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的侧重点由被动地“教”转向主动地“学”,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巧设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下面,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作以分析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激活数学教学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直观;探究
学习,同样讲究“身临其境”。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置于相应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更为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学习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以便在凸显数学教学趣味性和有用性的同时,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结合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对学生说道:“从前,有一个地主将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一个农夫种植。一天,地主对农夫说:‘我将你这块土地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你看如何?’农夫听后觉得自己也没有吃亏,便答应了。等农夫回到家后把这事和妻子一说,妻子马上就说他吃亏了。农夫仔细想了想后,发现自己确实是上了地主的当。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纷纷拿出笔在纸上演算着。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趣味问题,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作了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鉴于数学学科独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针对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妨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将原本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學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让一条直线“动”起来,使其与已知圆产生相交、相切、相离等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标示出了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进而便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探究情境,提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于学生,并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创设探究情境,以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带领学生一同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两对只有一条边和只有一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并询问其是否全等。很显然,学生齐声说道:“不全等!”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那么三角形的角和边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全等?”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如此,通过基于合作学习创设探究情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有助于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并对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寻求,以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胜辉.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50-51.
[2]葛海燕.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28.
作者简介:汤石英,1982.3,女,广东博罗县,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杨侨中学,职称:初中数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直观;探究
学习,同样讲究“身临其境”。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置于相应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更为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学习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以便在凸显数学教学趣味性和有用性的同时,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结合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对学生说道:“从前,有一个地主将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一个农夫种植。一天,地主对农夫说:‘我将你这块土地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你看如何?’农夫听后觉得自己也没有吃亏,便答应了。等农夫回到家后把这事和妻子一说,妻子马上就说他吃亏了。农夫仔细想了想后,发现自己确实是上了地主的当。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纷纷拿出笔在纸上演算着。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趣味问题,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作了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鉴于数学学科独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针对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妨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将原本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學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让一条直线“动”起来,使其与已知圆产生相交、相切、相离等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标示出了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进而便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探究情境,提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于学生,并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创设探究情境,以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带领学生一同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两对只有一条边和只有一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并询问其是否全等。很显然,学生齐声说道:“不全等!”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那么三角形的角和边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全等?”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如此,通过基于合作学习创设探究情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有助于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并对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寻求,以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胜辉.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50-51.
[2]葛海燕.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28.
作者简介:汤石英,1982.3,女,广东博罗县,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杨侨中学,职称:初中数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