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 教育 教学教师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我深深感觉到,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实现从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为此我认为应当对教师的素质作如下具体的要求。
一.教师要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须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内容。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重视和参与课程开发,提升新层次的教育科研素质
新课程强调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新课程文化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发展文化,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另外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只知“教书”的工匠,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力、课程知识和合作精神。
三.乐于教书育人,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旦承担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需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点上。我们的教师在传统课程模式中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企图努力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套路培养成为规范的“人才”。随着21世纪知识社会的到来,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终身化、多元化、个性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速增长的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使得我们的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输出者的角色,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创造充分发挥的机会和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四.培养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1.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兴趣减少,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也就不会理想。
2.转变教育观念,主动进入新型教育的“引导者”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这样有些教师就很怕“讲”,上课时就尽量“少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这样做只是追求了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传统教学重“讲”,现在我们又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新课程需要老师“少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少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创造性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3.反思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反思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根据青年人都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特点,应给青年教师学习的机会,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扶持青年教师并把他们推向课改实验前沿,鼓励他们承担各级公开课和课题研究。
4.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理论型、从教书匠到专家学者转变的重要途径。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为此,应始终坚持“把课题实验研究作为课改实验基本动作模式”的工作策略,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课程改革实验成果。
综上所述,新课程带来新教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其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作者通联:553504贵州省盘县乐民镇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 教育 教学教师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我深深感觉到,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实现从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为此我认为应当对教师的素质作如下具体的要求。
一.教师要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须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内容。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重视和参与课程开发,提升新层次的教育科研素质
新课程强调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新课程文化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发展文化,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另外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只知“教书”的工匠,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力、课程知识和合作精神。
三.乐于教书育人,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旦承担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需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点上。我们的教师在传统课程模式中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企图努力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套路培养成为规范的“人才”。随着21世纪知识社会的到来,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终身化、多元化、个性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速增长的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使得我们的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输出者的角色,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创造充分发挥的机会和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四.培养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1.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兴趣减少,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也就不会理想。
2.转变教育观念,主动进入新型教育的“引导者”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这样有些教师就很怕“讲”,上课时就尽量“少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这样做只是追求了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传统教学重“讲”,现在我们又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新课程需要老师“少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少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创造性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3.反思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反思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根据青年人都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特点,应给青年教师学习的机会,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扶持青年教师并把他们推向课改实验前沿,鼓励他们承担各级公开课和课题研究。
4.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理论型、从教书匠到专家学者转变的重要途径。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为此,应始终坚持“把课题实验研究作为课改实验基本动作模式”的工作策略,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课程改革实验成果。
综上所述,新课程带来新教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其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作者通联:553504贵州省盘县乐民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