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一凡:教育博士,副研究员,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德育研究室主任,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每到一所学校,我都会不自觉地观察三个地方。
一是校门口。它是学校的名片,它是学校文化或教育现状的折射。我在意的并不是校门是否建设得富丽堂皇,而是在校门口你会发现许多现象:校门口的摆设、进出校门师生的表情和步履等各种情状。
二是厕所。曾有一位哲人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素质,就观察这个民族家庭里的厨房与卫生间,它会告诉你许多信息。其实,往往不太引人注意的学校厕所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学校对师生基本需求的人文考量。曾到一所学校,学校建设得十分气派,校门口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架价值不菲的钢琴,让每一个进入校门的人无不为其“肃然起敬”,我想如此学校应是一个人文浓厚的园地,殊不知,我到学校的厕所,发现其厕所无论是小便池,还是大便池的蹲坑均一览无余,毫无遮挡,尽管修缮一新,但还是污渍明显,对比校门口的气派钢琴,反差令人无语。是学校管理者对厕所的“熟视无睹”而导致的“盲处”,还是由于“伪人文”只要“面子”,不要“底子”?每每想及便增强我对每一所学校厕所观察的好奇。
三是教室。教室是师生朝夕相伴生命交汇的场所,其墙面、桌面、地面、人面会无声地告诉你教室里演绎的教育故事。
有一次我观察了两所小学同一个年级教室的门口,一所为所谓的重点小学,一所是相对薄弱的小学。我发现在重点小学,学生装书的拉杆箱书包一长溜排在教室门口,进出的学生鲜见脸露笑容,戴眼镜的不少,进出匆匆,课间出来玩耍的学生也不太多,学生表情有些木然与沉重,我一连观察统计了三节课,课间都是如此。而在那所薄弱小学里情况则迥然不同,见不到拉杆箱书包,学生嘻嘻笑笑地进出教室,课间出来玩耍的学生也很多,甚至打打闹闹,很是热闹。两种不同教室门口的境况引得我深入了解,得知重点小学因为学生多,学校活动空间有限,学校怕出安全事故,严禁学生在教室楼道玩耍、打闹,有的是因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严格,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下课都要学生抓紧时间学习,以致上卫生间都顾不上。
这些教育的表征无不考量着当下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不由使我想起了十八世纪法国评论家巴塔耶在观看马奈画作时的话语,“对在场的敬畏,对存在的纯粹状态的魅力保持单纯的沉默。”在引起内心共鸣的同时,我对两种如此不同的教室门口的情景更为深思与忧虑。
由此引起了我对初中、高中教室门口观察的延伸,每每观察、统计下来,教室门口学生的表情都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疼。有的学生本是满脸笑容,但在临近教室的刹那,笑容凝固,教室门口成为笑容的临界点,这是在传递教室的神圣,学生对教室的敬畏,还是暗示教室这个本应张弛学生生命的个性空间却给了学生以逼窄或隐性的压抑?
我想起自己在带高三时教室门口给我留下的印象。临近高考,同学们的压力很大,我常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学生,发现大家疲惫不堪,有的甚是焦虑,表情木然。如何缓解大家的心理负荷?
我于是在教室前门口挂了一面镜子,写上提示语“用微笑迎接每一天!”想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同学们在走进教室时临镜而笑。同学们确实笑了,但是我发现大家笑得矜持,甚至勉强,不是会心之笑,而是一种尴尬之笑。我纳闷,将镜子放在教室前门口,经过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是不好意思笑?于是我将镜子置于教室后门口,我惊喜地发现课余走到镜子旁的学生均会不经意地笑了。
的确,当下的教育体制或许一下子改变不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否遵循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把心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从心理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心理的积极应对者与自我维护者?
