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分析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和谐; 师生关系; 建构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 、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极大。但是,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冷淡,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路人。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2%。可见,较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是“较冷淡”的,甚至是“很冷淡”的。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尊师爱生”较为普遍,大多数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这种状况值得关注。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当中。如“专制型”师生观导致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不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有的教师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这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 自然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第二,教师与学生交往过少。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交往水平成正比,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疏远了,这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识”。教师们普遍认为,前些年教的学生印象较深,可现在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面生”是常有的事。而学生则认为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外,其他任课教师只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便很难再“见面”。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第一,真心去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灵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满腔热忱,真诚热爱学生,并用这种爱去塑造学生,变学生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和共鸣。我们都知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就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的道理,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的无声楷模。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离不开人学思想的规范。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肯定人的价值。人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而是时刻处于社会交往的网络中。师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因此应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来审度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不仅是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是有思想感情。他们身上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难免没有“个性、另类、叛逆”的时候。教师只有从理性上接受这个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第三,走进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1页)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盲无目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教学首先要了解学情,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失去学习兴趣;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尊重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还应尊重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而导致消沉。尊重学生还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能够厚德博学。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人们对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的意义。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常有“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之功效。学生时代有过很多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忘了。但总会有这么几个老师,终身难忘,想起他们,我们就会心生感激。这些老师不仅教了我们知识,更教了我们如何做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想起他们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高尚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陶行知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敬仰,显然不仅仅因为他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彪炳后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当然,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也同样重要。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学识渊博是为人师的本钱,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信息源”,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 ,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以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研究的问题 ,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当然,这样的教师也必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眼界更开阔,知识更宽广的教师才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好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这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 和谐; 师生关系; 建构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 、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极大。但是,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冷淡,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路人。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2%。可见,较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是“较冷淡”的,甚至是“很冷淡”的。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尊师爱生”较为普遍,大多数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这种状况值得关注。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当中。如“专制型”师生观导致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不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有的教师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这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 自然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第二,教师与学生交往过少。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交往水平成正比,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疏远了,这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识”。教师们普遍认为,前些年教的学生印象较深,可现在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面生”是常有的事。而学生则认为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外,其他任课教师只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便很难再“见面”。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第一,真心去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灵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满腔热忱,真诚热爱学生,并用这种爱去塑造学生,变学生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和共鸣。我们都知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就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的道理,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的无声楷模。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离不开人学思想的规范。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肯定人的价值。人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而是时刻处于社会交往的网络中。师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因此应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来审度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不仅是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是有思想感情。他们身上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难免没有“个性、另类、叛逆”的时候。教师只有从理性上接受这个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第三,走进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1页)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盲无目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教学首先要了解学情,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失去学习兴趣;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尊重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还应尊重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而导致消沉。尊重学生还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能够厚德博学。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人们对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的意义。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常有“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之功效。学生时代有过很多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忘了。但总会有这么几个老师,终身难忘,想起他们,我们就会心生感激。这些老师不仅教了我们知识,更教了我们如何做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想起他们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高尚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陶行知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敬仰,显然不仅仅因为他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彪炳后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当然,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也同样重要。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学识渊博是为人师的本钱,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信息源”,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 ,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以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研究的问题 ,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当然,这样的教师也必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眼界更开阔,知识更宽广的教师才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好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这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