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卣:学徒出身的文物鉴定大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物界,说起傅大卣(1917.8—1994.8),不了解的人只知个中一二,有人说,傅先生是做拓片的,当今无人可比,应当是传拓专家;有人说,傅先生是鉴定玉器的,他经常在三间房工艺品库房鉴选玉器;有人说,傅先生是篆刻家,篆刻和书法在20世纪也是一家。就我对傅先生的了解,傅先生是集金石、篆刻、传拓、鉴定为一体的稀世之才。
  认识傅大卣先生是在1978年底。我高中毕业即到成立不久的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复制厂工作。文物复制厂位于宽街附近的北京市文物局大院。当时,市文物局大院里70%以上的房屋都用来存放着“文革”时期抄家抄来的文物,从琉璃厂古玩店、中国书店选拔的一批思想好、觉悟高、眼力好、知识丰富的老专家们正在进行清理,对外称“落实组”。在这里,我见到了大批文物,也真正接触了很多新中国成立前古玩店学徒出身的老专家(称师傅,或老师,或某某老),如李梦东、傅大卣、马宝山、程常新、孙会元、魏隐儒、赵存义、黄镜涵等二三十位先生。他们大多也是家父贾玉波在琉璃厂古玩店学徒时的朋友,多为京畿附近的河北人,10来岁到北京琉璃厂学徒。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中国文物鉴定界,无论眼力,还是经验,他们是绝对的权威。我跟从这些先生学到了很多,从古玩行的故事掌故,到如何接触文物、拿取文物的方法、文物识别鉴定的技巧、历代名家轶事、传拓技法等等。教我最多的是傅大卣、马宝山、程常新、魏隐儒、赵存义等先生。
  我自幼酷爱金石书画、篆刻,遗憾的是没有系统学习,篆刻的方法是见到报纸上发表什么就临什么,无章无法。我的篆刻和传拓技术真正入门是由傅大卣先生引领的。傅大卣先生中午很少休息,不是刻印,就是传拓,我经常借机求教。多少年过去了,往事情景历历在目。傅先生手把手指导我刻印:“不要什么都刻,也不能学的太杂。以我学印的经验,建议你从刻汉印开始临,每天临刻几块,积少成多,一年几百方上千方。有二三年的时间,你自然能领略到其中的门道。”从那时起,1至2寸长的石头,刻了磨,磨了刻,没几天就剩几厘米长了。传拓技术最难的莫过于立体拓“全形拓”,这是傅先生的看家本领,先生毫无保留地将其中的关键之处传授给了我。
  傅大卣先生走的是从学徒到专家的道路。学徒生涯是其学者生涯的起点。傅大卣是河北三河人,1931年到北京琉璃厂古光阁当学徒。古光阁主营治印传拓,掌柜周康元字希丁,是京城治印高手,传拓名家。古光阁也是北京著名学术研究团体冰社的活动场所。成立于1921年的冰社,名取自《荀子·劝学》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之义。社员职业五花八门,都是国粹的弘扬者、文物收藏家,如清史馆总纂柯劭忞,溥仪师傅陈宝琛,金石家罗振玉,《公言日报》、《新社会报》创办人林白水,学者或艺术家黄季刚、马衡、徐森玉、梅兰芳、尚小云等人。每到周末,社员各携所藏古器到古光阁后院的冰社,考释铭文、鉴别年代,互通信息,交流研究心得。冰社于后世古文字研究影响最大的要算金石拓本的广泛流传了。古文上的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制度,艺术、文字的宝贵资料。从明代嘉靖以后,开始出现铜器传拓,将古器的器形、铭文拓出,刻印成书。如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从此,传拓日渐兴盛,出现了许多名家高手,如焦山僧达受所拓淡墨如蝉翼,陈介祺所拓(实为陈介祺同乡陈佩纲所拓)重墨如漆。冰社社长周希丁继承并发展了达、陈两家传拓技艺,独辟蹊径,能“审其向背,辨其阴阳,以定墨之深浅,观其远近,准其尺度,以待算理之吻合”,在原器物上直接以立体拓浊拓出器物全形,为一时传拓之冠。
  鉴定文物如不能多识珍器,终属纸上谈兵。作为学徒的傅大卣得到了别人难逢的机缘:他从冰社社员切磋研讨中,学得了鉴别文物的本领及中国古代史、文字等方面的学问,又承继了周希丁的传拓绝艺。冰社社员多有丰富的收藏,傅大卣得以尽窥,已属眼福不浅,加上精湛的传拓技艺,使他见到他人难得一见的珍品。民国初年的大总统徐世昌之弟徐世璋,家藏古砚千余方,为一时砚石收藏之冠。清康熙朝黄萃田任端州知府时,每年都向朝廷进献的砚品,多出自雕砚名师顾德麟和其儿媳顾二娘之手,徐世璋藏品中便有黄氏贡品多方。傅大卣是拓砚高手,据老辈人讲,傅先生“不但能拓全形,而且端砚能拓出眼,歙砚能拓出纹”。徐世璋自然求到他头上。傅大卣在徐世璋家拓砚前后6年之久,徐氏所藏砚品无一漏其手。
