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农村留守女童受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留守女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在老家就学的少年时期的女童(这里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岁的女童)。其受教育现状引起了各方关注,对她们的教育也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从遵义市遵义县三合镇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状况和受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关于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女童受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女童 心理状况 受教育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因种种原因,他们中有很多人将子女“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由此,留守儿童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占绝大多数。根据我们对遵义市遵义县三合镇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2011年三合镇共有留守儿童人,其中留守女童就有人。她们与留守男童相比,农村留守女童的处境相对不利。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广大的农村仍有市场。当前,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性别公平度仍然不高,家人对儿子的关心远远多于对女儿的关爱。但是,女童的心理较男童来说更为细腻,更需要家人的关爱。家人往往忙于打工或是农务,而对留守女童精神上、心理上的关注更为缺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帮助她们是关系到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国家当前亟需解决的。
  一、“留守女童”的现状
   通过对“留守女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近两年关于“留守女童”的问题得到三合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三合镇“留守女童”的现状得到改善。但由于“留守女童”这一群体的庞大性和特殊性,在“留守女童”的教育和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据调查显示,三合镇“留守女童”的父母大多都是外出务工,但有的是父亡母嫁或父母双亡,如堰河小学的杨多娇,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改嫁了,她一直和爷爷生活。有的是父母离婚,如互合小学的朱莉、朱露,父母离婚后,就一直和外公生活。还有的是父母都在服狱。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个别家长五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留守女童”主要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两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一次,联系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大概有40%的父母提到学习问题,提到品德问题的父母不到20%,对于女孩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几乎无人提及。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90%的孩子表示不愿意父母外出打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调查还得知,“留守女童”的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每年一到两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老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大,对年老的监护人电话家访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部分“留守女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和亲戚朋友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二、“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女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女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女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三合镇留守女童周敏,八岁,就读于三合镇互合小学。由于父母都在浙江打工,一直由年迈的奶奶抚养。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长时间没有与人沟通,致使周敏很小就有自闭的倾向,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脾气暴躁。
   (二)“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女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女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女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女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留守女童”行为发展问题。
   三合镇的“留守女童”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她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338名“留守女童”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6%,一般的占45.2%,较差的占24.2%。
  三、“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家庭监护,营造和谐家庭。
   我国目前缺乏严格和完整的法律来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进行约束。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和约束,提高家庭监护能力。相对于隔代监护,单亲家庭的监护较好,所以建议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尤其是对于留守女童,家人应当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应摒弃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为女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女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女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女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女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她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改善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调查中,有48%的被调查者认为解决留守女童问题主要应当依靠政府的力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也应在教育工作中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女童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女童集中在学校住宿,这样更有利于对留守女童进行更科学的引导。
   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留守女童问题,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女童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女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她们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将成教8班视为我院中专班正常班级成绩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我院全日制三年制中专社区医学专业成教8班和成教9班的《中医学》学习成绩进行比和分析,认为在排除教师、教学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外,成教9班学习成绩明显不如成教8班的原因主要是班级管理混乱,并进一步说明在众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中,班级管理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中医学 教学效果 影响    一、研
期刊
摘 要 高校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其科研项目来源广泛,经费多,但支出预算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乱用、支出复杂,管理落后现象,致使科研经费利用率不高。本文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现状 改进措施     一、前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高校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艺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技能型人才数量高度短缺,开设高职茶艺专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该产业待续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茶艺专业实际情况,阐述了我院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茶艺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茶艺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一、茶艺专业建设背景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摘 要 为了使得体育师范类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自信,解决体育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大三学生1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自我了解程度,生涯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职业生涯 心理辅导 体育学生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事关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异,教育性质、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生源结构等都和普通高校存在差别,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藉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与普通高校不一样的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 实效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这种形势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
期刊
我国政府为公民提供多项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是其中最基础、覆盖面最广的一项。预防接种服务按照类别可以分为一类和二类。其中,一类疫苗接种是预防接种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家推广的免疫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一类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国家儿童的健康水平,积极发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频发的疫苗事件(如江苏金湖过期疫苗事件和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导致了社会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家的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公共形象。一类疫苗是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较大的社会正效应,完备的接种服务
摘 要 本文结合薄壁零件的特点,分析了实际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提出了保证薄壁零件加工精度的措施。   关键词 薄壁零件 加工精度 切削热 弹性心轴     薄壁零件因它具有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但薄壁零件的加工特别是在车削加工过程中,由于薄壁零件刚性原因,如果不采取措施,常常会因为夹紧力、车削力、车削热、内应力、振动与变形等,使工
期刊
摘 要 由于受奥运战略的影响过于强调竞技武术的发展,各级地方武协及主管部门只重视竞技武术,致使武术的形式逐渐单一化,为了打破武术形式单一化的局面和突破武术入奥失败后的发展瓶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竞技体育的软式化发展理论进行了探析,就软式化发展理论运用于武术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解析。   关键词 武术 竞技体育 软式化 可持续发展     在近几十年来,通过几代武术家和
期刊
摘 要 在CAD/CAM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图任务,但作图过程比较繁琐。对于这些同学,若单凭结果,你不能妄加评判它的优劣;若观察过程,其优劣显而易见、勿需置疑。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快捷地绘图呢?   关键词 CAD/CAM 作图 引导学生    一、老师作图示范时要“三最”   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风格、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言
期刊
摘 要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建设过程,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然而,学生团队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学生的团队活动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实践的,推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 团队 活动 建设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的是通过一个建设过程,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和道德的共同体。当然,学校文化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