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教育趁“好”不趁早,“焦躁”的家长需耐心等待孩子成熟,成熟是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成熟前给予孩子学习“准备”时间,“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教育与发展便事半功倍。做有参考权的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给予适度期望,不超前也不过度教育。
关键词: 成熟 格塞尔成熟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
百年前,卢梭就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然而,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焦躁”的家长迫不及待地将小小的“嫩芽”培养成“早熟的果实”,迎合家长需求的各种早期教育机构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积极开展“特色班”、“兴趣班”等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不属于自己,短短的童年一再被“压榨”、“瓜分”,他们是缩小版的成人,是成人的“理想产品”。疯狂过后,是否可以理智地思考:社会已然充斥着竞争,人的一生必然经历无数竞争,何必让小小的孩子过早地承受压力?我们的“拔苗助长”到底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伤在起跑线上?到底是我牵着蜗牛去散步还是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也许,格塞尔的“准备—成熟—学习—发展”的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成人们卸下“焦躁”,理智育儿,还孩子快乐无忧童年。
一、成熟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发展过程经历着有规律的固定顺序,所谓的固定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的进化决定的,即遗传过程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以自己的速率遵循着固定的顺序发展着,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他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充分论证了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关键作用[1]。
由此看来,促进儿童任何一方面的发展,要想事半功倍,便要等待儿童达到生理成熟水平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否则事倍功半,劳财伤神。家长和孩子疲于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孩子失去了玩的时间,父母失去了亲子共乐的时间;孩子笑得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焦头烂额;甚至有些孩子哭闹、反抗去培训班,家长不解、训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都是为你好。”
笔者曾在培训班亲眼见过一年级的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明面上的作業,还要完成四本课外作业,再加上培训班的作业,明明三点多放学该回家的孩子直接被送到培训班直到七点半才回家,有的孩子还要赶着去学习钢琴、古筝、珠心算等。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一年级小男孩的日记本(学校要求写的),内容不外乎三句话,“今天考试考了100分,我真高兴,我下次还要考100分”、“今天考了98分,妈妈说不给我买玩具了,我下次要考好一点”。我教他写其他内容,他说不知道写什么。我说你可以写在学校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比如下课你和同学玩什么了?或者周末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他还是说不知道。忙着学习的孩子,缺乏玩的孩子,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发现生活的有趣,这真的是为孩子“好”?
真正的为孩子好,难道不是顺从孩子的天性,允许他在该玩的年纪里尽情地玩,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到了该学习的年纪,他自然就会学习。这并不是成人所说的:“这孩子突然开窍了,”因为在那段玩的时光里,他不是瞎玩,而是为将来学习做准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孩子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格塞尔认为,对于年幼儿童,脱离他们的生物学特点,即不顾他们的生理成熟水平而奢谈教育,肯定是有害的,或者说,得益是暂时的,受害是永远的。因此,请大方给予孩子“准备”的时间,等待他们生理成熟。
二、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准备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解释学习的关键,因为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2]。
儿童的发展要经历从内到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一种发展水平发展到另一种发展水平,必然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准备期。比如儿童都很喜欢到处涂涂画画,其实这是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掌握控制笔的力道,从最初简单地抓握,到用大臂带动涂鸦,再发展到用手指控制笔的运动,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孩子握笔写字就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学习写字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当手部没有力气的时候,并且精细动作发展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孩子横平竖直地写字,便不恰当了。这种情况下,成人越是强迫,一遍遍擦掉重新写,孩子越是讨厌、害怕写字,最后字没写好,反而伤害了双方的关系。
很多成人可能会困惑,如何判读孩子是处于成熟前的准备期还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呢?笔者认为,成人首先可以阅读资料,比如《解读0—3岁宝宝的203个细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丰富自身科学育儿知识,只要保持耐心,安心等待,仔细观察就可以了,因为当孩子成熟时,他会用一系列表现告诉你他已经准备好了,此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便会事半功倍。如果成人没有耐心等到这个时间到来,急于训练,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你被孩子搞得心烦意乱,孩子也绝不屈服。
三、孩子在“准备”,父母也需要“做准备”
王振宇老师说,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成人的催赶下,童年过得太匆忙。成人对儿童的教导又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孩子们无暇享受童年这一美好的人生阶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儿童变成成人后的失落及父母变成老年后的悔恨。如果再不大声疾呼引起重视,心理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社会问题[3]。
不可否认,有些人“不会做”父母,“不会做”父母的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太爱孩子了,爱到不管孩子的自身需求和接受能力,只想把自己觉得好的、有用的东西统统塞给他。把孩子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催赶着培养出来的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年,父母也不能保证他们拥有幸福的未来。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请成人们给孩子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好准备,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请成人们给孩子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好准备,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做好“做好老师”的准备。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忠告:(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4)不要老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阶段的乐趣[4]。