  傅大卣好古甚笃,上自殷墟甲骨文,下迄元明遗物,均有涉猎。从业60余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拓砚、拓钟鼎彝器、玉器、印拓上了。其传拓作品淡墨轻扑,独具风格,全形缀合得当,图纹俱细,锋芒毕显,以臻炉火纯青,前无古人之境。近来,我帮傅大卣之子傅万里先生整理《傅大卣手拓历代铜镜集》时,看到一张现存拓片统计表:玉器约1500张、甲骨约1000张、金文约2000张、玺印12000方、古镜800张、竹木雕刻80张、篆刻(明清及现代)约1000方、陶文约500张、兵器50张、泉范80张、带钩50张、权诏40张、西番片100张、砖瓦80张、古尺符牌50张、铜洗30张、铜杂100张、造像40张、古砚50张、古墨100张,合约19650张。这还只是傅先生自己留存的部分。其毕生所拓可能是自己保留的一倍或二倍!这是何种力量才能够办到的事?一年365天,这些拓片需要多少年,多少天?这种事只有在傅大卣身—亡才能实现,今天或明天的年青人哪个能有这种毅力,哪个能有这种精神?
  傅大卣先生的另一个嗜好是金石篆刻。其书法取自青铜器金文,有商周金文铸字之琢,圆浑丰润,结体婉转,风姿绰约,疏疏朗朗,井井有条,风格既端庄典雅,又灵动妩媚。先生仿刻战国古玺及秦汉印,功力极深,尽其中之味,白文印深厚古朴,朱文印纤细挺拔。傅先生为人治印是出了名的,北京市文物局的人几乎都有傅先生刻章。据我所知,傅先生为很多名人治印,如为毛泽东刻过藏书印,为黄胄、史树青、容庚、于省吾、唐兰治过印。
  正是有了金石学的功底和苦学实干精神,傅大卣才成为当代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家,精通青铜器、玉器、杂项等文物鉴定。著名古文字学专家、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容庚,一次途经山东时买了个铜制小钱柜,到北京后便兴冲冲地告诉傅大卣:“我买了一个宝贝,让你开开眼”。傅先生一看,笑了:“容先生,您交学费了”。容庚不信,傅大卣便指给他看,钱柜的单片虽不假,但是拼焊而成的,战国时代没有这种样子。这东西是山东刘春甫的,曾想卖给傅大卣,开价40元。容庚恍然,连呼上当:买这个钱柜,花了400元!郭沫若是考古界领袖,有次认定一只商代爵是赝品,原因是爵上有一块铜锈剥落,里面呈红色。傅大卣却说是真品,并告诉郭老,安阳出土的铜器中,这种现象不罕见。郭老大感惊讶。
  鉴定文物需要学,也需要识。傅大卣学知兼擅。他说,东西放在那儿,不但要知道真假,而且要知道它是什么时代 的东西,是什么地方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取当地玉料磨成,中厚边薄,呈刃形;新莽时期铜镜,以细线勾轮廓,形状、字体都有特征;袁世凯当皇帝时,曾烧过三窑居仁堂瓷器,这种洪宪瓷比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四朝的瓷器更为精致……凡此等等,要能识别,均非一日之功。对伪器不仅要知道其假,还要懂得什么地方造的伪器是什么锈,什么地方作伪上什么漆,出土的真品与仿造品在轻重、音响上有什么不同……要能分辨当然不是一日之功。
  我认为,傅大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这里有几个故事可证傅大卣的学识。
  “文革”期间,海外有人要向国家捐赠“传国玉玺”。好读稗官野史的人,对“传国玉玺”耳熟能详。有人就此事求证傅大卣,他淡然一笑:无稽之谈。因为他知道,虽然朱剑心《金石学》等著作中都有“传国古玺”记述,但实在是场骗局。肇其端者,乃是宋代的蔡京。大约在1098年,陕西发现了所谓“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此事轰动朝野,宋哲宗为此改元元符,大赦天下。这一闹剧是蔡京一手导演的。自那以后,“传国玉玺”屡有所传,却没一件是真的。后来证明,海外那枚也是件赝品。
  1955年,有位河南人携方古玺到京,托人请傅大卣鉴别。来人刚将印谱送给傅大卣看,并随手准备打开带来的包袱,傅大卣摆手叫停:“这古玺可是覆斗形的?片形纽上面还残一片?”来人呆住了。傅大卣告诉他,这是一枚假玺,日伪时的河南省长李培基也收藏同样一方。傅大卣还拿出历代假古玺图谱指证给对方看,使客人心悦诚服。
