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反映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有助于教学从重知识到重智慧的转变。逐渐把教学的重心从知识讲解转向知识的生成,初步有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觉,一位教育专家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洗课”,明确地说,就是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要确立学生能学能做的,教师不包办,重点要放在知识的生成和整合上。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对“洗课”的认识。
一、 依据《课程标准》洗教材
洗课的结果是使课堂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成为教师创造和学生学习的乐园,它不是从课堂开始的,而是从课程标准的研读到审视教材开始的。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是经验的观念得以在实践中形成和确立,“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1]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克服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的教材奴隶现象。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这样使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这一模块中每一专题都有针对性地洗去一些内容,如“了解青瓷和白瓷”、“五大文明区域”等子目,还洗去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自学并能从生活中较好感悟的内容。
二、 依据学情洗教学预设
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教育似乎成了新课程的象征了,虽然生成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但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预设就是要情境设计。这里谈的洗预设是要去掉束缚学生思想的框框,去掉学生学习的“标准答案”,是“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怎样广开思路学习,预设多元解读,预设课堂的各种变数。”[2]预设是建立在对教学对象了解的基础上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根据知识结构预设提问,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预设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讲授一个知识点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善于:“问”──启迪学生思维;也要“不问”──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甩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思考。如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六《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子目过程中,是通过对英国的系列设问启迪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达到学生对西欧其他国家的归纳总结。因此,准确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预设教学情感,这是洗预设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饱含教育教学的激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感染学生。历史课程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内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意识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预设错误。在探究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一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要么立即纠正,要么避开不谈,或者立刻打断其发言,这是一种掩盖错误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错误越积越多。其实学生能够犯错误,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也说明学生有勇气,课堂就是不断出现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地方,此时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把学生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中引出来,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证明自己的猜想,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如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就是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正反论证中国加入WTO的利弊。[3]
三、 依据情境洗知识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总是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目标的要求,是生成激活了课堂教学。在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等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知识的生成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实现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生成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的生成方向。知识生成的价值在于实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生成有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生成应该有个度,否则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追求生成而忽视了预设,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放弃了优良传统。“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学校的都离不开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个实在的、原始的、基本的需要,否认和离开这个原始的、基本的和朴素的教育价值需要,一切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追求和期望,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天上彩虹、水中捞月。”[4]教学过程虽然是学生知识的构建,但也不能把教师管理者、促进者的作用给抹杀了,课堂不能全是即兴制造。另一种就是为确保教学预设而放弃了良好的知识生成的机遇。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动态生成。知识生成的思维和创造的火花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生成知识的过程更多是在预设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教师学会认真听、观、引,关注学生的回答、讨论、小结和表达表述,努力推动学生思考、创新,制造生成的机遇。如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子目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对1992年“南巡谈话”、1992年“十四大”、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十五大”等内容的表述,推动学生分析90年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深化了对新阶段的认识,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对市场经济体制作一简单的描述和对比分析。
四、 要依据反思洗教学方法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强调师生互动,使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对话,双向交流。教师是研究者,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法,研究如何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解、关爱学生,使师生在互动的平台上,教学相长。当前如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研究学习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都体现了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向师生互动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5]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没有单一的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是综合的。所有应用的教学法要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从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其次,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的洗练要研究课型教学。高中新课改实行一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少、内容多、科目多等问题,洗课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课型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实践中的必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新课采用启发式课型,复习课采用探究式课型。
再次,教学反思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是互动的,不是单向的;教师的“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动,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改变学习模式,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
洗课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课题研究,也是新课程实施中解决比较早的困惑之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疑惑,还有很多目前没有改变的困境,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下一步将通过重读《课程标准》,开展更多的课题研究,依托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等方式解惑和实现新课程的突围。
参考文献
[1] 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2006-04-14(5).
[3] 文久江.课程专集.http://www.cedu.cn/bbs/dispbbs.
[4] 蒋建华.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中国教育报,2006-01-28(3).
[5] 文久江.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须过“五观”.青年教师,2004(8).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一、 依据《课程标准》洗教材
洗课的结果是使课堂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成为教师创造和学生学习的乐园,它不是从课堂开始的,而是从课程标准的研读到审视教材开始的。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是经验的观念得以在实践中形成和确立,“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1]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克服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的教材奴隶现象。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这样使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这一模块中每一专题都有针对性地洗去一些内容,如“了解青瓷和白瓷”、“五大文明区域”等子目,还洗去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自学并能从生活中较好感悟的内容。
二、 依据学情洗教学预设
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教育似乎成了新课程的象征了,虽然生成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但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预设就是要情境设计。这里谈的洗预设是要去掉束缚学生思想的框框,去掉学生学习的“标准答案”,是“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怎样广开思路学习,预设多元解读,预设课堂的各种变数。”[2]预设是建立在对教学对象了解的基础上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根据知识结构预设提问,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预设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讲授一个知识点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善于:“问”──启迪学生思维;也要“不问”──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甩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思考。如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六《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子目过程中,是通过对英国的系列设问启迪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达到学生对西欧其他国家的归纳总结。因此,准确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预设教学情感,这是洗预设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饱含教育教学的激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感染学生。历史课程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内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意识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预设错误。在探究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一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要么立即纠正,要么避开不谈,或者立刻打断其发言,这是一种掩盖错误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错误越积越多。其实学生能够犯错误,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也说明学生有勇气,课堂就是不断出现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地方,此时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把学生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中引出来,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证明自己的猜想,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如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就是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正反论证中国加入WTO的利弊。[3]
三、 依据情境洗知识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总是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目标的要求,是生成激活了课堂教学。在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等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知识的生成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实现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生成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的生成方向。知识生成的价值在于实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生成有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生成应该有个度,否则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追求生成而忽视了预设,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放弃了优良传统。“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学校的都离不开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个实在的、原始的、基本的需要,否认和离开这个原始的、基本的和朴素的教育价值需要,一切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追求和期望,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天上彩虹、水中捞月。”[4]教学过程虽然是学生知识的构建,但也不能把教师管理者、促进者的作用给抹杀了,课堂不能全是即兴制造。另一种就是为确保教学预设而放弃了良好的知识生成的机遇。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知识动态生成。知识生成的思维和创造的火花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生成知识的过程更多是在预设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教师学会认真听、观、引,关注学生的回答、讨论、小结和表达表述,努力推动学生思考、创新,制造生成的机遇。如在教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子目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对1992年“南巡谈话”、1992年“十四大”、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十五大”等内容的表述,推动学生分析90年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深化了对新阶段的认识,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对市场经济体制作一简单的描述和对比分析。
四、 要依据反思洗教学方法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强调师生互动,使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对话,双向交流。教师是研究者,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法,研究如何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解、关爱学生,使师生在互动的平台上,教学相长。当前如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研究学习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都体现了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向师生互动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5]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没有单一的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是综合的。所有应用的教学法要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从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其次,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的洗练要研究课型教学。高中新课改实行一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少、内容多、科目多等问题,洗课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课型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实践中的必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新课采用启发式课型,复习课采用探究式课型。
再次,教学反思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是互动的,不是单向的;教师的“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动,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改变学习模式,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
洗课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课题研究,也是新课程实施中解决比较早的困惑之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疑惑,还有很多目前没有改变的困境,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下一步将通过重读《课程标准》,开展更多的课题研究,依托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等方式解惑和实现新课程的突围。
参考文献
[1] 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2006-04-14(5).
[3] 文久江.课程专集.http://www.cedu.cn/bbs/dispbbs.
[4] 蒋建华.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中国教育报,2006-01-28(3).
[5] 文久江.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须过“五观”.青年教师,2004(8).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