(一)解放思想:孩子的人生,父母有参考权,没有决定权。
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提前规划赶不上随时变化,父母规划好的美好人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两代人的人生是平行的,因而父母不要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苛求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其劳心劳力地规划着不可控的人生,不如陪孩子共享其快乐童年,共同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孩子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从小做一个美好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比起遥不可及的未来,比起虚无缥缈的成功,孩子身心健康地、心怀希望地美好地活着最重要。至于未来,等到他们足够成熟时,他们自会规划,父母只需提出参考意见。
(二)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儿童的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尤其在今天,父母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因而“赌不起”、“输不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认字、学英语、算算术、培养特长,从幼儿园甚至更早开始赛跑,全然不顾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速度[5]。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挤过高考的独木桥,造成了父母的普遍焦虑,给予孩子过度的期望和重重的压力。家长们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以为“万事俱备”,孩子成才是理所应当的。事实上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正常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害,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每个儿童在遵循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都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在各个方面或快或慢地发展,家长们不必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孩子,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就是值得肯定的。
(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发展: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避免过度教育和提前教育。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儿童固有的发展规律,能做的只有遵循发展规律,遵循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適合的材料和环境,才能引导他们探索、学习周围的世界,学会生存。儿童在成熟之前,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大方给予孩子足够的“准备时间”,不急不躁,用心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儿童具备学习水平和条件。在等待的时间里,学习以丰富自身的育儿知识,学会观察、指导、欣赏孩子。面对高考单一的评价机制,家长紧张焦虑是无可厚非的,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的“焦虑”,提倡提前甚至超前教育,给儿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孩子出现逆反情绪。因此,家长们请耐心等待孩子做好“准备”,理智对待各种花式培训班。
参考文献:
[1][2][3][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郭雨欣.论格塞尔的成熟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J].当代学前教育幼教大观,2010(3).
关键词: 成熟 格塞尔成熟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
百年前,卢梭就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然而,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焦躁”的家长迫不及待地将小小的“嫩芽”培养成“早熟的果实”,迎合家长需求的各种早期教育机构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积极开展“特色班”、“兴趣班”等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不属于自己,短短的童年一再被“压榨”、“瓜分”,他们是缩小版的成人,是成人的“理想产品”。疯狂过后,是否可以理智地思考:社会已然充斥着竞争,人的一生必然经历无数竞争,何必让小小的孩子过早地承受压力?我们的“拔苗助长”到底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伤在起跑线上?到底是我牵着蜗牛去散步还是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也许,格塞尔的“准备—成熟—学习—发展”的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成人们卸下“焦躁”,理智育儿,还孩子快乐无忧童年。
一、成熟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发展过程经历着有规律的固定顺序,所谓的固定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的进化决定的,即遗传过程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以自己的速率遵循着固定的顺序发展着,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他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充分论证了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关键作用[1]。
由此看来,促进儿童任何一方面的发展,要想事半功倍,便要等待儿童达到生理成熟水平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否则事倍功半,劳财伤神。家长和孩子疲于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孩子失去了玩的时间,父母失去了亲子共乐的时间;孩子笑得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焦头烂额;甚至有些孩子哭闹、反抗去培训班,家长不解、训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都是为你好。”
笔者曾在培训班亲眼见过一年级的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明面上的作業,还要完成四本课外作业,再加上培训班的作业,明明三点多放学该回家的孩子直接被送到培训班直到七点半才回家,有的孩子还要赶着去学习钢琴、古筝、珠心算等。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一年级小男孩的日记本(学校要求写的),内容不外乎三句话,“今天考试考了100分,我真高兴,我下次还要考100分”、“今天考了98分,妈妈说不给我买玩具了,我下次要考好一点”。我教他写其他内容,他说不知道写什么。我说你可以写在学校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比如下课你和同学玩什么了?或者周末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他还是说不知道。忙着学习的孩子,缺乏玩的孩子,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发现生活的有趣,这真的是为孩子“好”?
