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隽秀 材精工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文房用具大都小巧玲珑,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桌案必备之物。其中材质、造型十分繁丰,题材更为广泛,制艺功力深厚,诸多文房精品更是炉火纯青,可谓材精工绝,是工艺与文化的结合。这些案头小品,在文人的使用和欣赏过程中,被演变得各具特色,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
  现借《收藏界》择优精选几件文房雅器珍品与同好品赏:
  清代玛瑙灵芝笔洗(图1) 高6厘米,径15.2厘米。玛瑙洗用材较大,质坚色艳,温润致密,随形设计,立体圆雕。雕成灵芝形,旁出枝梗,灵芝皆布于周围,采用深挖、镂雕等各种技法,工艺精良,形象生动,材精工绝,突显古贵之气。
  清代白玉篓形水盂(图2) 高4.6厘米,径1.5厘米。水盂白玉为材,玉质温润通透,包浆润厚。盂体刻竹蔑纹,成篓形,形体饱满,造型别致精巧。整体轻盈灵秀,玲珑宜人,堪为难得,为文房桌案陈设之雅器。兼具实用及观赏价值。
  清代螺钿雕连年有余笔掭(图3) 高5厘米,径14.5厘米。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等,在历史上也叫“钿螺”,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指用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进行艺术创作。显示出工匠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让人惊叹不已。此笔掭成荷叶状,叶沿翻转,叶脉清晰,内有双鱼,首尾相对,旁有莲蓬,寓意“连年有余”。整掭形美工细,品相保存完美无瑕,极为难得。
  清代竹雕山水人物笔筒(图4) 高4.5厘米,径8.5厘米。该器平口,筒腹,主题纹饰为山水人物,奇山陉石,古木苍,高士对弈,怡然自得。竹纹肌理清晰自然,包浆浓厚,皮壳亮丽,底接紫檀木座。小品盈巧秀美,难得一见,其造型奇趣于常见同类器物。
  清代犀角雕荷塘情趣笔洗(图5) 高8厘米,径21.2厘米。器形硕大,敞口,椭圆形,呈暗红色,巧用自然形状,随形布势,内外雕荷花纹饰,口沿雕螃蟹嬉戏,寓意“美好和谐”。采用深挖、镂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全器设计甚为巧妙,造型古朴典雅,刀法娴熟流畅,体现出“荷塘月下,波光粼粼”,晚风吹拂,莲蓬摇动,双蟹嬉戏,避暑纳凉,夏日景象,率意丽脱之独特意境。包浆丰腴,流光溢彩,鲜明动人,材珍艺佳,为犀角创作之精品。
  清代发晶雕羊形水盂(图6) 高3厘米,径10厘米。发晶石包含不同种类针状矿石内包物的天然水晶。此水盂由发晶制成山羊造型,羊角弯曲紧贴颈部,背上开圆口盛水,四腿蜷缩,匍匐于地,造型天真可爱,灵巧充满意趣,器壁较厚,盈光透亮,光彩照人,煞是引人注目,品相完美,难得一见。
  清代铜铸螃蟹镇纸(图7) 高6厘米,径15.7厘米。镇纸取螃蟹造型,精巧可爱,纹饰肌理写实生动,蟹爪骨节分明,活灵活现。构思新颖巧俏,铸造工艺精良,包浆古朴厚实,为文房案头之雅品。
  民国紫砂毛笔形笔架(图8) 高6厘米,长16.5厘米。笔架紫砂质地细腻,包浆光亮,色调润雅,构思奇特。整体形似毛笔,呈竹节弯曲状,笔头部有鼓钉纹桌缀,极具神韵。笔杆刻有“铁画轩”方印款。笔架造型直接、明确、精准,尚素雅,重比例,不事繁缛,借物移情,毛笔造型正当其用。戴国宝(1875-1926年),字玉屏,著名紫砂店号“铁画轩”创办人,紫砂陶艺工匠,艺名“玉道人”、“玉屏道人”、“铁画轩主人”、“访雪”,戴玉屏用刀劲,章法森严,古朴典雅,形成铁画轩用品的特有风格。
  上述雅品,它们均以新颖、独到的各种款式,集各种名贵材料及精湛工艺于一体,体现出匠人独到的构思及制作工艺。虽有岁月腐蚀掩其光泽,但鬼斧神工更添其神韵,件件为珍。
  (责编:韩珊珊)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将玉石视为最珍贵的材质,远远超过金银铜铁。早在新石器时代,制作玉器和石雕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和精良。对玉石的喜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玉石情有独钟。早期玉石多用作礼器(例如玉璧和玉琮)、饰物、小型雕刻品以及各类兵器。玉石质地坚硬,因此新石器时代常以玉刀为武器,不过玉刀通常用作官阶或军衔之象征。  近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会上拍出几件国外收藏家收藏的高古玉,国内
期刊
各种青铜动物造型千姿百态,十分华丽,凝重中又蕴含着神秘,仿佛把人们带到了3000年前的动物世界。这些接近动物原形的酒器以尊为主,采取写真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动物的各个部位,独具匠心地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美观效应。  眉县出士的西周盠驹尊  驹尊昂首挺胸,竖耳垂尾,背有可以开合的小兽钮盖,腹两侧和盖钮上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剪鬃束尾,稚气十足,活泼可爱。  岐山出土的西
期刊