其实,差异有别的学生个体,就是不同的“教育质”,如何发挥不同的“教育质”潜在的教育效能,让教室门口的表情由“阴”转“晴”?我在班上开展了“好句共咏”“漂流日记”等活动。
我让同学们轮流在黑板的一角写上自己喜欢的语句:名言、警句,包括自己的瞬时心理感受等。在彼此分享与互动中,不同“质”释放的正能量相互传递、感染,会产生心理的共鸣、激励、唤醒效应。在黑板一隅写下的既是自我的激励与宣泄,也是对同行者的倾诉与慰藉。黑板一角的“好句共咏”不仅承载了对佳句的涵咏、识记,而且架起了同学不同“质”交互的桥梁,也彰显了不同学生个体在群体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让班级同伴间互助共惠无痕。
黑板的角落空间有限,加上当天就要擦除,于是我便在班上设置一个“漂流日记本”,开展“漂流日记”——记下我的心情故事活动。同学们可以在上面随意写下自己的瞬时心绪,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自我内心告白,有的摘录诗句以自喻,有的是涂鸦以自娱……可以署名,也可以匿名,百花齐放,大家任意为之,我有时也写下自己的心理感受或勉励之语,彼此传递、交流。简简单单的一本日记,因为互动之心绪而别具魅力,成为大家课余争相传看的什物,或默默醒悟,或偷偷窃笑,或彼此畅怀……好不惬意,“漂流日记”既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又宣泄了内在的压力,紧张气氛不在,轻松时刻常有,“异质”彼此在“同质”中抱团“取暖”,进而获得彼此心灵的慰藉。同学们也渐渐开朗了,每每看到教室门口学生开心的笑容,我的内心都无比欣慰。
教室门口的表情不光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瞬时呈现,有时教室门口的布置也无不是学生表情的另一种诠释。
记得有一年元旦后,我到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神龙小学,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教室门上有一副对联,是班上学生自己写的,对联的内容倒是没有记住,但是教室门口书写对联这一形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教室如家,稚嫩的笔触流淌的不仅是对新年的祈盼与憧憬,更让人看到了学生对教室有着如家的归属与认同。
无数个教室门口的表情在脑海里际汇,参悟教室门口的种种表情,你会猜想这个承载生命精神世界的空间里会发生怎样的成长故事。作为教育者,你会审视、寻味常态中每间教室门口的表情吗?
插图:湖北美术学院/王灵毅
(责任编辑 王玉梅)
每到一所学校,我都会不自觉地观察三个地方。
一是校门口。它是学校的名片,它是学校文化或教育现状的折射。我在意的并不是校门是否建设得富丽堂皇,而是在校门口你会发现许多现象:校门口的摆设、进出校门师生的表情和步履等各种情状。
二是厕所。曾有一位哲人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素质,就观察这个民族家庭里的厨房与卫生间,它会告诉你许多信息。其实,往往不太引人注意的学校厕所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学校对师生基本需求的人文考量。曾到一所学校,学校建设得十分气派,校门口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架价值不菲的钢琴,让每一个进入校门的人无不为其“肃然起敬”,我想如此学校应是一个人文浓厚的园地,殊不知,我到学校的厕所,发现其厕所无论是小便池,还是大便池的蹲坑均一览无余,毫无遮挡,尽管修缮一新,但还是污渍明显,对比校门口的气派钢琴,反差令人无语。是学校管理者对厕所的“熟视无睹”而导致的“盲处”,还是由于“伪人文”只要“面子”,不要“底子”?每每想及便增强我对每一所学校厕所观察的好奇。
三是教室。教室是师生朝夕相伴生命交汇的场所,其墙面、桌面、地面、人面会无声地告诉你教室里演绎的教育故事。
有一次我观察了两所小学同一个年级教室的门口,一所为所谓的重点小学,一所是相对薄弱的小学。我发现在重点小学,学生装书的拉杆箱书包一长溜排在教室门口,进出的学生鲜见脸露笑容,戴眼镜的不少,进出匆匆,课间出来玩耍的学生也不太多,学生表情有些木然与沉重,我一连观察统计了三节课,课间都是如此。而在那所薄弱小学里情况则迥然不同,见不到拉杆箱书包,学生嘻嘻笑笑地进出教室,课间出来玩耍的学生也很多,甚至打打闹闹,很是热闹。两种不同教室门口的境况引得我深入了解,得知重点小学因为学生多,学校活动空间有限,学校怕出安全事故,严禁学生在教室楼道玩耍、打闹,有的是因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严格,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下课都要学生抓紧时间学习,以致上卫生间都顾不上。
这些教育的表征无不考量着当下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不由使我想起了十八世纪法国评论家巴塔耶在观看马奈画作时的话语,“对在场的敬畏,对存在的纯粹状态的魅力保持单纯的沉默。”在引起内心共鸣的同时,我对两种如此不同的教室门口的情景更为深思与忧虑。
由此引起了我对初中、高中教室门口观察的延伸,每每观察、统计下来,教室门口学生的表情都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疼。有的学生本是满脸笑容,但在临近教室的刹那,笑容凝固,教室门口成为笑容的临界点,这是在传递教室的神圣,学生对教室的敬畏,还是暗示教室这个本应张弛学生生命的个性空间却给了学生以逼窄或隐性的压抑?
