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转化成为“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重点
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受地缘政治、欧美债务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业内专家认为,国际油价将持续处于高位运行。
我国能源“富煤少油”,在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洁净燃料,以替代石油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首次将煤炭加工和转化提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为我国进一步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煤转化成为“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重点。
将煤通过一定的化学加工,转化为车用汽油和柴油等清洁燃料及烯烃、乙二醇等化学品,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我国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炭转化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煤制油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技术,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生产装置于2008年年底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油品;在煤间接液化方面,相继建设投产了3套规模为16万吨/年至18万吨/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方面,我国率先实现了现代煤化工标志性技术——甲醇制烯烃(MTO)的工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0万吨/年、60万吨/年MTO装置生产出聚合级乙烯和丙烯;在煤制乙二醇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于2009年正式建成投料试车。此外,引进国外的一些煤转化新技术也已在我国实现工业化。
作为中国能源化工领域的主力军,中国石化在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煤液化工程技术等煤转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
煤炭转化利用的快速发展,对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能源而言,是一条“出路”。但是目前通过煤转化技术生产出的油品和化工产品数量十分有限,煤制油品仅150万吨/年,煤制烯烃仅170万吨/年。正因为此,《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对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技术、煤制清洁燃料示范工程及煤炭深加工关键装备等煤转化相关领域进行了全面规划,并确定了具体任务。
“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煤炭转化利用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5年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是煤炭的转化与利用,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煤转化领域的科技投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刘家明表示。
我国石漠化扩展发生逆转七成归功于生态治理
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我国石漠化扩展趋势发生逆转,生态治理工程贡献率达72%。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1999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缩减率为1.27%。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为年均扩展1.86%、“十五”期间年均扩展1.37%。
张永利表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是因为我国实施了综合性举措。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贡献率达72%;土地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率为18%;实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3%。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致信我国政府,对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表示高度赞赏。
我国将逐步推广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到2015年建设600个试点矿山
国土资源部近日在北京提出,要发展绿色矿业,到2015年,建设600个以上试点矿山,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国绿色矿山格局的总体目标。
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9大方面。
据介绍,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试点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应用,不断扩大试点成效。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过程,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相关制度,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绿色矿业发展的税费等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构建保障和促进绿色矿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受地缘政治、欧美债务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业内专家认为,国际油价将持续处于高位运行。
我国能源“富煤少油”,在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洁净燃料,以替代石油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首次将煤炭加工和转化提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为我国进一步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煤转化成为“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重点。
将煤通过一定的化学加工,转化为车用汽油和柴油等清洁燃料及烯烃、乙二醇等化学品,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我国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炭转化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煤制油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技术,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生产装置于2008年年底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油品;在煤间接液化方面,相继建设投产了3套规模为16万吨/年至18万吨/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方面,我国率先实现了现代煤化工标志性技术——甲醇制烯烃(MTO)的工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0万吨/年、60万吨/年MTO装置生产出聚合级乙烯和丙烯;在煤制乙二醇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于2009年正式建成投料试车。此外,引进国外的一些煤转化新技术也已在我国实现工业化。
作为中国能源化工领域的主力军,中国石化在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煤液化工程技术等煤转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
煤炭转化利用的快速发展,对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能源而言,是一条“出路”。但是目前通过煤转化技术生产出的油品和化工产品数量十分有限,煤制油品仅150万吨/年,煤制烯烃仅170万吨/年。正因为此,《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对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技术、煤制清洁燃料示范工程及煤炭深加工关键装备等煤转化相关领域进行了全面规划,并确定了具体任务。
“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煤炭转化利用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5年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是煤炭的转化与利用,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煤转化领域的科技投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刘家明表示。
我国石漠化扩展发生逆转七成归功于生态治理
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我国石漠化扩展趋势发生逆转,生态治理工程贡献率达72%。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1999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缩减率为1.27%。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为年均扩展1.86%、“十五”期间年均扩展1.37%。
张永利表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是因为我国实施了综合性举措。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贡献率达72%;土地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率为18%;实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3%。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致信我国政府,对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表示高度赞赏。
我国将逐步推广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到2015年建设600个试点矿山
国土资源部近日在北京提出,要发展绿色矿业,到2015年,建设600个以上试点矿山,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国绿色矿山格局的总体目标。
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9大方面。
据介绍,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试点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应用,不断扩大试点成效。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过程,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相关制度,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绿色矿业发展的税费等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构建保障和促进绿色矿业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