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斯的组织理论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givi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本尼斯的组织理论,就不得不先谈谈他对官僚制的批评。一般来讲,韦伯式的官僚制有如下特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职设位,职位不属私人所有;权力分等,层层控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十分明晰,组织成员照章办事,排除个人情绪的影响;晋升建立在技术能力基础上;沟通的正规化。这套金字塔式的制度以高效率著称,主要是为了避免任性与主观意志对组织的影响,防止个人的专断与庇护,实现了组织对公平、秩序和精确的需求。
  在《组织发展与官僚体系的命运》(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the Fate of Bureaucracy)中,本尼斯承认官僚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官僚制“可以完美地适应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和要求”。但是,官僚制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会带来相应的弊端。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官僚体系存在着“内适应”和“外适应”的明显缺陷。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民主制度有着内在矛盾,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同工业组织的理性和秩序往往不兼容。官僚体制在刚刚兴起时,否定了专制主义、主观武断和感情用事,以组织等级取代了社会等级,以制度依附解除了人身依附。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官僚制暴露出了十大缺点:妨碍个人成长和个性成熟;鼓励盲目服从;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僵化的权力和控制系统;缺乏充分的裁决程序;无法有效解决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内部沟通会被压制和阻隔,湮没创新思想;无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法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扭曲人的个性。总之,官僚体制下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组织的附属物,抑郁、灰暗,屈从于规章制度。本尼斯用小说语言,形象地批评了“该死的官僚制度”在现实中造成的两种怪异类型。
  (1)墨迹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inkblot)。个人在组织中没有意义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没有确定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此时的个人,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越来越焦虑、多疑、虚无。似乎是在等待命令,但是所等待的命令却迟迟不来。此类形象在卡夫卡的《城堡》中有具体的描述。在强大、蛮横的官僚制金字塔结构面前,个人确实显得渺小,如同巨大机器里某个偏僻角落的小螺丝钉,被固定在那里,却不知道自己的用处是什么。
  (2)老大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Big Daddy)。个人在组织中被严密控制,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瞬间反应都暴露在父亲般的“老大哥”监视下。私人空间完全被侵蚀,个人生活完全控制在“老大哥”的手中。此类形象集中反映在奥威尔的《1984》中。本尼斯的学生查尔斯·汉迪有句名言:组织就是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与组织打交道,老子式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面对个人空间和参与组织之间的纠结。说得可怕一点,个人笼罩在组织的阴影里,在官僚制结构面前暴露无遗,显得无助和无自主性,还不得不依赖于它。
  旧的官僚制如影子般跟随着我们,乃至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本尼斯把它的特征概括为:控制、命令、可预测性。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道,官僚制结构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分化,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都将对现有组织产生巨大影响。在我们的环境中,相互依赖性增强,变数和不确定性增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越来越活跃。在人口方面,大众教育开始发达,使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上升,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进修和培训变得稀松平常。同时,职业的频繁更换、交通的日益便捷,使劳动力的流动更快。这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要求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度,也不再束缚于传统的价值观,但更易受他人的影响。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更加复杂,更具有突发性,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在此环境中,组织将具有相互依赖、处于动荡环境、大规模等特征,不再是官僚制所能适应的竞争、稳定、小规模和可预测的状态。所以,本尼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官僚制气数已尽。
  在本尼斯的概括中,官僚制面临四种威胁。
  (1)迅速而难以预测的变化。就知识的爆炸、人口的激增来说,官僚制所遇到的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2)组织规模的增长,使得官僚制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局面,如管理费用的剧增、规则和结构的陈旧。尤其是在组织中存在的控制与冷漠问题,官僚制的尾大不掉与个人的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性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且积重难返。
