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必须优化劳技课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实践动手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积极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能力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本 培养 动手 实践 创新
教育的理念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校本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校本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第一,开发与构建小学校本课程,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分享意识三个方面得以提升。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融合多个学科和以项目式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
第二,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性地改变了学生的教室布局,以便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小组交流和作品展示。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将软件学习和硬件使用与生活相联系,关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交流和尝试,能够初步完成一些贴近生活的作品,这个过程为知识和实践建立了桥梁。
第三,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上,实现动态的目标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建立了动态的目标管理机制。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开放性学习的需要,适时将微课引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所以,小学校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通过亲身经历,有效地将校本课堂中学会的知识进行扩展补充,以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体会到校本学习的意义。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小学校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接触生活,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学生通过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可以有效地观察周边事物,去解决生活难题,使本课程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扩展。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烈,对于新鲜事物具备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天生具备创新能力,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慢慢的抹杀掉了。小学校本教师如果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好的去学习学科知识。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实践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对动手实践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如何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使实践操作不流于形式,让实践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实践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实践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实践操作中萌发。
动手实践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而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动手实践操作与发展思维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去搭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来发展创新思维很值得我们研究。
1.通过实践操作,形成创新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校本学科的部分内容又具有抽象性,它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真正的动手实践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有些概念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2.利用实践操作,找出规律,发展逻辑思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找出学习规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人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由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3.提供施展拳脚的场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鸟叫声都听不到,学生怎么观察小鸟的习性呢?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学校针对当前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食物的来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专门开垦了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并规划出十几大园区,实践课上,老師带领学生到园内实践操作,种植太空葫芦瓜、蔬菜、小麦、水稻、果树等作物。从播种、育苗、施肥到最后的收割全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操作,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两项研究活动:《认识春韵园的植物》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因为有了种植的过程,有这个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认识这些植物已不是困难的事了,学生有了研究热情,动手能力不就自然提高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分工与协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多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4—6人,每人承担一定的职责。这种方式固然是好的,问题是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表现机会吗?如小组长在组中的地位最高,获得表现的机会也最多,可以锻炼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而这种机会并不是每个成员都能得到,这就会使一些同学对实践活动失去信心,不愿动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推荐轮换的方式,由上任小组长负责推荐两名没有任过组长的同学,让小组成员选用一人,这样由于自己的表现而得到同学的信任,实践起来有了自信,主动动手活动能力就提高了。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它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老师的引导、环境的影响,而教师的重任之一就在于抓住新程改革的良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是其中一个方面,也是实现活动育人的一个良策。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 张建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2.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认识与探索. 鲁晓千. 《人教期刊—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期。
3. 注重实践,让综合实践课插上翅膀. 章仲礼.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返璞归真. 杜万好. http://www.tzsy.cn/
关键词:校本 培养 动手 实践 创新
教育的理念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校本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校本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第一,开发与构建小学校本课程,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分享意识三个方面得以提升。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融合多个学科和以项目式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
第二,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性地改变了学生的教室布局,以便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小组交流和作品展示。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将软件学习和硬件使用与生活相联系,关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交流和尝试,能够初步完成一些贴近生活的作品,这个过程为知识和实践建立了桥梁。
第三,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上,实现动态的目标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建立了动态的目标管理机制。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开放性学习的需要,适时将微课引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所以,小学校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通过亲身经历,有效地将校本课堂中学会的知识进行扩展补充,以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体会到校本学习的意义。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小学校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接触生活,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学生通过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可以有效地观察周边事物,去解决生活难题,使本课程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扩展。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烈,对于新鲜事物具备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天生具备创新能力,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慢慢的抹杀掉了。小学校本教师如果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好的去学习学科知识。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实践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对动手实践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如何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使实践操作不流于形式,让实践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实践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实践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实践操作中萌发。
动手实践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而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动手实践操作与发展思维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去搭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来发展创新思维很值得我们研究。
1.通过实践操作,形成创新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校本学科的部分内容又具有抽象性,它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真正的动手实践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有些概念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2.利用实践操作,找出规律,发展逻辑思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找出学习规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人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由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3.提供施展拳脚的场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鸟叫声都听不到,学生怎么观察小鸟的习性呢?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学校针对当前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食物的来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专门开垦了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并规划出十几大园区,实践课上,老師带领学生到园内实践操作,种植太空葫芦瓜、蔬菜、小麦、水稻、果树等作物。从播种、育苗、施肥到最后的收割全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操作,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两项研究活动:《认识春韵园的植物》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因为有了种植的过程,有这个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认识这些植物已不是困难的事了,学生有了研究热情,动手能力不就自然提高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分工与协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多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4—6人,每人承担一定的职责。这种方式固然是好的,问题是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表现机会吗?如小组长在组中的地位最高,获得表现的机会也最多,可以锻炼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而这种机会并不是每个成员都能得到,这就会使一些同学对实践活动失去信心,不愿动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推荐轮换的方式,由上任小组长负责推荐两名没有任过组长的同学,让小组成员选用一人,这样由于自己的表现而得到同学的信任,实践起来有了自信,主动动手活动能力就提高了。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它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老师的引导、环境的影响,而教师的重任之一就在于抓住新程改革的良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是其中一个方面,也是实现活动育人的一个良策。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 张建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2.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认识与探索. 鲁晓千. 《人教期刊—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期。
3. 注重实践,让综合实践课插上翅膀. 章仲礼.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返璞归真. 杜万好. http://www.tzs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