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提出了开展团体心理课、个体辅导、辅助教育等多角度及从学校、专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多层面的学校立体教育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立体;教育管理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深思。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善和恶,而且容忍并认可它们。”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自卑、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因无端的恐惧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我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竞争太激烈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例如在“上大学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一问中,在五个备选项中,31.4%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竞争太激烈,以及在“所带给你心理压力”的五项排序中,把就业竞争太激烈的压力排在第一位的占45% ,排在第二位的占47% 。由此可见,就业竞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紧张的人际关系。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比较任性,较少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陌生的群体,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一时难以适应“群居”生活。加之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生活在同一集体中相互间因此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就会搞得比较紧张,日积月累不但造成情绪低落、焦虑影响学习,还可能造成较大的冲突,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已经证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人的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尽管当前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却不多。
2.3 相对较低的自身条件。有的学生感到“己”不如人,如 “自己脑袋笨”、学得没有别人快、好、个子没有别人高、皮肤没有别人白、相貌没有别人好、穿的衣服没有别人好等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即便是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个体之间内在的、外在的差异总是存在的,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看待这种差异,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同学特别敏感,抗压能力也较差,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同学面对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放在有自卑心理的同学身上就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也非常重要。
2.4 较大的生活压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已经全面推行。这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每年上万元的学习费用无疑是沉重的压力。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费用,一些家庭甚至负债累累。根据我校的心理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引发一些新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2.5 网络的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是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长大的,他们对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好奇心理。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求一种虚拟的成功,沉迷于网络,造成不良心理。同时因沉溺在聊天、游戏之中,缺少了与同学、外界的必要的沟通,想要建立和谐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随之减少,不少学生慢慢具有了“社交恐惧症”的倾向。
2.6 同学的不尊重、甚至嘲笑的态度。目前在校大学生80%以上的孩子属于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一切活动均围绕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颠倒了正常的家庭主次关系,使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目无尊长,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步入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有自私娇蛮的个性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使得他们在对同学的态度缺乏热情,缺乏宽容、大度、对他人的爱心及关心,有些学生对家庭困难的、性格或外形上有某些缺陷的同学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有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使得这部分同学产生自卑心理或原有的自卑心理加重,甚至对同学、社会产生仇视心理。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上几点是大学生产生自卑、浮躁、压抑、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心理负荷比较重,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多疑、精神经常高度紧张、喜欢放大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总是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看到同学在一起笑时,马上会联想到别人是在嘲笑自己,让自己非常不安,时间一长,就会脱离集体,也为同学间的安定团结留下隐患,所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刻不容缓。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教育管理思路 人的心理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个人个性及文化、地域、参考群体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进行立体的教育管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管理才能扫除心理健康教育的死角,取得好的效果。
3.1 做好多角度的教育管理。
(一)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崭新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方式,刚离开父母的羽翼的孤单,让很多新生无所适从,所以对新生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同学相处等方面进行。另外,应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打下基础。 (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重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建构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知识的积累和身心的发育同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虽已初具雏形,但可塑性也较大,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受到不良或者消极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能会产生扭曲,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进而防范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针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为主渠道,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成才实际,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的总体规划,排入课表,依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从而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真正强大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案例分析、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等环节,将学生学习心理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3)加强就业指导,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学生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所说的就业教育不仅限于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而且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职业所需的知识、性质、特点、工作环境、就业难易程度以及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展开职业兴趣的调查与测定,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适应程度加以判定,从而优化教学结构。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使他们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同时,明确近期奋斗目标,勾画远期目标,帮助他们把就业目标的压力和忧虑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4)加强生活习惯引导,屏蔽网络的心理负面效应。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高校应当倡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和团队活动,锻炼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现实的人际生活,扩大现实的人际交往,建立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系统。通过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理解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网络,恰当运用网络,远离网络的负面效应。
