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黑板加粉笔的常规教学,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实例,逐步导入概念、理论和思想,它更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供同行参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将一项大任务分解为数项小任务,而每项小任务又迭次紧密相连,一环连一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多个重点、难点分散到多项小任务中逐个加以解决。它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类知识和结构,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项大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项或几项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时,我要求每一位学生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设置段落格式;(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操作;(5)WORD的表格操作。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项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项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①WORD的基本概念;②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③编辑文档。每一项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每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循序渐进,一步步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通过演示实物,创设真实的环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凡是用实物可以演示的地方我都尽量采用实物,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边演示边讲解,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基本结构”这一节时,有很多枯燥的名词难以接受,像CPU、内存、显示卡、主板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了。如果采用演示的方法,可以把一台计算机拆开,一一介绍它的组成及功能,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一下,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这样做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构成的神秘感,也增长了知识,还给了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
基础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多比较、多举例
如果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多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更容易讲清基本概念,加深印象。如在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我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需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较直观的讲清了问题。在讲“磁盘的容量”时,可以举例:一张容量为1.2MB的磁盘可以容纳一本60万字的书,它们的容量是相同的,从而变抽象的东西为具体形象的实物,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教学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创新教育开展教学,效果显著。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价值的创新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像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应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反复地钻研教材、教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好生镇初级中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将一项大任务分解为数项小任务,而每项小任务又迭次紧密相连,一环连一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多个重点、难点分散到多项小任务中逐个加以解决。它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类知识和结构,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项大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项或几项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时,我要求每一位学生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设置段落格式;(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操作;(5)WORD的表格操作。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项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项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①WORD的基本概念;②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③编辑文档。每一项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每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循序渐进,一步步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通过演示实物,创设真实的环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凡是用实物可以演示的地方我都尽量采用实物,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边演示边讲解,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基本结构”这一节时,有很多枯燥的名词难以接受,像CPU、内存、显示卡、主板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了。如果采用演示的方法,可以把一台计算机拆开,一一介绍它的组成及功能,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一下,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这样做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构成的神秘感,也增长了知识,还给了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
基础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多比较、多举例
如果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多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更容易讲清基本概念,加深印象。如在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我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需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较直观的讲清了问题。在讲“磁盘的容量”时,可以举例:一张容量为1.2MB的磁盘可以容纳一本60万字的书,它们的容量是相同的,从而变抽象的东西为具体形象的实物,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教学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创新教育开展教学,效果显著。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价值的创新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像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应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反复地钻研教材、教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好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