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图书馆APP间的竞争不断升级,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图书馆APP,用户该如何让选择,影响用户对图书馆APP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用户对图书馆APP的粘性成为目前图书馆APP使用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基于信息共享模式与互动性的网络模型为框架,以APP主导的信息共享、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用户粘性等为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 311份有效样本,研究发现: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与感知互动性,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与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与感知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粘性。文章旨在在理论,发展了图书馆App使用行为理论,丰富了信息共享模式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上,贡献了APP时刻关注主导信息共享与着力强化图书馆App互动性体验两点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APP;APP主导的信息共享;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互动性;用户粘性
1.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APP主导的信息共享与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模式是近年逐渐流行的一种创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共享模式是图书馆用户的主要活动模式之一,是图书馆用户交换信息的活动模式。
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是指通过APP打破信息孤岛局面,将集合成的多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发放至共享空间内成为公共信息,为人所利用。目前,多数类型APP开始采用信息共享模式:智慧城市[9]、健康APP[10]等等。在各类APP向信息共享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图书馆APP作为“信息库”式的APP也采用了该模式。APP主导的信息共享能够使用户了解到更多关于图书馆APP的信息,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用户粘性。大数据技术下,信息可以通过共享被加工成知识,从而促进用户对APP的满意度,进而增加图书馆用户粘性。杨敏等调查优化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预约服务。王钢等研究平台能力,平台信誉、共享渠道三个变量对信息共享模式的影响假设,为企业发展提出建议。
1.2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核心特征,用户在互联网上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在用户使用互联网之前或用户正在使用时都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产生共鸣。根据两个不同的时期对互动性的认知,我们把互动性分为: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
Newhagen 等在 1995 年首次提出感知互动性(perceived interactivity)。感知互动性是指个体在与APP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20] 。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他浏览、点赞、回复APP或其他用户的信息或其他用户点赞、回复自己的信息时都是进行互动,当用户意识到自己在与APP或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时就形成了感知互动性。宋蒙蒙等研究提高网络互动效率激发游客产品购买行为的问题[21],证实感知互动不能对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是通过沉浸和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产生购买行为。
预期互动性(expected interactivity)是指个体拟与某种信息工具(如网站)互动时,他们期望体验到的互动程度[22]。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之前,他期望图书馆APP能够给他带来多少频率、深度与APP或其他用户的互动。毕达天等研究了基于用户视角下,网络互动的特征[23]。熊太纯等分析了当前图书馆网络互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和推进图书馆网络互动服务的建议。
2.模型与假设
2.1提出假设
2.1.1APP主导信息共享与感知、预期互动性
APP主导信息共享是指在“互联网+”思维背景下,APP打破信息孤岛局面,将集合成的多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发布至APP内成为公共信息[8]。感知、预期互动性是指用户的一种心理状态[18]。前者是平台为了更好地解决APP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继市场和企业之后全新的信息配置机制[25]。后两者是在网络上的个体对在获得有利信息后与信息的提供方进行交互行为的认知[26]。通過APP主导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向使用图书馆APP的用户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和资源,当用户在使用前了解到APP主导的信息共享频率高时会提高用户对互动的期望;同时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在APP共享的信息里筛选出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会使用户更大可能性的感知互动。基于此,提出假设:
H1: 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
H3: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
2.1.2用户主导信息共享与感知、预期互动性
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是指以APP上的个体用户为共享的主体,借助APP提供的公共信息交流通道,进行多元化的、大容量、多参与的信息交流和共享[7]。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前,了解到用户在使用APP时信息共享的频率高会提高该用户对使用APP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以及互动的期望值。当用户在使用APP时,接收到其他用户共享的信息越多或回复越多,该用户感知到的互动性越强。基于此,提出假设:
