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行政事务工作中的实践,对高校行政事务工作中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就如何应用计算机提高效率进行分析,并從实用角度出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提出几点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高校;行政事务;效率
一、计算机应用在高校行政事务中的效率体现
1.计算机的高效率体现在日常具有一定重复性的以量为主的数据工作中
以高校人事工作中的劳资工作为例,在不用计算机的年代,一个300人规模的高职院校,由劳资员计算如课时费等工作时,一个学期计算一次的工作量已经是很大的工作强度。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课时费一次性发放,当月所达到的税点要远高于按月发放的税点,而这全要由教师本人负担。而且手工计算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的失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是很难被还原的,出现错误之后难以清查。
用计算机处理这种重复性的事务时,由于课时标准并不是一个经常性且大范围变化的值,因此只需设定好每个职工的课时标准,然后录入工作量就能快速地计算出每学期的课时费总量,在此基础上除学期月数就能实现按月发放课时费,这在办公软件中很容易实现。但有些高校的课时费和工作量与考核挂钩,有诸如限定额度等条件制约,用计算机处理,就可以依照具体情况自动判断额度内外的不同处理流程。这种优势是手工操作几乎无法实现的。
2.计算机的高效率体现在统计工作中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信息统计正在逐步向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统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难度也在逐渐加大。现在的统计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数”形式,而是在统计时就具备一定的自动校验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数据量大的统计,手工统计方式就会陷入“崩溃”的状态。
利用计算机在进行统计工作时,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采集制度,尽可能做到数据的及时更新,这样就为统计工作打好了基础。计算机可靠的存储能力和强大的数据组织能力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障。
3.计算机在需要各部门、机构协同合作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的高校事务很多,已经不是各部门仅仅依靠“自扫门前雪”的工作模式就能处理好的,往往需要在一个机构或部门的领导下集中若干个机构或部门才能做成一件事。这样看似达到了重视和责任共担的目的,但协调工作本身就是复杂而低效率的,在协调过程中也产生了工作资源的浪费。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需要不同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中,计算机能够为指挥者提供一系列方便、高效的平台。利用各种通讯软件可以实现实时、非实时、双工、半双工、一对一、多人同时等通讯模式,这为任务下达、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通讯保障和良好的工作平台,在合理的项目管理策略指导下,能够使工作人员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完成大额的业务工作量。
所以说,计算机在行政事务中的高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基本上只要前期工作做好,工作量越大,重复度越高,用计算机来做的效率就越高。
二、在高校行政事务中应用计算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对于专职行政人员来说,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单是基础操作能力,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这在财务、人事、科研等部门尤为重要。所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向技术能力方面侧重。
第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搭建。某些专业软件(如财务软件)的开发费、版权费和使用费,对于经济能力比较差的高校是一项不小的开支。有限的资金必然要优先保障教学相关的工作。
第三,在具体的事务中,每一项工作的前期准备都是较为复杂的。比如,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个教师一个学期的课时量,但是要计算整个学校所有教师的课时量,就需要一个前期过程,包括数据采集、逻辑开发、校验以及为后续的微调整和特殊情况处理等,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尽可能地实现,这比用计算器计算一个或若干个教师课时量的工作要复杂得多。但是平台一旦建立完成,以后的工作就会体现高效性,这种“先苦后甜”的工作模式并不容易得到一些具有传统思想工作人员的认可。
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计算机提高高校行政事务的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将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性的行政事务集中起来,成立类似信息中心的事务处理专门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将行政部门从繁杂的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处理业务问题,而且可以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一般教师在一定程度接触到学校管理层面,有利于上下级沟通和政策的普及,从而使学校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高校;行政事务;效率
一、计算机应用在高校行政事务中的效率体现
1.计算机的高效率体现在日常具有一定重复性的以量为主的数据工作中
以高校人事工作中的劳资工作为例,在不用计算机的年代,一个300人规模的高职院校,由劳资员计算如课时费等工作时,一个学期计算一次的工作量已经是很大的工作强度。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课时费一次性发放,当月所达到的税点要远高于按月发放的税点,而这全要由教师本人负担。而且手工计算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的失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是很难被还原的,出现错误之后难以清查。
用计算机处理这种重复性的事务时,由于课时标准并不是一个经常性且大范围变化的值,因此只需设定好每个职工的课时标准,然后录入工作量就能快速地计算出每学期的课时费总量,在此基础上除学期月数就能实现按月发放课时费,这在办公软件中很容易实现。但有些高校的课时费和工作量与考核挂钩,有诸如限定额度等条件制约,用计算机处理,就可以依照具体情况自动判断额度内外的不同处理流程。这种优势是手工操作几乎无法实现的。
2.计算机的高效率体现在统计工作中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信息统计正在逐步向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统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难度也在逐渐加大。现在的统计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数”形式,而是在统计时就具备一定的自动校验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数据量大的统计,手工统计方式就会陷入“崩溃”的状态。
利用计算机在进行统计工作时,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采集制度,尽可能做到数据的及时更新,这样就为统计工作打好了基础。计算机可靠的存储能力和强大的数据组织能力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障。
3.计算机在需要各部门、机构协同合作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的高校事务很多,已经不是各部门仅仅依靠“自扫门前雪”的工作模式就能处理好的,往往需要在一个机构或部门的领导下集中若干个机构或部门才能做成一件事。这样看似达到了重视和责任共担的目的,但协调工作本身就是复杂而低效率的,在协调过程中也产生了工作资源的浪费。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需要不同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中,计算机能够为指挥者提供一系列方便、高效的平台。利用各种通讯软件可以实现实时、非实时、双工、半双工、一对一、多人同时等通讯模式,这为任务下达、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通讯保障和良好的工作平台,在合理的项目管理策略指导下,能够使工作人员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完成大额的业务工作量。
所以说,计算机在行政事务中的高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基本上只要前期工作做好,工作量越大,重复度越高,用计算机来做的效率就越高。
二、在高校行政事务中应用计算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对于专职行政人员来说,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单是基础操作能力,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这在财务、人事、科研等部门尤为重要。所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向技术能力方面侧重。
第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搭建。某些专业软件(如财务软件)的开发费、版权费和使用费,对于经济能力比较差的高校是一项不小的开支。有限的资金必然要优先保障教学相关的工作。
第三,在具体的事务中,每一项工作的前期准备都是较为复杂的。比如,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个教师一个学期的课时量,但是要计算整个学校所有教师的课时量,就需要一个前期过程,包括数据采集、逻辑开发、校验以及为后续的微调整和特殊情况处理等,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尽可能地实现,这比用计算器计算一个或若干个教师课时量的工作要复杂得多。但是平台一旦建立完成,以后的工作就会体现高效性,这种“先苦后甜”的工作模式并不容易得到一些具有传统思想工作人员的认可。
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计算机提高高校行政事务的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将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性的行政事务集中起来,成立类似信息中心的事务处理专门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将行政部门从繁杂的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处理业务问题,而且可以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一般教师在一定程度接触到学校管理层面,有利于上下级沟通和政策的普及,从而使学校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