  (3)研发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技术的复杂性,要求组织重视知识型员工和他们之间的协作,而且劳动人口越来越年轻,流动性强,文化程度高。官僚制在这些因素面前日益显得僵化、呆板。
  (4)管理理念的变化。这跟二战之后行为科学的兴起有关,更与麦格雷戈、阿吉里斯、德鲁克等人的理论贡献有关。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关于人性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复杂人”假设,个人不再是无知的、简单化的、按钮式的,而是复杂的、活生生的,其需求是多样的。②关于权力的思考。权力不再是建立在强迫和威胁之上,而是建立在协作和理性之上,强调个人的意愿以及相互间的合作。③关于价值观的变化。组织价值观不再是官僚制所具有的忽视个性、机械地看待人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人道、民主的理念,重视个人需求及其创造性。
  综上而言,在相对平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官僚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不能对外界保持敏锐、快捷的反应,不能有效处理突发问题;它难以灵活面对新问题、迅速接受新创意,良好愿景很可能经多层传达后遭到扭曲、变味;它难以保持员工的高昂士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潜能,他们在组织中感到疏离与无意义,对工作投入度不足,很可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本尼斯认为,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由官僚体系与个人发展的冲突造成的二元对立:个人与组织,民主与法制,理性与自然,社会平等与金字塔结构,参与管理与等级层次,人际关系与科学管理,正式与非正式,外向与内向,软件与硬件,机械论与有机论,关心人与关心生产,X理论与Y理论。新的组织理论应当从这种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为此,他评析了许多相关的管理理论。他认为,巴纳德和西蒙的“诱因-贡献交换理论”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是一种“新韦伯主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了社会合作,利克特的工作集体理论强调了自主,阿吉里斯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了人性化,这些都为新的组织理论提供了前提;麦格雷戈的Y理论发展最为充分,新的组织理论已经呼之欲出。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内部,而事实上官僚体系真正崩溃原因在于环境变化。所以,组织理论变化的着眼点要放在“外适应”上。
  本尼斯认为,现代组织面对的核心问题可分为五类。
  (1)整合。即如何将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现代个人主义与现代工业主义的矛盾。个人的主体性在近现代得到弘扬,但现实中的个人不时遭到工业组织的摧残、践踏,甚至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被泯灭个性。在重视个人的前提下实现组织的发展,是个体和组织难以回避的问题。
  (2)社会影响。即群体关系问题,核心是权力及其分配。在本尼斯眼里,集权式管理变得不切实际,授权与发扬自主性日益显得重要。
  (3)协作。主要是应对和解决组织内部冲突问题。在官僚制结构下,组织过于庞大和复杂,离心力越来越明显,难以笼络组织成员的人心,不易维持和增加他们的工作投入度。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合作,是组织面对的一大难题。
  (4)适应。组织如何面对动荡的、不可预测的环境,硕大、臃肿的官僚制显然不够敏捷。
  (5)复兴。指组织重获力量、完成自新的过程,事关组织的发展或衰落。它的要素包括:整理和利用已有知识;改善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自我分析;把握自己命运。这五类问题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官僚制显得拙于应对这五类问题,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呼之欲出。
  在对官僚制弊端进行透彻研究之后,本尼斯提出,一种科学模式正在兴起。新的管理结构与科学探索有很多相似之处,故称之为科学模式。它是基于变化、适应变化的制度,鼓励个人创意,强调兼容并包,能够容纳异议,而反对盲信教条与权威。科学模式需要民主的氛围。在本尼斯看来,民主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它包括以下要素:充分、自由的沟通,不管等级高低、权力大小;依靠多数意见而不是胁迫或妥协来解决冲突;相信影响力是基于技术能力和知识,不是基于个人一时的异想天开或特权;允许甚至鼓励任务导向的行为以及情感表达的氛围;承认组织与个体之间必然会有冲突,但也愿意理性地处理和调停这些冲突。在科学模式中,个人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被排斥、压制。个人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是被视为机械式的工具。个人拥有自主权,发掘自身潜力,充分表现自己。
  就未来组织形态而言,本尼斯认为绝对不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组织,而可能是网络、集群、跨职能团队、临时系统、专门工作组、模块、矩阵等等。未来组织将更加简炼,它的层级将会更少,基于共同目标而建立,能够参与跨国的合作和联盟。未来组织很可能体现坎特(Rosabeth M. Kanter)的5F:快速(fast)、专注(focused)、灵活(flexible)、友好(friendly)、有趣(fun)。本尼斯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组织:临时的。它意指反应迅速、适应力强的临时系统。本尼斯把这类组织称为“有机适应型组织”。它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一般围绕待解决的问题而成立,以任务为中心;由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组成,重视团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按有机模式而非机械模式管理,避免官僚病;领导力属于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论资排辈。未来组织不再是威严的、冷冰冰的金字塔,而是一个随环境变化可重新组合的有机体。
  未来组织的最大好处就是充分利用组织成员
其他文献
