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声中的婚宴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m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洁白的哈达、上好的奶酒和全羊是男方“下聘”的重礼。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还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的人要经过数次求婚,才可得到女方的应允。下聘的这天,女方家邀请亲戚来饮酒,两家正式定亲了。婚礼上,新郎新娘必须接受火神的洗礼,他们骑马绕蒙古包三圈,跳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和新生活的兴旺。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全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蒙古族的婚礼自然是一个载歌载舞的婚礼。婚宴上“求名问庚”同样是不可少的:新郎半跪着求问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就会出些影射乳名的词语,让新郎猜答或相互对歌,直到女方说出。求名问庚犹如一场喜庆的智力竞赛,尽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在每年牧草繁茂、牛羊肥壮的七八月间,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会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这就是草原上喜庆丰收的“那达慕”大会。草原上的牧民在这个节日里载歌载舞,既有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江格尔弹唱,还有马术、赛骆驼、商品展销、文化活动等现代色彩的活动,古老民俗风情的魅力中又增添了一丝繁华。洁白的哈达,象征着纯洁和高尚。蒙古族崇尚白色。传说蒙古人最喜爱的马头琴就是由一匹小白马转化而成的。正因为蒙古族把白色看得如此神圣,所以他们把春节叫做“白节”,把正月叫做“白月”。每逢节日,蒙古族的百姓都喜欢穿上白色的蒙古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呼和浩特的北面有延绵的大青山,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北90公里的希拉穆仁草原,大草原宽阔得一望无际,更令我惊喜的是,一个明镜般的湖泊,出现在前方地平线上。
  我们来到一个大蒙古包里,感受到了浓烈的蒙古族风情,也迎来了草原夏天的第一场雨。趁雨已停,草原上刮起的阵阵凉风,我来到蒙古草原上特有的敖包前。用石头堆起的敖包,本是草原上用于辨别方向的标识,渐渐地才变成情侣相约见面的地方。看来,每一个敖包,都会倾听过恋人的情话,留下过无尽的山盟海誓吧?敖包在草原牧民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牧民每年要去拜祭敖包神。
  我们非常幸运,在此正好遇到了一位待嫁的蒙古族姑娘。晚上,在醇香美酒的醉意中,一位蒙古族大叔,给我们讲述回荡在马头琴声中的蒙古族婚礼:
  待嫁的蒙古族姑娘,要穿着特有的服饰,除了梳一条大辫子之外,在前额两边还各梳6条小辫,标志着姑娘已经定亲。在绿色宽广的大草原上,这美丽的服饰加更显得妩媚动人。
  “准新郎”小伙子,在蒙古袍上也挂上爱情的见证:一个叫做“哈布特格”的爱情信物。这个饰物是在姑娘与小伙子相识相爱的时候,由姑娘亲自绣制并送给小伙子的。据说小伙子在择偶时,都要看对方的“哈布特格”绣得怎么样,如果绣得精美,说明姑娘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将来日子一定会安排得很好。
  小伙子和姑娘是在“那达慕”大会上相识的,这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爱情的好机会。在大会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装,参加各种竞技活动。在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中的获胜者,总能赢得姑娘们爱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那么她便会驰马迎向心中的英雄,丢下一块手绢,然后调转马头离去。小伙子则心领神会,躬身拾起手绢,策马追赶姑娘,一旦追上,小伙子就会将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对青年就这样相爱了。
  爱情总有开花结果的时候,经过一年的相爱和了解,该提婚论嫁了,小伙子的父亲不失时机地托媒人带着白糖、茶叶等物品,用一白手巾包着前去说合。女方父母喜在心里,却故意推托。但巧舌如簧的媒人总是有办法让他们喜笑颜开。礼品收下了,则意味着好兆头。尔后,小伙及其父母会再带着哈达、奶酒、糖之类礼品再次求婚。小伙子和父母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求婚,终于在第五次定了婚。蒙古族有一个特殊习俗:女方家若一次就答应,会让人看不起;多次则会赢得族人的尊敬。姑娘的父母收下聘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婚事才能真正定下来。临近婚期,小伙子亲自又给女方送一次礼,按照规矩,这次是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等。姑娘的父母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对歌庆贺。
  


  蒙古族传统婚礼,隆重又独特。在双方选定好的吉日里,男女双方分别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穿上漂亮的衣服,骑上英俊的马儿,带着礼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贺。新娘子很合不得离开家,在蒙古包里,她和好友边说边哭,依依惜别。姐妹们为了表达挽留之情,各自将自己身上的腰带解下来联结在一起,先从新娘这边的袖口穿进,再从那边的袖口穿出,然后其他姑娘也照此办理,联结起的腰带从每位姑娘的袖口穿过后,大伙儿紧紧抱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难分难舍之情。在女方家经过通宵达旦的欢聚之后,次日凌晨,迎亲队伍接着新娘要启程了。新娘的母亲手捧一银碗鲜奶,疼爱地凝望着姑娘,让她品尝做姑娘时代的最后一次鲜乳,祝颂人则满怀深情地开始吟唱:
  以头份美好祝词,
  对造就子孙好命的,
  我们伟大仁慈的母亲,
  报以洁白鲜奶的恩情。
  遵循喜宴章程,
  高举九九礼品,
  向我那如大地般慈祥,
  如沧海般情深,
  如高山般仁爱,
  白发苍苍的母亲,
  报以这初乳之恩情。
  在娶亲回家的路上,男女双方的队伍还要欢闹着。按习俗双方要设法抢先到男家,女方中一人有意抢去伴郎头上的帽子,挑在马鞭上,然后扔到地上,让新郎下马捡帽,这样会耽误些时间,女方伴娘便可抢先而行。但男方也有高招,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酒席,招待女方,女方伴娘一喝酒,男方便调换最强壮的骏马,抢先到家。一路上便是这样追逐嬉戏,纵马奔腾,充满着情趣。