  傅大卣深厚的鉴别功力,既挡住了赝品,也为国家抢救了真品、珍品。新中国成立初,琉璃厂一家古玩店的学徒从上海买回一个铜虎片,请傅大卣鉴定。傅大卣一看,竟然是一个虎节。节,是古代使臣执以示信之物。《周礼》所谓“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虎节少见,价值颇高。傅大卣建议他卖给国家,并告诉了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也就在那段时期,傅大卣还在鲜鱼口的万姓人家里,看到一只残缺鼎耳,重20余斤。处处留心的傅大卣马上想到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见过一只缺耳大鼎。他仔细端详,认定这只耳正是那只大鼎的原配,便立即买下,送回中国历史博物馆,使这只战国时期的大鼎终成“完璧”。
  在傅大卣所藏古玉舞人拓片中,有张汉代舞人拓片,注明1976年3月12日见北京文物店。拓片下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文物局无眼者以处理品调给文物店,该店又以仿品待之。”傅大卣曾告诉我,这是在一家小文物店无意中发现的。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实在太多了。
  1973年广交会期间,北京、天津等四口岸的外贸公司收购大批玉器准备出口创汇。傅大卣的两位学生发现其中有些似为古玉,特请傅大卣帮助鉴定。傅大卣从北京外贸公司准备外销的玉器中扣下了2800多件,有几件堪称国宝:天津外贸公司准备出售的玉器中,傅大卣捡出了一块碗大的圆玉透雕。这块西汉的白玉透雕兽纹璧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正准备混在大批玉器中,以1万元100件的价格出售海外呢!而当时,这样的透雕兽纹璧国内也仅见此一块呢!据说,这件玉器已归天津博物馆收藏。
  1979年,日本一家书店向中国外贸部门订购7200方石章,大石章每块6元,小石章每块3元。外贸部门如数备齐,傅大卣验看后,将其中许多刻字的旧石章扣下。他告诉外贸部门:“这不仅是石头,这里有艺术,有流派,有文化!”在扣下的石章中,包括吴昌硕、西泠八家和浙派诸大家的石章。
  博闻多见和勤奋好学,使傅大卣先生成为造诣极深的文物鉴赏大家,1986年3月,受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精美绝伦的各式传拓,金文书法,功力极深的仿战国、秦汉古玺印篆……傅大卣先生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文物事业,其成就永示人间。
其他文献
1986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北襄樊工作。当时襄樊每到星期天都有一种俗称“狗市”的市场,类似现在的花鸟市场和旧货市场,热闹非凡,我常去逛。襄樊的明代青花瓷器正是这一时期在这种市场浮出水面,但当时极少有人去关注,一个明代青花罐要价十几元也很少有人问津。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明代青花瓷器日显珍贵。  襄樊在古代一直称为“襄阳”,历史悠久,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樊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景
期刊
我久居苏州,爱好书画,长年往来于沪、宁之间,对此三地的书画收藏掌故知道一些。书画作伪古已有之,今日亦然。日前与杭州朋友相见,他提及所见一卷款为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的“墨竹图卷”,且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艺苑掇英》第71期出版。朋友是名画家,眼力也不错,据他说此卷虽是老东西,但字偏油滑、竹偏秀,无吴镇晚年用笔拙、重、沉之感,颇似我十多年前所见的一卷吴镇“墨竹图卷”。因此找来《艺苑掇英》第71期看,果然
期刊
2005年9月30日,在上海博物馆暂得楼展厅举行的“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展品造型多变而又不失端庄稳健,釉色明丽而又不失温润典雅,引得参观的人们不禁由衷赞叹,亦被暂得楼主非同凡响的收藏水平与高超的鉴赏能力所折服。2006年2月16日起,展览移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4月28日转至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    楼主胡惠春: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得楼主胡惠春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年青
