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进行中文修订,并考察其信度和效度。1174名大学生参加正式测试,321名学生7周后参加了复测。结果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理想;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APS—R的高标准、差异和秩序的理论建构;高标准分量表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分量表与抑郁、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APS-R中文修订版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国内完美主义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
关键词 完美主义,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 R395.6
1 前言
从早期的描述性研究到近20年来的实证性研究,完美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领域。
虽然,完美主义经常被描述成一种人格特征或特质,来访者也经常被认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完美主义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完美主义和其维度进行了界定,并根据自己对完美主义的操作性定义编制了不同的完美主义量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有Fros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和Fle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和Slaney等人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
Slaney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完美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完美主义令自己痛苦,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这种矛盾态度支持了其他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即完美主义是个多维的人格特质,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内容。Slaney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完美主义概念,即完美主义是指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设置高标准的人格特质,根据个体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感觉到的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标准之间的不一致程度,即差异的大小,将完美主义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这个定义既符合完美主义的两维结构,又与既往关于完美主义的描述性研究及人们对完美主义的一般认识最为接近。他们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almost perfert scade-reyised),包括高标准(high standards)、秩序(order)和差异(dis-crepancy)三个维度,其中高标准和秩序维度是适应性完美主义的指标,差异维度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指标。APS-R出现后,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它进行完美主义的研究,它的效度资料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完美主义的跨文化研究和聚类研究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近几年,完美主义研究领域有一种趋势,即从仅关注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发展为对完美主义的适应(也可以说成“健康/积极/个人标准”)和非适应(也可以说成“神经质/消极/自我批评”)两方面的关注。完美主义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已有几位研究者开始关注完美主义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但目前国内尚无建立在完美主义具有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特征的理论建构基础上的完美主义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进行中文修订,为完美主义在国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工具,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评估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的工具。
2 对象与方法
2.1量表简介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 (APS-R)由Slaney等人编制,包括3个维度:高标准、秩序和差异,共23个条目,采取李科特7点量表计分,从“极不符合”到“极为符合”。Slaney在APS-R编制时报告的α系数,差异分量表为0.92。高标准分量表为0.85,秩序分量表为0.86。
APS-R的高标准分量表和HMPS的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分量表显著相关,和指向他人完美主义分量表、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分量表相关不显著。差异分量表和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分量表、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分量表都显著相关。
APS-R的高标准分量表和FMPS的个人标准分量表显著相关,但和FMPS的其它维度不相关。秩序分量表和FMPS的组织化分量表显著相关,但和其他分量表没有显著相关。差异分量表和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显著相关,但和FMPS的其它分量表则相关较弱。
2.2修订过程
APS-R的中文修订工作得到了Slaney的大力支持。他不但同意本文作者对APS-R进行中文修订。还请他的博士生Kenneth Wang为修订工作提供了APS-R台湾修订版的中文翻译。
2.2.1开放性问卷调查
对心理学选修课的118名大学生进行有关完美主义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上交的调查问卷作为一次课堂作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大一新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课程,心理学的授课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讲述有关完美主义的内容。研究者让每位学生完成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一是什么是完美主义,二是假如完美主义被区分为适应和非适应,二者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表现分别有哪些。完成时间限定为15分钟。回收问卷中有106份问卷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其余12人的答题纸上没有具体描述(7人为空白问卷,5人写着不了解完美主义是什么)。