(三)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相对而言,身体健康、乐观开朗、生活学习充实的人面对各种压力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所以除了上述入学教育、常规教育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外,还应从提高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出发,进行一些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音、体、美等教育在这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活力,做好心理保健。著名学者麦欹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由于体育锻炼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于一体,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特别是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体验和享受乐趣,都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心境提高,消极的心境降低;同时,由于学生生活紧张,学生有不良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体育运动可提高个体的精力,消除紧张情绪,减轻思维混乱,减轻疲劳程度,增强机体活力;另外,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与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在锻炼的同时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如安排足球比赛时,要求队员之间团结一致,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互相配合,同心合作才能赢得比赛,取得胜利,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行不通的,所以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心境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供多种艺术教育形式,培养豁达心态。教育部在1989年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音乐欣赏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因此,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对预防和矫正部分学生轻视他人或消极处世的心理有很好的作用。
(3)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其心理结构完善。社会实践在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进而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合适的心理定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公益性活动,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真才实学,感悟人生真谛。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在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时,学会冷静地思考,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树立自我良好形象。更可以社会实践中,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 步升华。通过这些环节,大学生可以A主地调节心理不适应,完善心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充实大学生活。俗话说,无事生非。大学生不再象中学时期那样课业繁忙,业余时间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有些同学就会沉迷网络,无心学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日趋下降,所以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如举办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各种培训班,如跆拳道、健美操、拉丁舞、乐器班、书法班、蘑菇种植班、果脯加工班、蛋糕烘培班等,对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例如跆拳道,它基本套路简单易学、武道精神积极向上,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言,修行跆拳道运动对于宣泄情绪,调整思想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意义。
(5)开设“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荣辱认知感。 “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时,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员心理抗干扰的能力。如果学生有一颗平常心,把高空这个干扰因素排除在脑海之外就会完成这个项目。在大学生中开展“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能够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指标。另外,学校还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助于“9O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丰富业余学习生活,发挥才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2 做好多层面的教育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个人的职责,它应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义务。只有从多层面进行教育管理才能实现对学生管理不留空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学校团体咨询课抓普遍问题。在大学生得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有些具有普遍性,如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谦虚、不谨慎,不能进行自我批评,行为张扬,不尊重他人;不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上懈怠,消极处世;责任心不强,缺乏对个人、家庭、团队的责任感,感恩意识淡漠,不充分承担起集体中的责任,敷衍了事;“自我意识”较强,团队观念较弱,有些大学生还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心态浮躁,缺乏实际锻炼,眼高手低,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缺乏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生活中不能够互相信任、理解、沟通、配合、支持;由于受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化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缺乏乐观的心态,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2)学校心理咨询室抓个体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人生阶段,对于涉及到家庭个人隐私的东西,个体咨询教育的效果更好。如对因家庭贫困、“己不如人”等原因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个体心理辅导可以面对面交流,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咨询个体的面部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细节发现个体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的引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3)辅导员抓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者,与学生的相处时间长,关系密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更好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辅导员在做好日常心理健康管理疏导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特殊时期。特殊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差趋近毕业可能获得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窘困的大学生,家庭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的大学生,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的大学生,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的大学生,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历年历届的学生工作证实,大学新生入学后、毕业生毕业离校前以及每个学期的期初和期末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辅导员更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应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如建立飞信群、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源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变成预警制。
(4)任课教师重在上课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科教学中度过的。所以,各科教师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自身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来融汇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图,形成全体教师都关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任课老师的职责还在于积极与辅导员沟通,对于经常迟到、缺课、独坐一隅,不与别人交流、情绪消极的学生分析其原因,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
(5)心理委员担当同学宿舍知心朋友。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任课老师、辅导员等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毕竟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短,并且学生出于保护自我、不信任等原因,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只有在面对同学时才可能卸下“伪装”,所以各班设立心理委员非常必要,男女同学各有一名,甚至每个宿舍一名。心理委员负有协助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使其得到尽快解决,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负责向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跟踪及反馈等责任。因为责任重大,所以心理委员应该找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且自身具有乐观、积极,抗压力强等优良素质,心理非常健康的同学担任。
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而且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才能对在校大学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现全面的教育管理,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吕志革,邹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校园心理,2009(5).
