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式差距,即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于东部,而西部地区在全国是经济最落后的。作为拥有多达28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省来说,马曜先生早就说过“多民族边疆省是云南的基本特点”(马曜1987)。作为西南的桥头堡,在整个大西南地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近年来我国和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并且在今年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对于分析云南的困境原因,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对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种研究早已有之。早在上世纪出就有人类学家对云南进行了相关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但都是零零碎碎的,对于解决民族经济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系统调查。例如1990年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做的课题就对不同类型的民族地区进行了调查和指导,并且开展相关研究。课题组对昆明、德宏、红河等主要城市的主要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五篇报告,分量相当大。
2.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
云南地形复杂,山区面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四,有个别的地方山区到达了百分之九十八。对于这样的一个地方必须进行必要的具体分析。
(1)历史原因。首先,云南历史上地处偏僻的荒蛮之地,是“蛮夷”之所,中央王朝促进地区的开发作用实在是少。其次,由于历史上中原发生朝代更换,战争频繁,中央忽略了对边疆的管理,对边疆省分的管控只有在政权稳定后才有力量和时间来考虑。再者,西南地区民族众多,隔阂很大,分支很多,族群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都势均力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中心。此外,该地区常发生和中央对抗,发生战争的事情,如三国时期、清朝期间就最为显著,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战争。最后,该地区近代战争不断。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中日战争,这里一直充满着火药味。连年的战争加上是的当地经济不振。
解放西南之前,整个边疆地区存在三种矛盾: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民族间的历史矛盾(马曜1987)。“由于广大人民没有土地或者缺少土地,官租、劳役负担很重,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山区少数民族的陈规陋习,比如杀牲祭鬼、砍头祭谷等,严重破坏了生产。山官、王子的辖区,限制群众修水利和开垦”《民族研究文集》。“1891年英国人开始入侵,由于当地反侵略有力,英国人改变方式,输入鸦片使当地经济结构畸形化,佤族人种植大烟,从此贫富差距更大。而且还利用传教士惊醒分裂活动”(《谭碧波《佤族原始社会》)
(2)区位地理因素。云南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周边邻国都是不发达的国家,远离祖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长期以来是“化外之地”。解放之前的各个中央政权很少真正关注西南的发展,解放后国家民族政策调整,民族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底子薄,长期积贫积弱,一下子跟不上中东部经济发展。由于西南地形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长期以来造成了西南地区的相对封闭,造成地区内部的“孤岛”现象,即由于山区占土地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人们住在各个山头上,交流较少,多自给自足型生活方式。
(3)人口与生态。西南地区人口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少,百万以上的人口城市屈指可数。西南人口多分散,人口大多集中于地区大城市,比如昆明、贵阳、拉萨等。此外,由于交通复杂、不便,地区的人口之间的交流相当有限,造成“人流”不及中东部,这直接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在昆明,人口分布大致可分为山区、边疆地区、坝区的状况,各个地区的人口有着独特的生产方式,没有统一的经济模型。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加上生态制约。森林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近百年是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洪涝平均六年一次。
(4)生产方式落后。西南一直处于多种社会形态的状态,原始公社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领主和封建地主制度并存,当地少数民族或采集为生,或狩猎,或渔牧,或种植,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家政策的帮助和经济发展才有所彻底改观。
(5)宗教与经济。宗教在少数民族之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各个族群无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有自己的巫师,有自己的信仰体系,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的病丧和重大风俗节日都会杀牲畜来表示一定程度的民族信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杀牲畜,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又用于宗教活动,而不是生产性活动。“有的民族有杀牛祭鬼的习俗,一般杀1-2头,富裕人家杀10头以上。这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生产力发展”(杨毓骧《试论怒江上游岳民族的早期奴隶制)。而且“在祭祀仪式上,为了祈求丰收或者庆祝胜利,会举行大规模的消耗极大物资,要多年积蓄才举行一次。比如杀几十只杀牛、猪,无数的鸡,牛、猪、酒、米大多是辖区内百姓负担”(谭碧波《景颇族原始社会末期》)。
(6)教育。虽然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进步,但是西南地区教师队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导致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大大不如中东部地区。其结果就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相对落后。
(7)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朝代一般是在该地区开发以便满足内地需要。直到解放以后,西南各族在中央统一规划下有了一定开发,但是真正的促進该地区自主发展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西南省份政策优惠,资金帮助,项目推动等都极大促进了西南开发,内地和西南得到前所未有的联系交流,但是资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8)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由特区城市到沿海城市,逐步到内地的城市,一步步推进。但是西南处于西南边陲,改革带来的政策效应不能有效促进该地区发展,西南、中部和东部发展体现出阶梯差距,这种滞后导致西南落后于中西部。
(9)人口素质。随着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由于该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人才不足,市场培育阶段低,企业数量不够,劳动市场的劳动力素质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会制约经济发展。
3.结语
要解决云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马曜先生早就说过:“多教给他们一些本领比多给他们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有效和重要的多……正确处理国家帮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关系。建国以来,国家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了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其中有些钱用的不当,经济效益不大。各项补助和专款有些用不到少数民族身上,被挪用到其他地方。我们认为,国家帮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关键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以前多只注重物质性帮助,结果出现有的少数民族反复进出原始森林,过不惯外面生活的情况,甚至出现把政府送的耕牛杀了返回森林过原始生活的现象。云南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原因、民族自身原因,也有政府政策的原因,正是由于着一些原因综合导致了少数民族的贫困。要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政府要改善生过环境,人们观念,积累社会财富,市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建设、教育建设等多方面逐步提高,重点打造城市群,以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一级级带动,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式差距,即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于东部,而西部地区在全国是经济最落后的。