿迁的劳动号子——打夯调、说唱——苏北琴书、苏北大鼓、戏曲——淮红戏等,更能突显课程的综合艺术性。从教材方面入手分析,集成传统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宿迁音乐非遗项目内容。一是淮红戏,曾获得江苏省戏曲“三支花”的殊荣,2015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苏北琴书,民间称之为打扬琴或宿迁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以宿迁方言为基调,配合木板与扬琴等演奏,述说千古流传的故事。作品包括《白绫记》《贤女告夫》《金镯玉环记》等,因为伴奏节奏明快、唱腔优美,深受观众喜爱;三是苏北大鼓,第一批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也被称作是宿迁大鼓与睢宁大鼓等,是宿迁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溯源在《睢宁县志》与《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等都有明确记载。在说唱技艺与鼓板演奏等方面区别于其它鼓书,促使其艺术特色不断突显。鼓点叙述前朝兴亡,钢板唱响人间悲欢。经典曲目包括《杨家将》《说岳全传》《响马传》等四是霸王锣鼓,是第一批公布的市级非保项目。也被称作是宿迁民间锣鼓,以传统锣鼓音乐形式存在,因宿迁是西楚霸王故里,为了纪念将其称之为霸王锣鼓。通常在春节、庙会、元宵节等活动中演奏;五是打夯调,是第二批公布的区级非保项目,主要以高抗有力的主调节奏为主六是蔡集大鼓;是第一批公布的区级非保项目。宿迁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分支。戏曲与歌舞等学科之间存在交叉互用现象,互为其他音乐项目的素材或组成部分,整合进教材中,能够突显课程体系与教学的地方性,能够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从课内实践入手分析,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性学习与模唱宿迁音乐非遗项目。除此之外,还包括音乐制作以及分类整理民间音乐作品等。
  在专业实训方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音乐文化活动,录制整理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展开宿迁音乐非遗项目的采风活动。对上述非遗项目的经典剧目音乐进行记录,编创等。
  (四)课程实施   作为教学组织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与需要,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并根据行動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范式,逐步取代传统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范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理论性与基础性特征不能忽视。一是积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知识技能需求,围绕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能力的目标,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灵活运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模式;二是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与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包括微课与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在教室完成部分课程内容教学,在乡间等完成采风考察、创编任务,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地方音乐非遗项目的了解,提升音乐创作与思维能力[2,3]。
  虽然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但归类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与渗透,以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应当坚持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宿迁音乐非遗项目理论教学中,应当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首先整合教材与音像视频等资料,围绕学生学习特征等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营造声情与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音像视频资料入手进行理论知识渗透。模唱曲艺与戏曲、民歌等经典作品,切实感受宿迁音乐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其次灵活运用音乐数据库等辅助教学工具。丰富作品等教学资料,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加强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尝试完成音乐制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与社会人才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请教与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与指导。
  (五)课程评价
  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与学做出客观评价,确保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持续改进。注重理论与实践评价,包括曲目鉴赏唱奏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知识运用、音乐审美感受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论文或口头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论学以致用能力。注重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采取课外试听感受、讨论、课堂问答、艺术实践等测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积极性发挥等学习过程进步情况。通过期终考试与阶段性考察等测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果。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就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展开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他人优点,实现取长补短。教师应当积极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接受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与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或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接受专家、社会对课程的评价,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体系,以推动课程改革。
  三、总结
  宿迁音乐文化类型与内涵丰富,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内容起到了积极补充作用。考虑到地方高校的课程安排,可以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减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时计划的冲击。教师应当加强职责理念转变,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观展示课程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注重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加强引导与评价,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培育更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诗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J].北方音乐,2018,38(18):159.
  [2]张芳芳.高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课堂改革的新探索[J].黄河之声,2018(12):86-87.
  [3]夏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7(5):28-29.
  作者简介:朱建华(1982—),男,汉族,江苏睢宁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其他文献
【摘要】巴洛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作品以《十二平均律》为代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巴赫的音乐中充斥着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的思想,他的《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本文以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BWV846)前奏曲和赋格为例,分析前奏曲给人感情上的交流和赋格的理性思维的碰撞,使大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巴赫。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十二平均律》
期刊
【摘要】“兰州鼓子”,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清民时期茶馆酒肆演唱鼓子蔚然成风,更有“到处弦歌”的盛况。在历经184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活动场所和生存机制的转变;艺人“老龄化”的突出特征;唱词不清、拖腔较长、“以慢为美”的审美倾向;自视清雅,仅限自娱雅集的活动方式等诸多因素都使得这些好家的守望,不断遇冷。新鲜“老龄”血液、演唱形式的变革以及女性
期刊
【摘要】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曾在抗战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四军抗战歌曲,这些战歌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雍凌凌.流动的音符,无形的丰碑
期刊
【摘要】文字与音乐,前者见之于眼,后者闻之于耳,自古就是构成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国的文字,书写之道是书法;钢琴演奏之法即弹奏钢琴的方法。在我国当今日益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交融互通的“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练书法”和“弹钢琴”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大部分人们的文艺学习生活中。本文将书法与钢琴演奏中相通之处——艺术之“形”进行比较分析,对当代国内钢琴演奏的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和梳理,希望能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琵琶审美艺术的历史背景、琵琶重要传统流派之一平湖派的发展历程,以平湖派经典作品《阳春古曲》和《平沙落雁》中“气”与“韵”为例进行了中国琵琶传统古曲的审美价值倾向的探究。  “精气神”是作品的骨架,建构的是乐曲的性格,声音流动的“音场”亦是“气场”,音与音之间的“和”讲求的是音腔和音韵的连接成句,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和”是其承上启下功能性的完整;“气口”则是对乐曲整体结构的把握、乐
期刊
【摘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处处都存在着节奏的身影。节奏是所有音乐的源泉、骨架、本质和生命,在音乐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任何音乐、任何旋律都不可能离开节奏单独存在。本文致力于研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通过了解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小学音樂课堂中节奏训练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革新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节奏;音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京剧是集中国戏曲之大成的剧种,可在学生眼里却是图有美名。为此,笔者借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四诊法”——望、闻、问、切,引导学生关注京剧文化,学会如何鉴赏京剧艺术、体会中国国粹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望;闻;问;切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59-02
期刊
【摘要】在音乐作品的创作领域,复调音乐的逻辑性是众所周知的,体现在极其庞杂与严格的对位规则上。但复调音乐在钢琴演奏领域上,如何将这些创作技法上的逻辑性体现在手指上,还很少有人对其展开研究。本文会以《巴赫前奏曲与赋格BWV861》为例,以钢琴演奏为出发点,将德国所学整理归纳并分析如何将巴赫作品中音与音之间的逻辑关系演奏出来,并最终呈现出作品在听觉上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关键词】复调音乐;德国;《巴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由于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客观性影响因素,致使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缺乏时效性。为保证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幼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重视对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的应对之策的探究与应用。本文主要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为主题展开分析,在探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音乐表演
期刊
【摘要】流行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学科分类细化,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内涵,都具有明显的丰富性,故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在美国,在流行音乐教育方面,由于具备悠久的发展史以及高专业化程度,美国流行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已形成完善的流行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这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而言,所带来的益处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现代流行音乐于本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产生,在大众媒体的支持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