粉彩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粉彩瓷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与传统彩料,再低温烧制的釉上彩瓷。  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它萌芽于清代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极盛的发展,故《陶雅》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粉彩瓷器属于草创阶段
期刊
常见年轻人追星,多有些不可理解,暗想他们年少轻狂,易对明星喜欢、崇拜,从而追逐。其实所谓明星也没什么,不过有某种超越一般的特长或能力者,何必狂热地追、苦心地恋呢!人上了一定年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那种激情慢慢会平淡下来。喜好还会有,只是会顺其自然,不会强迫或任性于某事、某物、某人,自我最终是更重要的。  玩藏浅绛的追星十分普遍,什么几大家、几文士或自己特喜欢的画师、画作,皆会在我们心中放大、膨胀
期刊
清初有一款民窑青花瓷画很别致(图1):净素的器物内底上画着一张香几,香几上安放一只香炉,香炉中有一两缕青烟在袅袅燃升(见图2图10)。这幅看似简单的瓷画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行一时,表明它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中国古代一直有焚香的习俗。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年尧舜禅让,舜接帝位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见《尚书·舜典篇》)文
期刊
宋瓷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品味,一茶、一盏、一香器无不精巧玲珑,釉色、造型无不叹为观止,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观,就是当代艺术大师也望其项背。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烧一件单色釉瓷器,用最简单的造型,最常见的青色来表现其美。其作品胜过当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佳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  他们的艺术创意完全摆脱了唐耀眼的花花绿绿和绚丽多彩
期刊
所谓界画,是指用界笔、直尺相互配合划线的绘画方法。鲁迅曾在《致魏猛克信》里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中国的界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界画已达高峰,它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以描绘山水楼阁为主。几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古典山水画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元代,虽然国运不足百年,但它在绘画上却是个成就斐然可观的王朝。其绘画在继承唐、五代、两宋传统基础上,又进一步有了创新和发展。题材上,有山水、竹石、梅兰,尤其山水为主要绘画内容;画格上,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强调绘画中的书法趣味与诗、画相结合,融于一体;画风上,重视“古意”和“士气”;理论上,既继承宋代苏轼、米芾、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优秀传统,神似胜于形似,又发展了以简逸为上,把自然景物当作抒发
期刊
初冬微寒,闲坐把玩几件浅绛瓷器,方器、圆器、立器、趴器,凸的、凹的、粗的、细的、溜的、涩的……磕着手的都是说不确切的愉悦。无需与人言说,也无人言说,不自觉、不经意地东摸摸、西转转,亲近着这些来之辽远的“朋友”,真切的沁凉从指头传到神经,奇异的手感触动着一个词蹦出来——“手工”。  手工又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技能,需要师徒传承过程,需要勤勉坚韧的毅力和踏实虔诚的态度,如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积累,“匍匐”在
期刊
俑,也叫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极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其最早来源于我国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会,用人物俑随葬逐渐代替了残酷野蛮的殉人仪式,体现了社会正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贵族阶层扩展到一般财力殷实的地主阶层中。从现有资料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关于俑的随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