作为拥有多达28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省来说,马曜先生早就说过“多民族边疆省是云南的基本特点”(马曜1987)。作为西南的桥头堡,在整个大西南地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近年来我国和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并且在今年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对于分析云南的困境原因,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对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种研究早已有之。早在上世纪出就有人类学家对云南进行了相关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但都是零零碎碎的,对于解决民族经济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系统调查。例如1990年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做的课题就对不同类型的民族地区进行了调查和指导,并且开展相关研究。课题组对昆明、德宏、红河等主要城市的主要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五篇报告,分量相当大。
2.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
云南地形复杂,山区面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四,有个别的地方山区到达了百分之九十八。对于这样的一个地方必须进行必要的具体分析。
(1)历史原因。首先,云南历史上地处偏僻的荒蛮之地,是“蛮夷”之所,中央王朝促进地区的开发作用实在是少。其次,由于历史上中原发生朝代更换,战争频繁,中央忽略了对边疆的管理,对边疆省分的管控只有在政权稳定后才有力量和时间来考虑。再者,西南地区民族众多,隔阂很大,分支很多,族群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都势均力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中心。此外,该地区常发生和中央对抗,发生战争的事情,如三国时期、清朝期间就最为显著,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战争。最后,该地区近代战争不断。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中日战争,这里一直充满着火药味。连年的战争加上是的当地经济不振。
解放西南之前,整个边疆地区存在三种矛盾: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民族间的历史矛盾(马曜1987)。“由于广大人民没有土地或者缺少土地,官租、劳役负担很重,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山区少数民族的陈规陋习,比如杀牲祭鬼、砍头祭谷等,严重破坏了生产。山官、王子的辖区,限制群众修水利和开垦”《民族研究文集》。“1891年英国人开始入侵,由于当地反侵略有力,英国人改变方式,输入鸦片使当地经济结构畸形化,佤族人种植大烟,从此贫富差距更大。而且还利用传教士惊醒分裂活动”(《谭碧波《佤族原始社会》)
(2)区位地理因素。云南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周边邻国都是不发达的国家,远离祖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长期以来是“化外之地”。解放之前的各个中央政权很少真正关注西南的发展,解放后国家民族政策调整,民族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底子薄,长期积贫积弱,一下子跟不上中东部经济发展。由于西南地形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长期以来造成了西南地区的相对封闭,造成地区内部的“孤岛”现象,即由于山区占土地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人们住在各个山头上,交流较少,多自给自足型生活方式。
(3)人口与生态。西南地区人口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少,百万以上的人口城市屈指可数。西南人口多分散,人口大多集中于地区大城市,比如昆明、贵阳、拉萨等。此外,由于交通复杂、不便,地区的人口之间的交流相当有限,造成“人流”不及中东部,这直接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在昆明,人口分布大致可分为山区、边疆地区、坝区的状况,各个地区的人口有着独特的生产方式,没有统一的经济模型。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加上生态制约。森林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近百年是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洪涝平均六年一次。
(4)生产方式落后。西南一直处于多种社会形态的状态,原始公社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领主和封建地主制度并存,当地少数民族或采集为生,或狩猎,或渔牧,或种植,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家政策的帮助和经济发展才有所彻底改观。
(5)宗教与经济。宗教在少数民族之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各个族群无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有自己的巫师,有自己的信仰体系,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的病丧和重大风俗节日都会杀牲畜来表示一定程度的民族信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杀牲畜,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又用于宗教活动,而不是生产性活动。“有的民族有杀牛祭鬼的习俗,一般杀1-2头,富裕人家杀10头以上。这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生产力发展”(杨毓骧《试论怒江上游岳民族的早期奴隶制)。而且“在祭祀仪式上,为了祈求丰收或者庆祝胜利,会举行大规模的消耗极大物资,要多年积蓄才举行一次。比如杀几十只杀牛、猪,无数的鸡,牛、猪、酒、米大多是辖区内百姓负担”(谭碧波《景颇族原始社会末期》)。
(6)教育。虽然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进步,但是西南地区教师队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导致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大大不如中东部地区。其结果就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相对落后。
(7)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朝代一般是在该地区开发以便满足内地需要。直到解放以后,西南各族在中央统一规划下有了一定开发,但是真正的促進该地区自主发展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西南省份政策优惠,资金帮助,项目推动等都极大促进了西南开发,内地和西南得到前所未有的联系交流,但是资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8)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由特区城市到沿海城市,逐步到内地的城市,一步步推进。但是西南处于西南边陲,改革带来的政策效应不能有效促进该地区发展,西南、中部和东部发展体现出阶梯差距,这种滞后导致西南落后于中西部。
(9)人口素质。随着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由于该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人才不足,市场培育阶段低,企业数量不够,劳动市场的劳动力素质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会制约经济发展。
3.结语
要解决云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马曜先生早就说过:“多教给他们一些本领比多给他们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有效和重要的多……正确处理国家帮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关系。建国以来,国家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了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其中有些钱用的不当,经济效益不大。各项补助和专款有些用不到少数民族身上,被挪用到其他地方。我们认为,国家帮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关键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以前多只注重物质性帮助,结果出现有的少数民族反复进出原始森林,过不惯外面生活的情况,甚至出现把政府送的耕牛杀了返回森林过原始生活的现象。云南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原因、民族自身原因,也有政府政策的原因,正是由于着一些原因综合导致了少数民族的贫困。要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政府要改善生过环境,人们观念,积累社会财富,市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建设、教育建设等多方面逐步提高,重点打造城市群,以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一级级带动,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