对106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和APS-R维度(高标准、秩序和差异)相符合的情况;二是对适应和非适应完美主义的区分的认可情况;三是对描述中提到的完美主义指向对象。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问卷中提到的内容,第一方面的结果分为6种情况,包括高标准、差异、秩序、尽善尽美、无缺陷和其他,第二方面的结果分为4种情况,包括完美主义有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的属性(既对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也对非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完美主义只有适应性的方面(仅对适应性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完美主义只有非适应的方面(仅对非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和其他(对适应和非适应完美主义均没有描述);第三个方面的分析分为3种情况,包括指向自己(对自己有高要求,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尽善尽美或没有缺陷)、指向他人(对别人有类似要求)和指向所有的人和事(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类似要求)。计数的原则为只要提到相应情况即计为1次,提到两种情况,则在两种情况上分别计分。
由表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内容和适应性方面的理解和Slaney的理论建构和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即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是设置高标准,完美主义包含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特征,差异是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一个有效指标。秩序作为完美主义的积极指标,并没有在调查结果中出现。这个结果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开放性研究结果中的尽善尽美、无缺陷的表现也比较多、指向所有人和事的倾向所占比例也不低,这些结果都提示对完美主义的研究还需要以 现有的完美主义量表为基础,继续深入探讨(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深入探讨开放性问卷的结果,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详细报告。)
2.2.2量表的翻译
由两名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心理学博士先将量表的英文翻译成汉语;由研究者比较两份译稿,调整个别有歧义的地方,形成量表中文修订版初稿;由两名大学英语系的专业教师(有留学经验)将中文初稿回译成英文,并比较回译后的英文和原条目英文的异同,对中文初稿的部分文字进行调整;由一名汉语言学家考核翻译的条目是否符合中文习惯;由一名心理学专家和一名精神病学专家最后审定翻译的条目是否符合量表的理论建构,进而形成APS-R中文预测版。
2.2.3预备测试
使用APS-R中文预测版先后对158名和389名两个大学生样本进行集体施测。第一个样本预测后,根据预测结果,对6、11、13、17条目的中文翻译又做了一些调整。对第二个样本的预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发现第18条在秩序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高于其在高标准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而且小于0.4。为了尽量保证修订的量表和原量表条目的一致性,没有马上删掉,而是又对该条目的翻译进行了调整,由“对我所做的每件事,我都会尽全力”改为“我凡事都尽全力去做”,形成近乎完美量表正式测试版。
2.2.4正式施测
整群选取489名心理学选修课学生和685名德育课学生进行正式测试。被试样本中,男766人,女396人,12人性别不明;汉族1074人,少数民族86人,14人民族不明:平均年龄为18.64±0.89周岁。685名德育课的学生均为大学一年级,心理选修课学生中有417名为大学一年级,50名为大学二年级,10名为大学三年级,12人年级不明。7周后,321名心理学选修课的学生参加了复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者均经过统一培训,被试为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赠送免费心理测试卡和一份小礼品,当场回收问卷。
选取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Beck抑郁问卷(BDI)、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作为效标,对上述几个量表进行组合,形成几套不同的问卷模版。每套问卷模版所包含的量表种类不相同,量表的先后顺序也有所调整,都有积极和消极心理指标,问卷的题量大体相同,大多数被试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问卷。
德育课样本回收问卷706份,问卷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685份,有效问卷率97.2%。心理学选修课样本回收问卷510份,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问卷率95.88%。
所有数据采用手工录入,用SPSS13.0和Lis-re18.7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所有条目的决断值(CR值)均达到显著性标准(p<0.001),各条目和分量表总分的相关显著(p<0.001)。成分法,正交旋转,共抽取出3个因素,具体的因子载荷见表,其中按Slaney的理论建构属于高标准分量表的第18条在秩序维度上的因子载荷(0.390)大于其在高标准维度上的因子载荷(0.247)。这个结果和第二次预备测试的结果一致。对德育课样本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决定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中删掉第18条。
3.2.2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德育课学生样本(n=685)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APS-R中文修订版和三个维度的理论模型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比较理想。
3.2.3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选取了自尊、自我效能感和正性情绪3个变量作为积极心理指标的代表,同时选取了负性情绪、抑郁、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4个变量作为消极心理指标的代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APS-R中文修订版的效标关联效度进行考察。
由表可见,高标准维度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和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不相关,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维度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负相关,而和负性情绪、抑郁、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呈正相关。秩序维度虽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和特质焦虑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
3.3信度分析
对22个条目的总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表中3种信度的结果说明,本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
4 讨论
和原量表相比,中文修订版删去了第18条。删除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二次预测样本、正式测试的心理选修课样本和德育课样本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都发现第18条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在秩序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高于在高标准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虽然,本研究反复对该条目的中文翻译进行调整,但仍然不能改变这种情况。考虑到该条目和秩序维度的其他4个条目的内容相差太远,而且在秩序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又较低,决定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中删去第18条。第18条在数据分析时出现上述情况,可能和该条目在表述中使用了“everything”,对完美主义的指向领域规定为所有领域有关,APS-R的其他条目在完美主义指向领域方面主要指向学习和工作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对最后确定的22个条目的APS-R中文修订版进行信度分析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从0.669到0.849,拆半信度从0.661到0.834,7周后的重测信度从0.677到0.716,这些信度表明,APS-R中文修订版是比较可靠的心理测量工具。7周后的重测信度较高,说明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秩序维度的信度略低,可能和原量表中该维度条目较少有关。