H2: 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
H4: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
2.1.3感知、预期互动性与用户粘性
感知互动性是指个体在与APP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20] 。预期互动性是指个体拟与某种信息工具(如网站)互动时,他们期望体验到的互动程度[22]。用户粘性指的是客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感和再消费期望值,依赖感越强,客户粘性越高;再消费期望值越高,客户粘性越高[3]。当用户对图书馆APP的预期互动性越强,用户持续不断、反复打开图书馆APP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当用户对图书馆APP的感知互动性越强,用户停留在图书馆APP的时间就越长。基于此,提出假设: H5: 感知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粘性
H6:预期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粘性
2.2概念模型
3.研究设计
3.1问卷设计
问卷参考张初兵[18]的旅游App用戶粘性与购买意向:互动性视角这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将问卷改编成为适合图书馆APP调查的问卷,问卷由5个变量构成:APP主导的信息共享,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用户粘性。变量下设计了22个题项,所有变量均采用 Likert5点量表,1 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目标调研人群为所有使用图书馆APP的群众。我们一开始先将初步问卷发放给自己身边的同学进行试填写,经过访谈,最终修改成稿,利用问卷星发布。在问卷的最前面设置一条是非题:“你是否正在使用图书馆APP”(列出目前市面上下载量最多的几款APP,同时设置了其他这个可填选项),通过这道是非题,过滤那些没有使用过图书馆APP的被调查者。
3.2 数据收集
关于样本量,结构方程模型法要求样本量必须超过 200。因此,本文设定的最小样本量为200。
本研究调查问卷是通过问卷星进行发布调查。在具体执行时,以使用过图书馆App的用户为调研对象,要求选出最近一次使用的图书馆App,并对该图书馆App直接相关的问题给予评价。据此,至 20200710,问卷星收回311份问卷。
在被调查者中,36.7%的是男性;63.3%是女性;年龄主要集中于20至25岁,占比59.8%;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5.5%,总体而言,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较高。
3.3分析方法
收集到问卷后,首先我们要先将收集到的问卷中的无效问卷剔除掉,然后对剩下的有效问卷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也称为可靠性分析,用于测量样本回答结果是否可靠,即样本有没有真实作答量表类题项,衡量信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信度系数包括:克隆巴赫α系数、折半系数、重测信度,可在spss中进行分析。效度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准确程度,用于测量题项设计是否合理。常用的方法有: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也可以在spss中进行。
4.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4.1主效应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APP主导信息共享、用户主导信息共享对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有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对用户粘性有正向影响。假设1-6得以验证。
5.2结论与建议
(1)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当用户在图书馆APP内接收到APP共享的信息越多,用户感知自身与APP进行互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用户使用图书馆APP之前,当他们了解到APP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信息共享的次数越多,用户对图书馆APP进行互动的期望越高。因此,图书馆APP内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共享氛围。首先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APP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偏好、需求,以至于图书馆APP本身尽可能地分享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刺激用户对信息共享的感知;其次,是采取季度问卷,每个季度发放问卷,让用户能够对APP的相关功能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可以促进深度互动。
(2)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当用户在图书馆APP内接收到其他用户共享的信息越多,用户感知自身与其他用户进行网络互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用户使用图书馆APP之前,当他们了解到正在使用的用户经常会持续不断地在APP内进行信息共享,用户对图书馆APP进行互动的期望越高。因此,为了激励更多的用户主动地进行信息共享,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开展相关活动,例如根据用户信息共享的次数进行等级划分或积分奖励换取特权这一系列活动。
(3)用户粘性受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的正向影响。当用户在使用APP之前了解到APP内互动频率高,交流程度深会促进用户使用图书馆APP的行为。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感知图书馆APP内APP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次数多,交流频率高也会促进用户持续不断地使用图书馆APP。因此,为了加强用户粘性,首先要做到,强化图书馆APP互动性体验功能,实现信息发布的快捷性、格式多样性,注重APP的硬件功能,支持APP发布视频之类的信息等。
参考文献
[1]田丹. 我国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现状分析 [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5, 24(05): 74-80.
[2]苏秀清. 大数据视角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研究——以南平地区为例 [J]. 江苏商论, 2020, (07): 73-7+82.
