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要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那种创新是有区别的。小学生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发现;掌握 ;培养 ;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要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那种创新是有区别的。小学生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设想和验证。如教学“圆的认识”我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多次对折圆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此时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在探索、创新中建立“圆心”概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
在近二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性的幼芽才会萌发出来。
2、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做。
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往往与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名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一个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导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讨论,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绝不挖苦、讽刺学生,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对于提出独特的、创新的见解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自然就会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进一步激起创新学习的动力。
三、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备课理所当然要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做到: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程序突出创新,师生合作体现创新性,课堂提问有实践创新性。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和蔼可亲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自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就慢慢显示出来了。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五、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品质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
1、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2、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的确,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这策略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授之以渔”。
(1)教师示范质疑。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就应该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2)在重点、难点处质疑。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重、难点处质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突破。
(3)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答时发现了问题的规律,但感到奇怪,于是提出质疑,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自己得出结果。创新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质疑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培养创新意识。我们要提倡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精心引导释疑解难,提高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4、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的提出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六、 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1、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3、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快二十年了,我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了,我觉得我们不该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应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有时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我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创造欲望激起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的体现。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重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努力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发现;掌握 ;培养 ;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要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那种创新是有区别的。小学生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设想和验证。如教学“圆的认识”我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多次对折圆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此时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在探索、创新中建立“圆心”概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
在近二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性的幼芽才会萌发出来。
2、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做。
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往往与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名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一个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导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讨论,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绝不挖苦、讽刺学生,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对于提出独特的、创新的见解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自然就会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进一步激起创新学习的动力。
三、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备课理所当然要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做到: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程序突出创新,师生合作体现创新性,课堂提问有实践创新性。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和蔼可亲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自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就慢慢显示出来了。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五、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品质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
1、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2、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的确,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这策略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授之以渔”。
(1)教师示范质疑。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就应该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2)在重点、难点处质疑。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重、难点处质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突破。
(3)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答时发现了问题的规律,但感到奇怪,于是提出质疑,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自己得出结果。创新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质疑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培养创新意识。我们要提倡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精心引导释疑解难,提高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4、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的提出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六、 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1、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3、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快二十年了,我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了,我觉得我们不该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应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有时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我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创造欲望激起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的体现。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重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努力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