对APS-R中文修订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支持了APS-R原有的维度和Slaney提出的完美主义理论模型,即完美主义包括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个维度。除了高标准维度少了删去的第18条外,其余维度的条目分布和Slaney的APS-R完全一致。为了尽量保持和原量表条目的一致,对于3个维度的条目数略有些不平衡(高标准6个条目,秩序4个条目,差异12个条目)的情况,本研究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根据该量表在今后其他研究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APS-R中文修订版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显示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的不同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如高标准和秩序维度和大部分积极心理指标正相关,而差异维度则和几乎所有的消极心理指标正相关,这些结果再一次有力支持了APS-R的3个维度的理论建构,证实了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区分的合理性。高标准维度虽然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但和负性情绪正相关。追求高标准,一方面使个体容易获得较高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较多的正性情绪,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个体产生较大的压力,产生一些负性情绪。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标准维度对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单向的,不是简单的促进或者阻碍,而可能更加复杂。高标准维度的这种复杂作用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背景造成的,还是其本身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差异维度的效标关联效度的结果证实了差异作为完美主义非适应性的核心指标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作用和对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秩序维度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相关系数较低,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这和Slaney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秩序维度作为完美主义的一个特殊特征,其作用还需深入研究。
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和维度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对完美主义者访谈的基础上,既符合完美主义的既往理论,又符合完美主义者的实际表现,同时还关注了完美主义的积极和消极特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APS-R对完美主义的理论建构基本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APS-R中文修订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国内完美主义研究的一个有效工具。APS-R中文修订版也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I临床工作中的一个辅助工具,帮助临床工作者了解来访者的完美主义倾向和特点、调整治疗策略和评估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的是大学生样本,APS-R中文修订版在临床样本是否仍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还需要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完美主义,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 R395.6
1 前言
从早期的描述性研究到近20年来的实证性研究,完美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领域。
虽然,完美主义经常被描述成一种人格特征或特质,来访者也经常被认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完美主义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完美主义和其维度进行了界定,并根据自己对完美主义的操作性定义编制了不同的完美主义量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有Fros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和Fle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和Slaney等人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
Slaney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完美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完美主义令自己痛苦,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这种矛盾态度支持了其他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即完美主义是个多维的人格特质,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内容。Slaney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完美主义概念,即完美主义是指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设置高标准的人格特质,根据个体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感觉到的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标准之间的不一致程度,即差异的大小,将完美主义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这个定义既符合完美主义的两维结构,又与既往关于完美主义的描述性研究及人们对完美主义的一般认识最为接近。他们编制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almost perfert scade-reyised),包括高标准(high standards)、秩序(order)和差异(dis-crepancy)三个维度,其中高标准和秩序维度是适应性完美主义的指标,差异维度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指标。APS-R出现后,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它进行完美主义的研究,它的效度资料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完美主义的跨文化研究和聚类研究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近几年,完美主义研究领域有一种趋势,即从仅关注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发展为对完美主义的适应(也可以说成“健康/积极/个人标准”)和非适应(也可以说成“神经质/消极/自我批评”)两方面的关注。完美主义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已有几位研究者开始关注完美主义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但目前国内尚无建立在完美主义具有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特征的理论建构基础上的完美主义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进行中文修订,为完美主义在国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工具,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评估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的工具。