[3]王海萍. 在线消费者粘性研究 [D]; 山东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朱亚琴(2000—),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宗舒瑶(200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戴良平(1997—),女,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19C286)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关键词:图书馆APP;APP主导的信息共享;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互动性;用户粘性
1.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APP主导的信息共享与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模式是近年逐渐流行的一种创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共享模式是图书馆用户的主要活动模式之一,是图书馆用户交换信息的活动模式。
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是指通过APP打破信息孤岛局面,将集合成的多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发放至共享空间内成为公共信息,为人所利用。目前,多数类型APP开始采用信息共享模式:智慧城市[9]、健康APP[10]等等。在各类APP向信息共享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图书馆APP作为“信息库”式的APP也采用了该模式。APP主导的信息共享能够使用户了解到更多关于图书馆APP的信息,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用户粘性。大数据技术下,信息可以通过共享被加工成知识,从而促进用户对APP的满意度,进而增加图书馆用户粘性。杨敏等调查优化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预约服务。王钢等研究平台能力,平台信誉、共享渠道三个变量对信息共享模式的影响假设,为企业发展提出建议。
1.2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核心特征,用户在互联网上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在用户使用互联网之前或用户正在使用时都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产生共鸣。根据两个不同的时期对互动性的认知,我们把互动性分为: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
Newhagen 等在 1995 年首次提出感知互动性(perceived interactivity)。感知互动性是指个体在与APP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20] 。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他浏览、点赞、回复APP或其他用户的信息或其他用户点赞、回复自己的信息时都是进行互动,当用户意识到自己在与APP或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时就形成了感知互动性。宋蒙蒙等研究提高网络互动效率激发游客产品购买行为的问题[21],证实感知互动不能对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是通过沉浸和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产生购买行为。
预期互动性(expected interactivity)是指个体拟与某种信息工具(如网站)互动时,他们期望体验到的互动程度[22]。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之前,他期望图书馆APP能够给他带来多少频率、深度与APP或其他用户的互动。毕达天等研究了基于用户视角下,网络互动的特征[23]。熊太纯等分析了当前图书馆网络互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和推进图书馆网络互动服务的建议。
2.模型与假设
2.1提出假设
2.1.1APP主导信息共享与感知、预期互动性
APP主导信息共享是指在“互联网+”思维背景下,APP打破信息孤岛局面,将集合成的多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发布至APP内成为公共信息[8]。感知、预期互动性是指用户的一种心理状态[18]。前者是平台为了更好地解决APP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继市场和企业之后全新的信息配置机制[25]。后两者是在网络上的个体对在获得有利信息后与信息的提供方进行交互行为的认知[26]。通過APP主导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向使用图书馆APP的用户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和资源,当用户在使用前了解到APP主导的信息共享频率高时会提高用户对互动的期望;同时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在APP共享的信息里筛选出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会使用户更大可能性的感知互动。基于此,提出假设:
H1: 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
H3: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
2.1.2用户主导信息共享与感知、预期互动性
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是指以APP上的个体用户为共享的主体,借助APP提供的公共信息交流通道,进行多元化的、大容量、多参与的信息交流和共享[7]。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前,了解到用户在使用APP时信息共享的频率高会提高该用户对使用APP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以及互动的期望值。当用户在使用APP时,接收到其他用户共享的信息越多或回复越多,该用户感知到的互动性越强。基于此,提出假设:
H2: 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
H4: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预期互动性
2.1.3感知、预期互动性与用户粘性
