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妙地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胡适《我的母亲》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一生接触的人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当我们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时,我们会发现:对于母亲,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在回顾自己人生历程时对他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难忘的情怀。这样的导语容易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到文章当中,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变为愤怒到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感“他”情而生“我”情。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情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环节和设计应当和教学内容相符合,活动的开展应当与课文息息相关,不能使这个环节与课文本身相矛盾、冲突,也不能喧宾夺主。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这样的安排,我们应当根据课文本身确定。注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课进入尾声时,我讲述了一个关于蓝丝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信赖的故事。并且,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数十条蓝色的丝带,告诉他们,我将送给他们一条丝带,代表我对他们的信赖,并请同桌的同学互相系上。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被人信赖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课后,许多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系着那条丝带,并且许多学生制作了更多的丝带,送给他们信赖的亲人、朋友。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作文《……的蓝丝带》,效果不错。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他们在点滴的实践中积累,慢慢学会爱别人,学会宽容,学会珍惜。但是,在我们的情感体验中永远没有终点,别让孩子宝贵的情感像昙花一现,再无痕迹。
我们常说“以情动人”,有情才能打動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学、在情中写。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多彩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动人”起来。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妙地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胡适《我的母亲》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一生接触的人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当我们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时,我们会发现:对于母亲,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在回顾自己人生历程时对他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难忘的情怀。这样的导语容易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到文章当中,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变为愤怒到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感“他”情而生“我”情。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情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环节和设计应当和教学内容相符合,活动的开展应当与课文息息相关,不能使这个环节与课文本身相矛盾、冲突,也不能喧宾夺主。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这样的安排,我们应当根据课文本身确定。注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课进入尾声时,我讲述了一个关于蓝丝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信赖的故事。并且,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数十条蓝色的丝带,告诉他们,我将送给他们一条丝带,代表我对他们的信赖,并请同桌的同学互相系上。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被人信赖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课后,许多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系着那条丝带,并且许多学生制作了更多的丝带,送给他们信赖的亲人、朋友。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作文《……的蓝丝带》,效果不错。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他们在点滴的实践中积累,慢慢学会爱别人,学会宽容,学会珍惜。但是,在我们的情感体验中永远没有终点,别让孩子宝贵的情感像昙花一现,再无痕迹。
我们常说“以情动人”,有情才能打動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学、在情中写。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多彩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动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