适当的激励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管理人员更是将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来使员工完成任务。然而,每一次的激励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怎样的激励最为有效?赫茨伯格在他的《再论如何激励员工》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有效激励的线索。     “踢一脚”式的“激励”    现实中的管理者,往往不耐烦从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敲中寻找激励方式。对于如何使员工干活,也许有人会琢磨其中的道理,但
期刊
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一样”。一个企业能发展成为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一定是有它的成功之处,本案例中的博识通公司也不例外。为应对金融危机,博识通的解决之道是正确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博识通的全球组织体系是跨国公司的正常组织体系,无可厚非。纽约的全球总部—东京的亚洲区总部—上海的中国区总公司—北京的北方区公司—北方区临海分公司,看起来层级比较多,但并不能说是违背了组织
期刊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非常入境,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个典型跨国公司非常典型的执行力剥离的案例。  也许很多人会非常同情许晴,许晴确实有值得同情之处。但是,如果从职场原则的角度分析,许晴所遇一系列遭遇有是可以避免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吧。  职场原则一: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  负责任这里是指能够量化自己的工作。HR的工作是非常难量化的。  如果许晴作为一个招聘专员能够用量化的指标说明招
期刊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以下困境:金融风暴之下,招人出现困难,公司损失严重;HR部门肩扛重任,却不仅不合业务部门心意,无人喝彩;招聘专员地位低下,晋升期望成泡影。  稍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组织原则之“一层对一层负责”完全被漠视  案例没有写出这个故事的组织架构与业务特点,但是可以看到组织原则“一层对一层负责”在这个组织中完全被漠视了。案例里出现了十来个人物,而究竟是哪一层领导
期刊
本案例描述的实例,反映了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企业对人员晋升的管理;集团人力资源部对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管控管理;在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招聘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公司人才招聘渠道的选择与管理。  结合目前的经济环境,我们重点来谈谈案例中所反映的招聘渠道的问题。  在经济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招聘工作基本上都处于冻结状态,尽管也有一些企业仍在继续,但也会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大
期刊
本尼斯在管理学界久负盛名。他经历过二战战火的考验,从事过多年高校管理,在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方面有着丰富成果。他通过对官僚组织的批判,提出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临时组织,很早就引领着组织理论向有机模式转变。他对管理与领导的区分,已经成为学界的经典。他所说的“管理者正确的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几乎人人皆知。他对领导力的探讨,被人称为“开创了领导学这一学科”。领导活动中的愿景、沟通、定位和自我调整四大
期刊
资源基础观认为同时具备“有价值、稀有、无法模仿、不可替代”四个特征的资源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不凡业绩的源泉。动态能力(Helfat对动态能力的定义是“企业有目的地创造、拓展、变更它的资源基础的能力”)补充发展了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将竞争优势置于动态的环境背景下讨论。  Ambrosini、Brwman 和Collier在前人对动态能力构成及能力层级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能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只要有管理的地方,就需要激励。激励,是管理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传统的激励理论一般针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需要较大的花费、偏重于对员工进行“道德苛责”。本期的三篇文章则提出了一些新思维:激励员工,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不起眼的员工可能引发巨大的问题;不花钱或少花钱也可以激励员工,而不是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激励员工的本钱;员工与组织之间是双向需要与双向忠诚
期刊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预言21世纪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激励问题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引起各界管理人士的特别关注。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因为知识工作者直接参与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对那些不直接参与创造企业核心价值的员工,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当今的学术界、企
期刊
组织与工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可支配的时间,而且在工作之余还牵动着我们的心绪。“偷得浮生半日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憧憬与渴望。忙与累,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但忙得高兴和忙得悲哀、累得愉悦和累得郁闷,则有天壤之别。若工作是单调而重复的、无意义的、瞎折腾的、压迫人的,那它就会危害我们的身心与生活,甚至使人类成为它的牺牲品。本尼斯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关注人类在现代组织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