  娶亲到家后,新郎新娘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以示爱情的忠贞不渝,又隐含着纯净、避邪和兴旺之意。
  


  这时新郎的父母出来把新娘迎回洞房。进门后,新郎按照蒙古族婚礼的习惯,将新娘的红面纱轻轻地揭去。接着,新郎手执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敬酒。新郎给女方的送亲宾客敬酒;新娘给男方的宾客敬酒,在男方家的婚宴上同样有新的祝颂歌:
  在那名贵的檀香树上,
  自由自在生活的
  黄雁乳毛小雏,
  当它羽翼丰满之际,
  也要抛窝离巢飞去,
  这是无可奈何的规矩。
  你出生在人间尘寰,
  就应有一个辉煌时期,
  离开生身父母嫁出去,
  这是人间自然之理。
  暖融融的祝颂词,意在祝愿新娘珍惜婚姻,珍惜在新郎家的幸福生活。而此时,双方的客人也都进入了丰盛的宴席,在互敬美酒时,醇香的美酒和着马头琴的乐曲,在场的人们欢歌四起,年轻的男女牧民翩翩起舞,衬托出一对幸福的新人在今天迎来新的生活。
其他文献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见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稀疏。  独龙族无本民族文字,言传身教,传承文明,久而久之,因循而来的习俗不仅为外人所不解,对本民族中的一些人也成了困惑
期刊
从勐海县城出发,走上一条新修的沙石路驶向布朗山乡,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原始大森林。野栗树、野棕树、野藤都趋向路面伸展着,仿佛是要把道路阻断。成片的野橡胶林则静静地为我们指路,让我们莫要在路边的哈尼族或拉祜族村寨留连。  这是一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边地山区,地处西双版纳州西部,西南与缅甸交界,名字叫布朗山。勐龙坝子的人,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矗立在勐海县西南面的大山,布朗山也是一个乡,这里聚居着最后的布朗
期刊
羌族婚俗古朴,整个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时间。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是“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青年恋爱后,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家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
期刊
德昂族的婚礼,要请全寨的人来做客。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请宾客畅饮,新郎则给每桌的客人磕头,接受宾客的祝福。饭后,新郎和新娘挎着盛有草烟、芦子、沙基、石灰盒的筒帕,分别在自家的客房里,挨个向男女伙伴们传烟。这时,无论把烟传给谁,对方都不会轻易去接,而是用优雅动听的歌声,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如何结识又是如何相爱的。歌声中,一问一答,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肯接烟。  迎亲和送亲都在夜间进行。到晚上11点左
期刊
佤族的婚俗,女子一般从夫而居,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或是在农历九月至十二月的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一般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
期刊
阿昌族的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有明显的父系色彩,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男女青年大多自由恋爱,但是若要正式结婚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最最可爱的是,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
期刊
基诺族是一个从母系氏族社会跨越到父母家庭社会才一百多年历史的民族。族名的全称叫“基诺洛克”,翻译成汉语就是“舅舅的后代”。母系氏族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孩子只知妈妈、舅舅而不知父亲,舅舅在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威望。现在基诺族青年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婚前有性行为发生也是家人允许的。但年轻人要和谁订亲结婚,得征得舅舅的同意。这恐怕是该民族传统,最明显的一点。  在西双版纳三十多年,对基诺族的文化习俗知之不多。
期刊
怒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缔结婚约由父母做主。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在初恋至成婚期间,双方父母要划给他们一块“共耕地”,以便于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互相观察、了解,培养感情。按照传统习惯,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长
期刊
满族的婚礼上有一个习惯,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再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去抚摸新娘的头发。满族人以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则象征白头偕老。娶亲的时候也很有讲究,男方给女方家送老酒一坛30斤,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娶亲的人数必须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新郎来到女方家,第一件事就是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由
期刊
婚姻,是人生中的首要大事,意味着新的家庭、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在土家人心目中,唯有结婚,才算“成人”;只有结了婚,才有资格在人生的论坛上发言。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怀旧、向往、憧憬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