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关系到中国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
11月1日,中国“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启动。总预算超过80亿元,分三个阶段展开:11月1-10日为入户调查阶段,600万普查员通过上门的方式对4亿户家庭进行调查;从12月起进入数据的汇总和资料的开发利用阶段;结果则于明年4月公布。
人口普查前世今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也是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当时,人口统计的主要用作征兵、征发劳役和赋税的一种依据。
192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进行人口调查,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在1937年、1938年、1941年和1946年又多次提出了人口普查的計划,由于抗战、政权更替等原因都搁置了。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1953、1964、1982、1990年、2000年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项目,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全面的、比较科学的调查方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清了全国人口的底数为58796万人。这次调查是用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来完成数据汇总的。
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政府在1964年7月1日零时开始了第二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在原有的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6项上增加了“本人成分”(特有的、反映时代特色的项目)、“文化程度”和“职业”3项,人口统计为70499万人。
结束“文革”10年后,1982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受到联合国关注,并派专家参与调查。这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联合国赠送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普查项目得也增加到了19项,统计出的全国人口为101541万人,误差率小于1‰。联合国根据普查出的有效数据还确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了中国的会费。
1990年7月1日零时,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目的是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普查项目有21个,总人口是113274万人。与前三次普查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四普”改为主要由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
200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3亿多户家庭、12亿多人口,普查项目增加到49个,工作人员达600万人,被喻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于11月1日启动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员入户持三类表格:短表、长表和外籍人员登记表、死亡登记表。其中,短表需填写18项,长表需填写35项。首次根据实际居住地而不是户口所在地进行人口统计,以分析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掌握此前未统计的超生子女,反映不断发展的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老龄化变革
分析指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由于中国正面临人“口红利”的淡化,人口指标成为此次普查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与此同时,住房指标也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要求,利用这次人口普查获取用于了解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除了要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实现财富的更公平转移。预计明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时,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资料应该已经可以给有关方面所掌握,中国人口的生活状况、财富分配比例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定有关政策的前提。
而对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活在北京市东铁匠营街道蒲安里第一社区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员赵文英有着直观的认识。他表示,现在社区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外来人口也在增多,户口登记在这个社区的很多年轻人则已经搬走。以往凭借户口本就能找到人,现在人和户口越来越对不上了。这个社区人口变动的特点正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两项巨大变革:老龄化和人口迁徙。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有14533万外出农民工。这意味着,每年有相当于俄罗斯全国人口的农民工在中国境内作为重要的劳动要素进行流动。
另一方面,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仅仅10年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就开始低于更替水平,至今仍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来自教育部的数据就显示,仅在2004年,全国有大约4.10万所中小学被关闭停办,因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与中小学关闭停办相对应,中国的养老院似乎已越来越多。
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可能意味着学校、教师资源的重新搭配,可能意味着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再次改革,老年人口的增速提升则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养老金、医疗、康乐服务以及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但资源如何在时间和地域上配置都有赖于普查所提供的人口结构信息。
按照设计,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还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显示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可以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流动人口“双重登记”
中国政府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流动人口,庞大的流动人口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最大潜在来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报告,中国约有1.4亿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工作时间不定,居住地也是临时性的。有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在中国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工作的农民工实际已经达2.11亿人。这个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以往的人口普查都是按照他们的户籍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在工作所在地并不获得正式登记。
虽然年度调查会更新城乡人口数,但地方官员往往修改流动人口数,从而提升人均收入等数据。今年的人口普查将对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实行双重登记,不但确保“不重不漏”,后期还能直接解释人口流动的结构性信息。可流动人口往往不愿合作,害怕被遣返或丢掉工作,雇主也保持沉默,担心被征税或违反劳动法。
除了2亿多的流动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表示,中国人户分离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表示,一般城市人户分离大概占到了30%到40%,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占到了50%以上。
60岁的李凤英(音)负责收集所住楼住户的信息,她反映,“这可真不是个轻省活……过去楼里多数都是常住人口,大家彼此很熟。现在住了好多外地人。人们的思维也跟过去很不一样。他们不愿意公开隐私。”“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区如高档社区,名人、外地人、境外人口多,入户难度更大”。
专家称,这或许说明10年之后,隐私意识在普查和被普查方都在增强。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分层显然已经在中国大众利益多元化格局以及社会心理上造成了剧烈变动。
此次人口普查的另一大里程碑在于增加了对城市外国常住人口、就业人口的统计。按照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48亿人次,其中港澳台居民2.09亿人次,外国人4372.7万人次,但这些人来内地后如何分布始终是个谜。此次调查虽然安排8个问题问答,但这些信息的登记将由此解开这一迷团。
破解超生瞒报难题
随着全球化的人口迁移增加,漏报已成为全球人口普查共同的难题。就上两轮人口普查而言,各国事后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漏报率在1%-2.19%之间,非洲、拉美一些国家的漏报率则大都在3%以上。
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发现,普查的重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净漏报率则高达1.81%,按当时发表公报使用的手工快速汇总总人口124336万计算,漏报人口大约有2247 万。
