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学生发展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有效性上存在许多弊端。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问的比例。笔者调查发现,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啰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
另外,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当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缓慢性的特点。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同样,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策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借鉴当代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列举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一)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语文教什么?这是首要问题。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方向。即每堂课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或朗读或倾听或写作或阅读或说话;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思考能力;是感悟能力还是体悟能力。这必须在课前确立并在课堂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过于肤浅。
(二)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一节课的时效很短,教师应树立一瓢饮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短暂的时效中获取实效,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实际上,许多教师放不下,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爱心,不能在课堂上溺爱,帮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如文言文就得串讲且面面俱到,结果是学生课后仍然不懂,学生没有获得认知和感悟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思维教学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迷失是思维的流失。传统教学的精讲很容易忽视思维的训练,教改后的探究教学往往是隔靴搔痒,停留在表层的思考,忽视深层的探本溯源。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入里的思考问题,注重联想和想象、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切实围绕语文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找到思维的落脚点和语文学习的平台,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所谓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包括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要海纳百川,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科带头人。
(五)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教师既要能统观未来的教学,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课堂的预设要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合理性。科学性就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做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预见性则要求能反映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动态变化。合理性指的是豫设具有可操作性,能真实再现教与学的本质。
(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形成共识,转换教学观念,从惨痛的教学事例里吸取教训,为创造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学生发展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有效性上存在许多弊端。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问的比例。笔者调查发现,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啰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
另外,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当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缓慢性的特点。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同样,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策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借鉴当代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列举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一)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语文教什么?这是首要问题。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方向。即每堂课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或朗读或倾听或写作或阅读或说话;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思考能力;是感悟能力还是体悟能力。这必须在课前确立并在课堂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过于肤浅。
(二)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一节课的时效很短,教师应树立一瓢饮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短暂的时效中获取实效,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实际上,许多教师放不下,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爱心,不能在课堂上溺爱,帮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如文言文就得串讲且面面俱到,结果是学生课后仍然不懂,学生没有获得认知和感悟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思维教学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迷失是思维的流失。传统教学的精讲很容易忽视思维的训练,教改后的探究教学往往是隔靴搔痒,停留在表层的思考,忽视深层的探本溯源。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入里的思考问题,注重联想和想象、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切实围绕语文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找到思维的落脚点和语文学习的平台,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所谓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包括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要海纳百川,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科带头人。
(五)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教师既要能统观未来的教学,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课堂的预设要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合理性。科学性就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做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预见性则要求能反映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动态变化。合理性指的是豫设具有可操作性,能真实再现教与学的本质。
(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形成共识,转换教学观念,从惨痛的教学事例里吸取教训,为创造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