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室内的教学空间与学习空间共同构成拓展延伸式课堂空间。笔者以部编版五上《慈母情深》为例,建构语文课堂场景,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精神家园,使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理想乐园。
一、“内景”——充实语文课堂的精神内核
课堂是承载教育理想、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时空平台,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源,课堂的“内景”就是关注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和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注重师生内在知识层次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彰显内里的本真和发挥持久的绵力。
【课堂实录】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慈母情深”?
生:我从“皱皱的毛票”可以看出这些毛票已经被母亲来来回回从衣兜里拿出,后来又放回去很多次,从“龟裂的手指”可以看出母亲干活的辛苦。
生:我从“掏”“数”这两个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工作很累,她很疲倦。
生:“塞”这个动作很利索、快速,感觉到母亲大方。
师:母亲这样的慷慨、果断,是母亲赚钱很容易吗?
生:我从中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当时一元五角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大数目,但是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塞到了我的手心里。
师:所以,母亲“塞”的不仅仅是钱,是爱,是——慈母情深。
关注课堂“内景”,就是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通过教师稳重而厚实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真实而内化的学习行为,在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中充实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核。
二、“外景”——铺展语文课堂的物质外延
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课堂“内景”出发,向外部时空辐射,儿童将课堂中汲取的课程知识和人文理念通过“外景”铺展外延,延伸的同时也在深度拓展“内景”,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课堂就有了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6-19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一场景,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请大家拿好笔圈一圈、划一划,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在“爱之树叶”上。
生:我从第7小节感受到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很恶劣,厂房就二百平米不到,四壁还潮湿颓败,还有七八十台破缝纫机……
师:请将“爱之树叶”贴在“爱之树”上。
生:我想象当时的场景,画了一幅画,图上的母亲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还在努力工作着……
师:可以将你画的图画贴在展示墙上。
生:我想去朗读角,用朗读表达对文中母亲的敬意。
…………
像这样,教师引领儿童在亲身经历中去展开“外景”实践式学习,在观察中思索问题、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情境中运用技能,把“内景”课堂收获的理性认知走向“外景”课堂的多维互动和学习延展,使课堂散发出丰富而又动感的活力。
三、“场景”——架构语文教学的全景课堂
当然,课堂的“内景”和“外景”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是可以交互切换的,“内景”“外景”深度融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全景课堂,闪耀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一)“外景中的内景”:“外景”课堂在“内景”项目的实施中内化
当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内景”里进行的时候,“外景”在教学更广阔空间里演绎着自己的精彩。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通过学习小组合作项目的方式完成“场景切换”,实现相对静态的“内景”课堂向动态运行的“外景”课堂的空间转换。
【教学设计】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分角色朗读《慈母情深》第20-34小节,边读边想象场景。
②抓住细节描写,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慈母情深”?
2.小组汇报:
重点一:“我想母亲要钱”“工友责问”两组对话。
重点二:“母亲掏钱”“母亲立刻投入工作”两处细节。
3.角色体验:假如自己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内所学重点或难点内容,根据本小组的具体情况,设计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使其向“外景”课堂迁移。儿童置身直观形象的真实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完成课内学习和课外感悟的衔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内景中的外景”:“内景”课堂在“外景”资源的整合中升华
课堂的“内景”并非像教室那样狭小而枯燥,我们可以通过“场景切换”,实现动态演进的“外景”课堂向静态稳定的“内景”课堂的空间转换。
出示梁晓声的《母亲》的原文:
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她们的儿子,该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下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
【课堂实录】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我有着深沉的爱,她对子女无私付出,不求回报。
生:这让我想到了另一篇课文《父爱之舟》,也是表现出了父亲對孩子的爱。
生:我想到了刚刚看过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都是非常高贵的母亲。
……
像这样将身处“外景”课堂时获取的课程资源呈现出来,鼓励儿童借助自身的“外景”资源,开展多重解读,是一种围绕教学主题的开放性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课外体验和后续课内学习的衔接,也可以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大语文观,实现课堂教学在内涵提升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使课堂弥漫出知识殿堂的无尽魅力。
【作者简介】
洪梅(1990.12—),本科学历,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办主任,无锡市教学能手,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无锡 214000)
一、“内景”——充实语文课堂的精神内核
课堂是承载教育理想、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时空平台,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源,课堂的“内景”就是关注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和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注重师生内在知识层次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彰显内里的本真和发挥持久的绵力。
【课堂实录】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慈母情深”?