[2] 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教育探索,2010,1
[3] 石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 郭海英,余绍森,夏尧远等.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技能指标的影响分析.浙江体育科学,2002,6
[5] 郑大军.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9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立体;教育管理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深思。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善和恶,而且容忍并认可它们。”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自卑、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因无端的恐惧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我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竞争太激烈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例如在“上大学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一问中,在五个备选项中,31.4%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竞争太激烈,以及在“所带给你心理压力”的五项排序中,把就业竞争太激烈的压力排在第一位的占45% ,排在第二位的占47% 。由此可见,就业竞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紧张的人际关系。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比较任性,较少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陌生的群体,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一时难以适应“群居”生活。加之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生活在同一集体中相互间因此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就会搞得比较紧张,日积月累不但造成情绪低落、焦虑影响学习,还可能造成较大的冲突,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已经证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人的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尽管当前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却不多。
2.3 相对较低的自身条件。有的学生感到“己”不如人,如 “自己脑袋笨”、学得没有别人快、好、个子没有别人高、皮肤没有别人白、相貌没有别人好、穿的衣服没有别人好等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即便是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个体之间内在的、外在的差异总是存在的,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看待这种差异,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同学特别敏感,抗压能力也较差,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同学面对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放在有自卑心理的同学身上就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也非常重要。
2.4 较大的生活压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已经全面推行。这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每年上万元的学习费用无疑是沉重的压力。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费用,一些家庭甚至负债累累。根据我校的心理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引发一些新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2.5 网络的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是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长大的,他们对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好奇心理。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求一种虚拟的成功,沉迷于网络,造成不良心理。同时因沉溺在聊天、游戏之中,缺少了与同学、外界的必要的沟通,想要建立和谐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随之减少,不少学生慢慢具有了“社交恐惧症”的倾向。
2.6 同学的不尊重、甚至嘲笑的态度。目前在校大学生80%以上的孩子属于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一切活动均围绕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颠倒了正常的家庭主次关系,使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目无尊长,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步入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有自私娇蛮的个性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使得他们在对同学的态度缺乏热情,缺乏宽容、大度、对他人的爱心及关心,有些学生对家庭困难的、性格或外形上有某些缺陷的同学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有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使得这部分同学产生自卑心理或原有的自卑心理加重,甚至对同学、社会产生仇视心理。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上几点是大学生产生自卑、浮躁、压抑、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心理负荷比较重,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多疑、精神经常高度紧张、喜欢放大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总是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看到同学在一起笑时,马上会联想到别人是在嘲笑自己,让自己非常不安,时间一长,就会脱离集体,也为同学间的安定团结留下隐患,所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刻不容缓。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教育管理思路 人的心理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个人个性及文化、地域、参考群体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进行立体的教育管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管理才能扫除心理健康教育的死角,取得好的效果。
3.1 做好多角度的教育管理。
(一)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崭新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方式,刚离开父母的羽翼的孤单,让很多新生无所适从,所以对新生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同学相处等方面进行。另外,应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打下基础。 (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重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建构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知识的积累和身心的发育同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虽已初具雏形,但可塑性也较大,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受到不良或者消极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能会产生扭曲,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进而防范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针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为主渠道,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成才实际,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的总体规划,排入课表,依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从而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真正强大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案例分析、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等环节,将学生学习心理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3)加强就业指导,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学生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所说的就业教育不仅限于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而且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职业所需的知识、性质、特点、工作环境、就业难易程度以及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展开职业兴趣的调查与测定,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适应程度加以判定,从而优化教学结构。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使他们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同时,明确近期奋斗目标,勾画远期目标,帮助他们把就业目标的压力和忧虑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4)加强生活习惯引导,屏蔽网络的心理负面效应。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高校应当倡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和团队活动,锻炼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现实的人际生活,扩大现实的人际交往,建立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系统。通过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理解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网络,恰当运用网络,远离网络的负面效应。
