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 “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优势,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教师满腔热情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也敢于接近老师并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教师灵活运用温和的、幽默的教学语言,慈爱的眼神,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融洽了,教师教学自然轻松了,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激情,教学效果也自然提高了。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能与学生面对面、心连心,教师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学生自然佩服你,喜欢你。后来我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调查,许多学生反映说特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课堂气氛特爽,并且对我上课的情景印象特深,学习效果也不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存在代沟的,如何更好的确立教师的参与者、引领者的地位,师生间的情感与思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渴望与老师沟通与交流的,但往往不愿意或不敢与教师沟通,尤其是数学老师,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害怕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彼此增进感情,我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在信箱中我们互相问候、互诉心事。信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我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2、营造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不是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产生的,而是在松弛、宽容和令人愉快的环境中形成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其自主学习的产生与发展。因此,课堂上我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我也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良好的氛围。
二、引进先进教法,实施自主学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观察现象,探究规律。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我通常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标和任务,并及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并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强调动手,体验操作。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这时让他们在不断剪、拼、折的探索中和我的点拨启发下掌握了知识。自主活动、自己动手,不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新知,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注重实践,激发兴趣。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行为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活动实现的。因此加强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作业设计,注重实践。课后思考题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动手操作题,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厚壁钢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此作业内容,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要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数学知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自主学习走进数学课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一个“趣”字,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上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中我们常注意到:每当教师站在讲台前讲课,大多数学生兴趣索然时,若要求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时,学生马上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而且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钻研的干劲就越大。由此得到启发,上课时尽可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引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千方百计地将数学问题和学生经历的事情、读过的书报、看过的电视新闻、电影等链接起来,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参与讨论、主动探究体验。同时营造一种和谐气氛,让学生敢于冒险,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看法。例如:这样,通过把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不经意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及时激励评价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体验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是极其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消极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等到积极的评价,会促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事实证明鼓励与赞扬对师生情感的沟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了吸引和鼓励学生深入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我们教师就应该努力根据课堂情境,适时地主动表示出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友好、欣赏和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把学习过程不断引向深入。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欣赏、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只有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快乐,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真正落实生本教育,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能与学生面对面、心连心,教师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学生自然佩服你,喜欢你。后来我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调查,许多学生反映说特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课堂气氛特爽,并且对我上课的情景印象特深,学习效果也不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存在代沟的,如何更好的确立教师的参与者、引领者的地位,师生间的情感与思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渴望与老师沟通与交流的,但往往不愿意或不敢与教师沟通,尤其是数学老师,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害怕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彼此增进感情,我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在信箱中我们互相问候、互诉心事。信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我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2、营造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不是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产生的,而是在松弛、宽容和令人愉快的环境中形成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其自主学习的产生与发展。因此,课堂上我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我也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良好的氛围。
二、引进先进教法,实施自主学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观察现象,探究规律。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我通常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标和任务,并及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并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强调动手,体验操作。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这时让他们在不断剪、拼、折的探索中和我的点拨启发下掌握了知识。自主活动、自己动手,不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新知,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注重实践,激发兴趣。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行为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活动实现的。因此加强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作业设计,注重实践。课后思考题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动手操作题,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厚壁钢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此作业内容,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要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数学知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自主学习走进数学课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一个“趣”字,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上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中我们常注意到:每当教师站在讲台前讲课,大多数学生兴趣索然时,若要求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时,学生马上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而且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钻研的干劲就越大。由此得到启发,上课时尽可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引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千方百计地将数学问题和学生经历的事情、读过的书报、看过的电视新闻、电影等链接起来,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参与讨论、主动探究体验。同时营造一种和谐气氛,让学生敢于冒险,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看法。例如:这样,通过把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不经意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及时激励评价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体验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是极其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消极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等到积极的评价,会促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事实证明鼓励与赞扬对师生情感的沟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了吸引和鼓励学生深入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我们教师就应该努力根据课堂情境,适时地主动表示出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友好、欣赏和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把学习过程不断引向深入。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欣赏、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只有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快乐,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真正落实生本教育,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