生:我从“皱皱的毛票”可以看出这些毛票已经被母亲来来回回从衣兜里拿出,后来又放回去很多次,从“龟裂的手指”可以看出母亲干活的辛苦。
生:我从“掏”“数”这两个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工作很累,她很疲倦。
生:“塞”这个动作很利索、快速,感觉到母亲大方。
师:母亲这样的慷慨、果断,是母亲赚钱很容易吗?
生:我从中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当时一元五角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大数目,但是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塞到了我的手心里。
师:所以,母亲“塞”的不仅仅是钱,是爱,是——慈母情深。
关注课堂“内景”,就是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通过教师稳重而厚实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真实而内化的学习行为,在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中充实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核。
二、“外景”——铺展语文课堂的物质外延
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课堂“内景”出发,向外部时空辐射,儿童将课堂中汲取的课程知识和人文理念通过“外景”铺展外延,延伸的同时也在深度拓展“内景”,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课堂就有了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6-19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一场景,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请大家拿好笔圈一圈、划一划,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在“爱之树叶”上。
生:我从第7小节感受到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很恶劣,厂房就二百平米不到,四壁还潮湿颓败,还有七八十台破缝纫机……
师:请将“爱之树叶”贴在“爱之树”上。
生:我想象当时的场景,画了一幅画,图上的母亲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还在努力工作着……
师:可以将你画的图画贴在展示墙上。
生:我想去朗读角,用朗读表达对文中母亲的敬意。
…………
像这样,教师引领儿童在亲身经历中去展开“外景”实践式学习,在观察中思索问题、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情境中运用技能,把“内景”课堂收获的理性认知走向“外景”课堂的多维互动和学习延展,使课堂散发出丰富而又动感的活力。
三、“场景”——架构语文教学的全景课堂
当然,课堂的“内景”和“外景”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是可以交互切换的,“内景”“外景”深度融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全景课堂,闪耀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一)“外景中的内景”:“外景”课堂在“内景”项目的实施中内化
当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内景”里进行的时候,“外景”在教学更广阔空间里演绎着自己的精彩。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通过学习小组合作项目的方式完成“场景切换”,实现相对静态的“内景”课堂向动态运行的“外景”课堂的空间转换。
【教学设计】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分角色朗读《慈母情深》第20-34小节,边读边想象场景。
②抓住细节描写,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慈母情深”?
2.小组汇报:
重点一:“我想母亲要钱”“工友责问”两组对话。
重点二:“母亲掏钱”“母亲立刻投入工作”两处细节。
3.角色体验:假如自己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内所学重点或难点内容,根据本小组的具体情况,设计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使其向“外景”课堂迁移。儿童置身直观形象的真实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完成课内学习和课外感悟的衔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内景中的外景”:“内景”课堂在“外景”资源的整合中升华
课堂的“内景”并非像教室那样狭小而枯燥,我们可以通过“场景切换”,实现动态演进的“外景”课堂向静态稳定的“内景”课堂的空间转换。
出示梁晓声的《母亲》的原文:
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她们的儿子,该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下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
【课堂实录】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我有着深沉的爱,她对子女无私付出,不求回报。
生:这让我想到了另一篇课文《父爱之舟》,也是表现出了父亲對孩子的爱。
生:我想到了刚刚看过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都是非常高贵的母亲。
……
像这样将身处“外景”课堂时获取的课程资源呈现出来,鼓励儿童借助自身的“外景”资源,开展多重解读,是一种围绕教学主题的开放性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课外体验和后续课内学习的衔接,也可以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大语文观,实现课堂教学在内涵提升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使课堂弥漫出知识殿堂的无尽魅力。
【作者简介】
洪梅(1990.12—),本科学历,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办主任,无锡市教学能手,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无锡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