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出现一些不成功的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还有教学实施等原因,不过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基础,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那么就没有办法保证教学实施的顺利、高效的进行。小学英语课的基本课型就是活动课,那么应怎样确保英语活动的省时、高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座位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模式
课堂座位大多是传统的“横排竖行”分布,师生面对面,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在学生不回头的情况下,只能和同桌交流。传统的座位模式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交流,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交际性,阻碍了活动的快节奏进行。在英语课上,根据教学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座位组合模式,如三角式、餐桌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甚至席地而坐式,这样学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新的座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开口练习英语的机会,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宽松、亲切的活动环境。
二、课堂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借鉴了目前在教学方式上比较流行的“小组合作式”,根据学习程度按互补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互助式”活动、“合作竞赛式”活动、“组间挑战”式活动,比较有效地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分组时,我把学生按优、中、差1∶3∶1的比例进行分配,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并都有机会发言。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精选
英语课上有效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围绕一个重点,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全班活动、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小组活动;游戏、演唱、对话表演、听音传球、打电话、英语小品表演等等。课堂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每种活动耗时不同,收效也不同。
四、情景交融,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其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师生心心相通,融为一体。“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在老师面前不再因发音不准而羞涩。
总之,小学生的有意识学习能力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而无意识学习能力则是他们的本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即使规律很复杂,孩子们也能很快搞明白并熟练进行活动,英语教学要特别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性。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活动才会真正的异彩纷呈,卓实有效。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
一、座位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模式
课堂座位大多是传统的“横排竖行”分布,师生面对面,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在学生不回头的情况下,只能和同桌交流。传统的座位模式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交流,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交际性,阻碍了活动的快节奏进行。在英语课上,根据教学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座位组合模式,如三角式、餐桌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甚至席地而坐式,这样学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新的座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开口练习英语的机会,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宽松、亲切的活动环境。
二、课堂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借鉴了目前在教学方式上比较流行的“小组合作式”,根据学习程度按互补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互助式”活动、“合作竞赛式”活动、“组间挑战”式活动,比较有效地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分组时,我把学生按优、中、差1∶3∶1的比例进行分配,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并都有机会发言。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精选
英语课上有效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围绕一个重点,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全班活动、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小组活动;游戏、演唱、对话表演、听音传球、打电话、英语小品表演等等。课堂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每种活动耗时不同,收效也不同。
四、情景交融,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其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师生心心相通,融为一体。“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在老师面前不再因发音不准而羞涩。
总之,小学生的有意识学习能力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而无意识学习能力则是他们的本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即使规律很复杂,孩子们也能很快搞明白并熟练进行活动,英语教学要特别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性。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活动才会真正的异彩纷呈,卓实有效。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