感知互动性是指个体在与APP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20] 。预期互动性是指个体拟与某种信息工具(如网站)互动时,他们期望体验到的互动程度[22]。用户粘性指的是客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感和再消费期望值,依赖感越强,客户粘性越高;再消费期望值越高,客户粘性越高[3]。当用户对图书馆APP的预期互动性越强,用户持续不断、反复打开图书馆APP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当用户对图书馆APP的感知互动性越强,用户停留在图书馆APP的时间就越长。基于此,提出假设: H5: 感知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粘性
H6:预期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粘性
2.2概念模型
3.研究设计
3.1问卷设计
问卷参考张初兵[18]的旅游App用戶粘性与购买意向:互动性视角这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将问卷改编成为适合图书馆APP调查的问卷,问卷由5个变量构成:APP主导的信息共享,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用户粘性。变量下设计了22个题项,所有变量均采用 Likert5点量表,1 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目标调研人群为所有使用图书馆APP的群众。我们一开始先将初步问卷发放给自己身边的同学进行试填写,经过访谈,最终修改成稿,利用问卷星发布。在问卷的最前面设置一条是非题:“你是否正在使用图书馆APP”(列出目前市面上下载量最多的几款APP,同时设置了其他这个可填选项),通过这道是非题,过滤那些没有使用过图书馆APP的被调查者。
3.2 数据收集
关于样本量,结构方程模型法要求样本量必须超过 200。因此,本文设定的最小样本量为200。
本研究调查问卷是通过问卷星进行发布调查。在具体执行时,以使用过图书馆App的用户为调研对象,要求选出最近一次使用的图书馆App,并对该图书馆App直接相关的问题给予评价。据此,至 20200710,问卷星收回311份问卷。
在被调查者中,36.7%的是男性;63.3%是女性;年龄主要集中于20至25岁,占比59.8%;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5.5%,总体而言,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较高。
3.3分析方法
收集到问卷后,首先我们要先将收集到的问卷中的无效问卷剔除掉,然后对剩下的有效问卷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也称为可靠性分析,用于测量样本回答结果是否可靠,即样本有没有真实作答量表类题项,衡量信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信度系数包括:克隆巴赫α系数、折半系数、重测信度,可在spss中进行分析。效度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准确程度,用于测量题项设计是否合理。常用的方法有: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也可以在spss中进行。
4.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4.1主效应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APP主导信息共享、用户主导信息共享对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有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预期互动性对用户粘性有正向影响。假设1-6得以验证。
5.2结论与建议
(1)APP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当用户在图书馆APP内接收到APP共享的信息越多,用户感知自身与APP进行互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用户使用图书馆APP之前,当他们了解到APP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信息共享的次数越多,用户对图书馆APP进行互动的期望越高。因此,图书馆APP内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共享氛围。首先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APP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偏好、需求,以至于图书馆APP本身尽可能地分享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刺激用户对信息共享的感知;其次,是采取季度问卷,每个季度发放问卷,让用户能够对APP的相关功能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可以促进深度互动。
(2)用户主导的信息共享正向影响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当用户在图书馆APP内接收到其他用户共享的信息越多,用户感知自身与其他用户进行网络互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用户使用图书馆APP之前,当他们了解到正在使用的用户经常会持续不断地在APP内进行信息共享,用户对图书馆APP进行互动的期望越高。因此,为了激励更多的用户主动地进行信息共享,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开展相关活动,例如根据用户信息共享的次数进行等级划分或积分奖励换取特权这一系列活动。
(3)用户粘性受感知互动性与预期互动性的正向影响。当用户在使用APP之前了解到APP内互动频率高,交流程度深会促进用户使用图书馆APP的行为。当用户在使用图书馆APP时感知图书馆APP内APP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次数多,交流频率高也会促进用户持续不断地使用图书馆APP。因此,为了加强用户粘性,首先要做到,强化图书馆APP互动性体验功能,实现信息发布的快捷性、格式多样性,注重APP的硬件功能,支持APP发布视频之类的信息等。
参考文献
[1]田丹. 我国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现状分析 [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5, 24(05): 74-80.
[2]苏秀清. 大数据视角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研究——以南平地区为例 [J]. 江苏商论, 2020, (07): 73-7+82.
[3]王海萍. 在线消费者粘性研究 [D]; 山东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朱亚琴(2000—),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宗舒瑶(200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戴良平(1997—),女,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19C286)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