期刊
“看‘赛宝’了吗?”  春节期间,收藏圈外的那些熟悉的或不甚熟悉的人,一见面就这样问询记者。平日关注社会新闻、股市、电视剧、休闲和娱乐的他们,居然对以往有点敬而远之的文物收藏有了兴趣。记者没有完整看过一场“赛宝”,更遑论连看7场了。这些圈外人只要看了,就是一场不落。  这场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办、28家省市收藏家协会协办,从1月29日至2月4日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的以“首届”名之的CCTV“赛宝大会
期刊
《载鹤图卷》,清代恽寿平绘,水墨纸本,高22厘米,宽92.5厘米,钤恽寿平“天际真人”印。原签题“《恽南田载鹤图卷》虚斋秘笈辛未十月松窗”,钤朱文“里”、“堂”。辛未十月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松窗为褚德彝之号,为清末民初寓居上海的收藏名家,著有《松窗书画编年录》等书。清官御用手卷包袱题“恽寿平载鹤图真迹上等”。玉签刻“乾隆御宝恽寿平载鹤图”。原画无名款,图之右上角有恽寿平去世十二年王晕的
期刊
本人酷爱古瓷器的收藏,10年前曾收藏了一对“大明洪武年制”双耳大瓶,当时觉得此瓶形制高大,绘工精细,纹样特别。2005年初购得宁云龙所著《宋元明清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其中介绍:“洪武瓷器流传至今数量很少,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窑的瓷器”,同时在“洪武朝瓷器真伪鉴别”篇的“对照排比法”中说:“美国学者波普在鉴别洪武时期青花、釉里红瓷时,他采用对照排比的方法,将至正到明永乐、宣德之间的青
期刊
在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洪武瓷器中,还没有见到书写洪武官窑款的器物。此瓶肩部书写的“大明洪武年制”楷书六字横款是杜撰的款识,从中也可以看出制造者对古代瓷器还不够了解。瓶的制造者为什么将款识写在肩部,而不是常见的底部?这应该是受到宣德官窑瓷器的影响,所谓“宣德款识遍器身”——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颈、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此瓶的制造者可能是从宣德官窑器的款识得到启发,照搬而来。  此瓶的纹饰也
期刊
一月前,我与朋友在无锡的古玩市场闲逛,在一家冷铺的柜台中瞥见一卷字纸,“会议太常少卿许乃济奏请以货易货折”一行小字吸引了我的眼光。叫老板将字纸取出来看,发现为八页手写本,未经装订,毛边纸,淡绿版框,半页十一行,版心有“群碧楼”堂号。其中二页行书,另六页楷书,字体洒脱端庄。所抄为道光年间关于禁烟运动的奏折题名。回家后,我总觉得这八页写本有来头,依稀记得“群碧楼”是苏州的名头,一查,果然是清末民初学者
期刊
在辞旧迎新的锣鼓声中,北京东正拍卖公司在2005年岁末31日至新年元旦于北京亚洲大酒店敲响了狗年的第一槌。虽然在一个月前国内有几家拍卖公司由于受市场的影响相继受挫,但东正公司此次拍卖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取得8018万元的总成交额。  书画专场上拍839件,成功拍出426件,成交率达58%,成交额为6100余万元。明代唐寅的《钱塘旧景》经多次竞拍后以930万元成交。清代袁耀的巨作《蓬莱仙境》通景六屏,
期刊
近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将于今年9月25日至29日举行。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发表致辞。  张新建在致辞中认为,我国文化市场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法规建设、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市场运作等方面还不成熟,文化市场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企业公平竞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