2 对象与方法
2.1量表简介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 (APS-R)由Slaney等人编制,包括3个维度:高标准、秩序和差异,共23个条目,采取李科特7点量表计分,从“极不符合”到“极为符合”。Slaney在APS-R编制时报告的α系数,差异分量表为0.92。高标准分量表为0.85,秩序分量表为0.86。
APS-R的高标准分量表和HMPS的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分量表显著相关,和指向他人完美主义分量表、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分量表相关不显著。差异分量表和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分量表、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分量表都显著相关。
APS-R的高标准分量表和FMPS的个人标准分量表显著相关,但和FMPS的其它维度不相关。秩序分量表和FMPS的组织化分量表显著相关,但和其他分量表没有显著相关。差异分量表和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显著相关,但和FMPS的其它分量表则相关较弱。
2.2修订过程
APS-R的中文修订工作得到了Slaney的大力支持。他不但同意本文作者对APS-R进行中文修订。还请他的博士生Kenneth Wang为修订工作提供了APS-R台湾修订版的中文翻译。
2.2.1开放性问卷调查
对心理学选修课的118名大学生进行有关完美主义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上交的调查问卷作为一次课堂作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大一新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课程,心理学的授课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讲述有关完美主义的内容。研究者让每位学生完成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一是什么是完美主义,二是假如完美主义被区分为适应和非适应,二者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表现分别有哪些。完成时间限定为15分钟。回收问卷中有106份问卷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其余12人的答题纸上没有具体描述(7人为空白问卷,5人写着不了解完美主义是什么)。
对106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和APS-R维度(高标准、秩序和差异)相符合的情况;二是对适应和非适应完美主义的区分的认可情况;三是对描述中提到的完美主义指向对象。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问卷中提到的内容,第一方面的结果分为6种情况,包括高标准、差异、秩序、尽善尽美、无缺陷和其他,第二方面的结果分为4种情况,包括完美主义有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的属性(既对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也对非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完美主义只有适应性的方面(仅对适应性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完美主义只有非适应的方面(仅对非适应完美主义的表现进行描述)和其他(对适应和非适应完美主义均没有描述);第三个方面的分析分为3种情况,包括指向自己(对自己有高要求,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尽善尽美或没有缺陷)、指向他人(对别人有类似要求)和指向所有的人和事(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类似要求)。计数的原则为只要提到相应情况即计为1次,提到两种情况,则在两种情况上分别计分。
由表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内容和适应性方面的理解和Slaney的理论建构和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即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是设置高标准,完美主义包含适应和非适应两方面特征,差异是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一个有效指标。秩序作为完美主义的积极指标,并没有在调查结果中出现。这个结果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开放性研究结果中的尽善尽美、无缺陷的表现也比较多、指向所有人和事的倾向所占比例也不低,这些结果都提示对完美主义的研究还需要以 现有的完美主义量表为基础,继续深入探讨(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深入探讨开放性问卷的结果,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详细报告。)
2.2.2量表的翻译
由两名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心理学博士先将量表的英文翻译成汉语;由研究者比较两份译稿,调整个别有歧义的地方,形成量表中文修订版初稿;由两名大学英语系的专业教师(有留学经验)将中文初稿回译成英文,并比较回译后的英文和原条目英文的异同,对中文初稿的部分文字进行调整;由一名汉语言学家考核翻译的条目是否符合中文习惯;由一名心理学专家和一名精神病学专家最后审定翻译的条目是否符合量表的理论建构,进而形成APS-R中文预测版。
2.2.3预备测试
使用APS-R中文预测版先后对158名和389名两个大学生样本进行集体施测。第一个样本预测后,根据预测结果,对6、11、13、17条目的中文翻译又做了一些调整。对第二个样本的预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发现第18条在秩序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高于其在高标准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而且小于0.4。为了尽量保证修订的量表和原量表条目的一致性,没有马上删掉,而是又对该条目的翻译进行了调整,由“对我所做的每件事,我都会尽全力”改为“我凡事都尽全力去做”,形成近乎完美量表正式测试版。
2.2.4正式施测
整群选取489名心理学选修课学生和685名德育课学生进行正式测试。被试样本中,男766人,女396人,12人性别不明;汉族1074人,少数民族86人,14人民族不明:平均年龄为18.64±0.89周岁。685名德育课的学生均为大学一年级,心理选修课学生中有417名为大学一年级,50名为大学二年级,10名为大学三年级,12人年级不明。7周后,321名心理学选修课的学生参加了复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者均经过统一培训,被试为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赠送免费心理测试卡和一份小礼品,当场回收问卷。
选取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Beck抑郁问卷(BDI)、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作为效标,对上述几个量表进行组合,形成几套不同的问卷模版。每套问卷模版所包含的量表种类不相同,量表的先后顺序也有所调整,都有积极和消极心理指标,问卷的题量大体相同,大多数被试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问卷。
德育课样本回收问卷706份,问卷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685份,有效问卷率97.2%。心理学选修课样本回收问卷510份,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问卷率95.88%。