我想起自己在带高三时教室门口给我留下的印象。临近高考,同学们的压力很大,我常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学生,发现大家疲惫不堪,有的甚是焦虑,表情木然。如何缓解大家的心理负荷?
我于是在教室前门口挂了一面镜子,写上提示语“用微笑迎接每一天!”想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同学们在走进教室时临镜而笑。同学们确实笑了,但是我发现大家笑得矜持,甚至勉强,不是会心之笑,而是一种尴尬之笑。我纳闷,将镜子放在教室前门口,经过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是不好意思笑?于是我将镜子置于教室后门口,我惊喜地发现课余走到镜子旁的学生均会不经意地笑了。
的确,当下的教育体制或许一下子改变不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否遵循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把心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从心理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心理的积极应对者与自我维护者?
其实,差异有别的学生个体,就是不同的“教育质”,如何发挥不同的“教育质”潜在的教育效能,让教室门口的表情由“阴”转“晴”?我在班上开展了“好句共咏”“漂流日记”等活动。
我让同学们轮流在黑板的一角写上自己喜欢的语句:名言、警句,包括自己的瞬时心理感受等。在彼此分享与互动中,不同“质”释放的正能量相互传递、感染,会产生心理的共鸣、激励、唤醒效应。在黑板一隅写下的既是自我的激励与宣泄,也是对同行者的倾诉与慰藉。黑板一角的“好句共咏”不仅承载了对佳句的涵咏、识记,而且架起了同学不同“质”交互的桥梁,也彰显了不同学生个体在群体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让班级同伴间互助共惠无痕。
黑板的角落空间有限,加上当天就要擦除,于是我便在班上设置一个“漂流日记本”,开展“漂流日记”——记下我的心情故事活动。同学们可以在上面随意写下自己的瞬时心绪,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自我内心告白,有的摘录诗句以自喻,有的是涂鸦以自娱……可以署名,也可以匿名,百花齐放,大家任意为之,我有时也写下自己的心理感受或勉励之语,彼此传递、交流。简简单单的一本日记,因为互动之心绪而别具魅力,成为大家课余争相传看的什物,或默默醒悟,或偷偷窃笑,或彼此畅怀……好不惬意,“漂流日记”既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又宣泄了内在的压力,紧张气氛不在,轻松时刻常有,“异质”彼此在“同质”中抱团“取暖”,进而获得彼此心灵的慰藉。同学们也渐渐开朗了,每每看到教室门口学生开心的笑容,我的内心都无比欣慰。
教室门口的表情不光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瞬时呈现,有时教室门口的布置也无不是学生表情的另一种诠释。
记得有一年元旦后,我到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神龙小学,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教室门上有一副对联,是班上学生自己写的,对联的内容倒是没有记住,但是教室门口书写对联这一形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教室如家,稚嫩的笔触流淌的不仅是对新年的祈盼与憧憬,更让人看到了学生对教室有着如家的归属与认同。
无数个教室门口的表情在脑海里际汇,参悟教室门口的种种表情,你会猜想这个承载生命精神世界的空间里会发生怎样的成长故事。作为教育者,你会审视、寻味常态中每间教室门口的表情吗?
插图:湖北美术学院/王灵毅
(责任编辑 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