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探究七要素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及实例。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探究式教学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疑问”正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物理也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尝试多种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通俗地说,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模仿科学研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2]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体化、形象化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具体、新颖的问题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研究具体形象的问题不那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因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形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高。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启发性情境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思考、探索。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也不是教师为了跟随潮流而做的表面工作。就一堂物理课的某个特定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中学物理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是指把物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水平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难度适中。创设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答案马上就能说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他们是不会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也是低效的;如问题太难,由于它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同样不可能有兴趣。碰到难度较大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避免将一个孤立的大难题呈现给学生。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恰当的合适的情境生成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有效合理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每一个方法后列举一例。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或结果进行思考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这种方法要求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新颖、安全。最好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切身体验,却从未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实验演示出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课教学提供有利的感性材料。
例: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拿一瓶矿泉水侧面打几个小孔,静止时水会从小孔流出,但是当让瓶子自由下落时,结果水不再从小孔流出。利用前后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落下来,水不再出来呢?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要探究的课题。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2.从现实世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包含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总结,又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根据问题情境创设原则的第四点,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现实世界的生活。这也响应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例:讲授静摩擦力时,老师问:用手握住瓶子静止不动,分析瓶子的受力情况,这时会有同学回答瓶子受重力和手对其向上的拉力。此时老师只要再问:若是手和瓶子都涂了油,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瓶子掉落。再问:是不是手的握力没有了?此时学生就会思考,比较两种情况发现,瓶子收到的向上的力与手和瓶子的接触面有关,这个力就是手与瓶子间的静摩擦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也解决了摩擦力的部分相关概念。
以生活实例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每一步的教学都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恰恰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文静瘦弱的女同学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科学家轶事或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一味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学习或许已经让学生们产生了厌倦。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增强探究欲望。
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三国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大象很大,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只大象究竟有多重,却想不出称大象的办法。这时曹操的儿子、年仅6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只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去,看船沉下多少,在船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使船沉到了原来的记号处,称出这些石头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同学们能知道曹冲称象的道理吗?此时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急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听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5.认知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有关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很感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例: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纸和粉笔,问:放下时,它们谁下落得快?根据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他们一般猜测粉笔下落得快,而这时教师将纸揉成一团,将纸团和粉笔同时放下,它们竟几乎同时下落。利用这些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学生就会想:为什么粉笔不先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了要探究的课题。
四、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几乎可以说是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物理问题放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并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进行巧妙的设置,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是,教学情境有多种,而问题情境仅是其中的一种,所以不宜以偏概全,忽视甚至抹杀了其他教学情境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有价值。问题情境创设不可能脱离教学情境的创设而独立存在,多种教学情境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如此,问题情境创设的功能才能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段希顺.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式问题情境刍议[J].杏坛沙龙,2009.6.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
[3]惠豪利.浅谈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与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J].新课程,2010.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探究式教学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疑问”正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物理也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尝试多种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通俗地说,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模仿科学研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2]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体化、形象化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具体、新颖的问题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研究具体形象的问题不那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因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形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高。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启发性情境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思考、探索。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也不是教师为了跟随潮流而做的表面工作。就一堂物理课的某个特定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中学物理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是指把物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水平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难度适中。创设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答案马上就能说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他们是不会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也是低效的;如问题太难,由于它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同样不可能有兴趣。碰到难度较大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避免将一个孤立的大难题呈现给学生。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恰当的合适的情境生成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有效合理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每一个方法后列举一例。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或结果进行思考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这种方法要求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新颖、安全。最好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切身体验,却从未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实验演示出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课教学提供有利的感性材料。
例: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拿一瓶矿泉水侧面打几个小孔,静止时水会从小孔流出,但是当让瓶子自由下落时,结果水不再从小孔流出。利用前后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落下来,水不再出来呢?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要探究的课题。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2.从现实世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包含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总结,又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根据问题情境创设原则的第四点,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现实世界的生活。这也响应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例:讲授静摩擦力时,老师问:用手握住瓶子静止不动,分析瓶子的受力情况,这时会有同学回答瓶子受重力和手对其向上的拉力。此时老师只要再问:若是手和瓶子都涂了油,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瓶子掉落。再问:是不是手的握力没有了?此时学生就会思考,比较两种情况发现,瓶子收到的向上的力与手和瓶子的接触面有关,这个力就是手与瓶子间的静摩擦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也解决了摩擦力的部分相关概念。
以生活实例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每一步的教学都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恰恰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文静瘦弱的女同学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科学家轶事或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一味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学习或许已经让学生们产生了厌倦。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增强探究欲望。
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三国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大象很大,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只大象究竟有多重,却想不出称大象的办法。这时曹操的儿子、年仅6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只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去,看船沉下多少,在船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使船沉到了原来的记号处,称出这些石头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同学们能知道曹冲称象的道理吗?此时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急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听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5.认知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有关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很感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例: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纸和粉笔,问:放下时,它们谁下落得快?根据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他们一般猜测粉笔下落得快,而这时教师将纸揉成一团,将纸团和粉笔同时放下,它们竟几乎同时下落。利用这些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学生就会想:为什么粉笔不先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进入了要探究的课题。
四、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几乎可以说是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物理问题放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并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进行巧妙的设置,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是,教学情境有多种,而问题情境仅是其中的一种,所以不宜以偏概全,忽视甚至抹杀了其他教学情境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有价值。问题情境创设不可能脱离教学情境的创设而独立存在,多种教学情境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如此,问题情境创设的功能才能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段希顺.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式问题情境刍议[J].杏坛沙龙,2009.6.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
[3]惠豪利.浅谈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与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J].新课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