真正的为孩子好,难道不是顺从孩子的天性,允许他在该玩的年纪里尽情地玩,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到了该学习的年纪,他自然就会学习。这并不是成人所说的:“这孩子突然开窍了,”因为在那段玩的时光里,他不是瞎玩,而是为将来学习做准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孩子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格塞尔认为,对于年幼儿童,脱离他们的生物学特点,即不顾他们的生理成熟水平而奢谈教育,肯定是有害的,或者说,得益是暂时的,受害是永远的。因此,请大方给予孩子“准备”的时间,等待他们生理成熟。
二、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准备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解释学习的关键,因为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2]。
儿童的发展要经历从内到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一种发展水平发展到另一种发展水平,必然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准备期。比如儿童都很喜欢到处涂涂画画,其实这是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掌握控制笔的力道,从最初简单地抓握,到用大臂带动涂鸦,再发展到用手指控制笔的运动,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孩子握笔写字就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学习写字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当手部没有力气的时候,并且精细动作发展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孩子横平竖直地写字,便不恰当了。这种情况下,成人越是强迫,一遍遍擦掉重新写,孩子越是讨厌、害怕写字,最后字没写好,反而伤害了双方的关系。
很多成人可能会困惑,如何判读孩子是处于成熟前的准备期还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呢?笔者认为,成人首先可以阅读资料,比如《解读0—3岁宝宝的203个细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丰富自身科学育儿知识,只要保持耐心,安心等待,仔细观察就可以了,因为当孩子成熟时,他会用一系列表现告诉你他已经准备好了,此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便会事半功倍。如果成人没有耐心等到这个时间到来,急于训练,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你被孩子搞得心烦意乱,孩子也绝不屈服。
三、孩子在“准备”,父母也需要“做准备”
王振宇老师说,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成人的催赶下,童年过得太匆忙。成人对儿童的教导又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孩子们无暇享受童年这一美好的人生阶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儿童变成成人后的失落及父母变成老年后的悔恨。如果再不大声疾呼引起重视,心理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社会问题[3]。
不可否认,有些人“不会做”父母,“不会做”父母的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太爱孩子了,爱到不管孩子的自身需求和接受能力,只想把自己觉得好的、有用的东西统统塞给他。把孩子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催赶着培养出来的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年,父母也不能保证他们拥有幸福的未来。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请成人们给孩子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好准备,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请成人们给孩子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好准备,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做好“做好老师”的准备。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忠告:(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4)不要老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阶段的乐趣[4]。
(一)解放思想:孩子的人生,父母有参考权,没有决定权。
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提前规划赶不上随时变化,父母规划好的美好人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两代人的人生是平行的,因而父母不要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苛求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其劳心劳力地规划着不可控的人生,不如陪孩子共享其快乐童年,共同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孩子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从小做一个美好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比起遥不可及的未来,比起虚无缥缈的成功,孩子身心健康地、心怀希望地美好地活着最重要。至于未来,等到他们足够成熟时,他们自会规划,父母只需提出参考意见。
(二)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儿童的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尤其在今天,父母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因而“赌不起”、“输不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认字、学英语、算算术、培养特长,从幼儿园甚至更早开始赛跑,全然不顾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速度[5]。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挤过高考的独木桥,造成了父母的普遍焦虑,给予孩子过度的期望和重重的压力。家长们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以为“万事俱备”,孩子成才是理所应当的。事实上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正常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害,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每个儿童在遵循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都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在各个方面或快或慢地发展,家长们不必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孩子,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就是值得肯定的。
(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发展: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避免过度教育和提前教育。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儿童固有的发展规律,能做的只有遵循发展规律,遵循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適合的材料和环境,才能引导他们探索、学习周围的世界,学会生存。儿童在成熟之前,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大方给予孩子足够的“准备时间”,不急不躁,用心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儿童具备学习水平和条件。在等待的时间里,学习以丰富自身的育儿知识,学会观察、指导、欣赏孩子。面对高考单一的评价机制,家长紧张焦虑是无可厚非的,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的“焦虑”,提倡提前甚至超前教育,给儿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孩子出现逆反情绪。因此,家长们请耐心等待孩子做好“准备”,理智对待各种花式培训班。
参考文献:
[1][2][3][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郭雨欣.论格塞尔的成熟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J].当代学前教育幼教大观,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