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三)指导学生质疑。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做记录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5、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养成,阅读能力也会提高。
其他文献
仲春时节,校园里春机盎然,春花烂漫。同时,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在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间隔放置了许多盆盛开的五色瓜叶菊。过了两个星期,我问学生们:“谁知道这些花的名称?”学生们都摇头。我又问:“谁知道这些花有几颜色?”学生们乱猜一通,无一正确。  新学期,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 ﹏ 我家》,中间需要学生们填上一个动词。收上来一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得是《我爱我家》。内容大同小异,多是俗话、空话或是套话,很少
期刊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
期刊
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而有效的摸索:  一、以变引趣  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
期刊
语文课堂,我特别喜欢平滑如水的感觉。可是作为课堂,它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状态,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时”随时会打破这种“美好”,它让课堂变得波澜迭起,它在检视着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水平,它在挑战着一个语文教师智慧的瞬间“爆发力”,它在让一个语文教师真切地体验着自身对于课堂的存在价值。  “椅子也陶醉了”  教室里洋溢着优美的旋律,一位学生正在朗诵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四自然段。 “嘣——”,一声巨响从
期刊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润滑油”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史书上也有“爱屋及乌”“憎人及物”的记载。卢梭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师生之间同样如此,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老师讲的课,学生觉得不努力学习对不起老师,而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心理相容,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是一种“亲师信道”的移情正效应。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
期刊
一、要有精美的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
期刊
首先,收集材料,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
期刊
一、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哪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一
期刊
写作在中考中占分比例很大,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分数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写作的要求:“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点要求在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独领风骚,但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写“话”存在各种问题:“话”不真实、不健康、不正确,有些偏激;“
期刊
自主合作学习是我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开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收效却不是很明显。原因何在?我想还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该变,我们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感慨。  一、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推陈促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来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对学生包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