(三)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相对而言,身体健康、乐观开朗、生活学习充实的人面对各种压力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所以除了上述入学教育、常规教育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外,还应从提高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出发,进行一些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音、体、美等教育在这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活力,做好心理保健。著名学者麦欹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由于体育锻炼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于一体,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特别是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体验和享受乐趣,都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心境提高,消极的心境降低;同时,由于学生生活紧张,学生有不良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体育运动可提高个体的精力,消除紧张情绪,减轻思维混乱,减轻疲劳程度,增强机体活力;另外,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与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在锻炼的同时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如安排足球比赛时,要求队员之间团结一致,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互相配合,同心合作才能赢得比赛,取得胜利,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行不通的,所以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心境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供多种艺术教育形式,培养豁达心态。教育部在1989年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音乐欣赏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因此,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对预防和矫正部分学生轻视他人或消极处世的心理有很好的作用。
(3)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其心理结构完善。社会实践在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进而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合适的心理定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公益性活动,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真才实学,感悟人生真谛。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在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时,学会冷静地思考,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树立自我良好形象。更可以社会实践中,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 步升华。通过这些环节,大学生可以A主地调节心理不适应,完善心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充实大学生活。俗话说,无事生非。大学生不再象中学时期那样课业繁忙,业余时间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有些同学就会沉迷网络,无心学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日趋下降,所以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如举办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各种培训班,如跆拳道、健美操、拉丁舞、乐器班、书法班、蘑菇种植班、果脯加工班、蛋糕烘培班等,对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例如跆拳道,它基本套路简单易学、武道精神积极向上,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言,修行跆拳道运动对于宣泄情绪,调整思想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意义。
(5)开设“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荣辱认知感。 “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时,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员心理抗干扰的能力。如果学生有一颗平常心,把高空这个干扰因素排除在脑海之外就会完成这个项目。在大学生中开展“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能够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指标。另外,学校还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助于“9O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丰富业余学习生活,发挥才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2 做好多层面的教育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个人的职责,它应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义务。只有从多层面进行教育管理才能实现对学生管理不留空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学校团体咨询课抓普遍问题。在大学生得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有些具有普遍性,如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谦虚、不谨慎,不能进行自我批评,行为张扬,不尊重他人;不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上懈怠,消极处世;责任心不强,缺乏对个人、家庭、团队的责任感,感恩意识淡漠,不充分承担起集体中的责任,敷衍了事;“自我意识”较强,团队观念较弱,有些大学生还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心态浮躁,缺乏实际锻炼,眼高手低,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缺乏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生活中不能够互相信任、理解、沟通、配合、支持;由于受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化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缺乏乐观的心态,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2)学校心理咨询室抓个体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人生阶段,对于涉及到家庭个人隐私的东西,个体咨询教育的效果更好。如对因家庭贫困、“己不如人”等原因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个体心理辅导可以面对面交流,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咨询个体的面部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细节发现个体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的引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3)辅导员抓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者,与学生的相处时间长,关系密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更好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辅导员在做好日常心理健康管理疏导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特殊时期。特殊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差趋近毕业可能获得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窘困的大学生,家庭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的大学生,身体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的大学生,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的大学生,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的大学生等。历年历届的学生工作证实,大学新生入学后、毕业生毕业离校前以及每个学期的期初和期末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辅导员更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应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如建立飞信群、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源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变成预警制。
(4)任课教师重在上课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科教学中度过的。所以,各科教师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自身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来融汇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图,形成全体教师都关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任课老师的职责还在于积极与辅导员沟通,对于经常迟到、缺课、独坐一隅,不与别人交流、情绪消极的学生分析其原因,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
(5)心理委员担当同学宿舍知心朋友。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任课老师、辅导员等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毕竟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短,并且学生出于保护自我、不信任等原因,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只有在面对同学时才可能卸下“伪装”,所以各班设立心理委员非常必要,男女同学各有一名,甚至每个宿舍一名。心理委员负有协助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使其得到尽快解决,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负责向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跟踪及反馈等责任。因为责任重大,所以心理委员应该找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且自身具有乐观、积极,抗压力强等优良素质,心理非常健康的同学担任。
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而且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才能对在校大学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现全面的教育管理,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吕志革,邹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校园心理,2009(5).
[2] 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教育探索,2010,1
[3] 石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 郭海英,余绍森,夏尧远等.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技能指标的影响分析.浙江体育科学,2002,6
[5] 郑大军.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