所有数据采用手工录入,用SPSS13.0和Lis-re18.7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所有条目的决断值(CR值)均达到显著性标准(p<0.001),各条目和分量表总分的相关显著(p<0.001)。成分法,正交旋转,共抽取出3个因素,具体的因子载荷见表,其中按Slaney的理论建构属于高标准分量表的第18条在秩序维度上的因子载荷(0.390)大于其在高标准维度上的因子载荷(0.247)。这个结果和第二次预备测试的结果一致。对德育课样本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决定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中删掉第18条。
3.2.2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德育课学生样本(n=685)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APS-R中文修订版和三个维度的理论模型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比较理想。
3.2.3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选取了自尊、自我效能感和正性情绪3个变量作为积极心理指标的代表,同时选取了负性情绪、抑郁、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4个变量作为消极心理指标的代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APS-R中文修订版的效标关联效度进行考察。
由表可见,高标准维度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和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不相关,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维度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负相关,而和负性情绪、抑郁、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呈正相关。秩序维度虽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和特质焦虑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
3.3信度分析
对22个条目的总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表中3种信度的结果说明,本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
4 讨论
和原量表相比,中文修订版删去了第18条。删除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二次预测样本、正式测试的心理选修课样本和德育课样本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都发现第18条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在秩序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高于在高标准分量表上的因子载荷。虽然,本研究反复对该条目的中文翻译进行调整,但仍然不能改变这种情况。考虑到该条目和秩序维度的其他4个条目的内容相差太远,而且在秩序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又较低,决定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中删去第18条。第18条在数据分析时出现上述情况,可能和该条目在表述中使用了“everything”,对完美主义的指向领域规定为所有领域有关,APS-R的其他条目在完美主义指向领域方面主要指向学习和工作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对最后确定的22个条目的APS-R中文修订版进行信度分析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从0.669到0.849,拆半信度从0.661到0.834,7周后的重测信度从0.677到0.716,这些信度表明,APS-R中文修订版是比较可靠的心理测量工具。7周后的重测信度较高,说明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秩序维度的信度略低,可能和原量表中该维度条目较少有关。
对APS-R中文修订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支持了APS-R原有的维度和Slaney提出的完美主义理论模型,即完美主义包括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个维度。除了高标准维度少了删去的第18条外,其余维度的条目分布和Slaney的APS-R完全一致。为了尽量保持和原量表条目的一致,对于3个维度的条目数略有些不平衡(高标准6个条目,秩序4个条目,差异12个条目)的情况,本研究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根据该量表在今后其他研究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APS-R中文修订版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显示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的不同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如高标准和秩序维度和大部分积极心理指标正相关,而差异维度则和几乎所有的消极心理指标正相关,这些结果再一次有力支持了APS-R的3个维度的理论建构,证实了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区分的合理性。高标准维度虽然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但和负性情绪正相关。追求高标准,一方面使个体容易获得较高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较多的正性情绪,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个体产生较大的压力,产生一些负性情绪。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标准维度对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单向的,不是简单的促进或者阻碍,而可能更加复杂。高标准维度的这种复杂作用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背景造成的,还是其本身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差异维度的效标关联效度的结果证实了差异作为完美主义非适应性的核心指标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作用和对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秩序维度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相关系数较低,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这和Slaney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秩序维度作为完美主义的一个特殊特征,其作用还需深入研究。
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和维度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对完美主义者访谈的基础上,既符合完美主义的既往理论,又符合完美主义者的实际表现,同时还关注了完美主义的积极和消极特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APS-R对完美主义的理论建构基本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APS-R中文修订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国内完美主义研究的一个有效工具。APS-R中文修订版也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I临床工作中的一个辅助工具,帮助临床工作者了解来访者的完美主义倾向和特点、调整治疗策略和评估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的是大学生样本,APS-R中文修订版在临床样本是否仍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还需要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