在中国导致人口漏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超生瞒报。按照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超计划生育人口可以上户口,但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又叫“超生罚款”)。于是一些居民因害怕被罚而不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甚至对普查十分不配合。
此次人口普查,中国政府将确保这部分人纳入统计从而准确的计算中国的出生率和性别比,作为决定明年是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指标。为此,公安部门、人口普查机构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亦专门发文,明确规定对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要及时的登记落户,对于如实填报信息的超计划生育人口,社会抚养费可以按低标准缴纳,只收取标准罚款28万元的30%(一般是罚款的70%),如果困难家庭实在交不起,通过申请还可以分批缴。
据介绍,此次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在普查摸底、普查登记与复查、快速汇总、编码以及数据处理阶段;事后质量抽查时点为2010年11月26日零时。全国将抽取402个普查小区,约4万户、12万人,抽查范围为抽中普查小区的完整地域。
而准确掌握人口普查数据将对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估, “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十二五”、“十三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安排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将其上升到了“关系到中国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高度。
11月1日,中国“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启动。总预算超过80亿元,分三个阶段展开:11月1-10日为入户调查阶段,600万普查员通过上门的方式对4亿户家庭进行调查;从12月起进入数据的汇总和资料的开发利用阶段;结果则于明年4月公布。
人口普查前世今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也是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当时,人口统计的主要用作征兵、征发劳役和赋税的一种依据。
192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进行人口调查,但以失败告终。此后在1937年、1938年、1941年和1946年又多次提出了人口普查的計划,由于抗战、政权更替等原因都搁置了。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1953、1964、1982、1990年、2000年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项目,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全面的、比较科学的调查方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清了全国人口的底数为58796万人。这次调查是用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来完成数据汇总的。
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政府在1964年7月1日零时开始了第二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在原有的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6项上增加了“本人成分”(特有的、反映时代特色的项目)、“文化程度”和“职业”3项,人口统计为70499万人。
结束“文革”10年后,1982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受到联合国关注,并派专家参与调查。这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联合国赠送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普查项目得也增加到了19项,统计出的全国人口为101541万人,误差率小于1‰。联合国根据普查出的有效数据还确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了中国的会费。
1990年7月1日零时,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开始,目的是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普查项目有21个,总人口是113274万人。与前三次普查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四普”改为主要由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
200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3亿多户家庭、12亿多人口,普查项目增加到49个,工作人员达600万人,被喻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于11月1日启动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员入户持三类表格:短表、长表和外籍人员登记表、死亡登记表。其中,短表需填写18项,长表需填写35项。首次根据实际居住地而不是户口所在地进行人口统计,以分析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掌握此前未统计的超生子女,反映不断发展的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老龄化变革
分析指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由于中国正面临人“口红利”的淡化,人口指标成为此次普查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与此同时,住房指标也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要求,利用这次人口普查获取用于了解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除了要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实现财富的更公平转移。预计明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时,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本资料应该已经可以给有关方面所掌握,中国人口的生活状况、财富分配比例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定有关政策的前提。
而对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活在北京市东铁匠营街道蒲安里第一社区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员赵文英有着直观的认识。他表示,现在社区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外来人口也在增多,户口登记在这个社区的很多年轻人则已经搬走。以往凭借户口本就能找到人,现在人和户口越来越对不上了。这个社区人口变动的特点正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两项巨大变革:老龄化和人口迁徙。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有14533万外出农民工。这意味着,每年有相当于俄罗斯全国人口的农民工在中国境内作为重要的劳动要素进行流动。
另一方面,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仅仅10年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就开始低于更替水平,至今仍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来自教育部的数据就显示,仅在2004年,全国有大约4.10万所中小学被关闭停办,因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与中小学关闭停办相对应,中国的养老院似乎已越来越多。
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可能意味着学校、教师资源的重新搭配,可能意味着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再次改革,老年人口的增速提升则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养老金、医疗、康乐服务以及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但资源如何在时间和地域上配置都有赖于普查所提供的人口结构信息。
按照设计,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还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显示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可以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流动人口“双重登记”
中国政府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流动人口,庞大的流动人口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最大潜在来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报告,中国约有1.4亿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工作时间不定,居住地也是临时性的。有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在中国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工作的农民工实际已经达2.11亿人。这个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以往的人口普查都是按照他们的户籍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在工作所在地并不获得正式登记。
虽然年度调查会更新城乡人口数,但地方官员往往修改流动人口数,从而提升人均收入等数据。今年的人口普查将对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实行双重登记,不但确保“不重不漏”,后期还能直接解释人口流动的结构性信息。可流动人口往往不愿合作,害怕被遣返或丢掉工作,雇主也保持沉默,担心被征税或违反劳动法。
除了2亿多的流动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表示,中国人户分离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表示,一般城市人户分离大概占到了30%到40%,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占到了50%以上。
60岁的李凤英(音)负责收集所住楼住户的信息,她反映,“这可真不是个轻省活……过去楼里多数都是常住人口,大家彼此很熟。现在住了好多外地人。人们的思维也跟过去很不一样。他们不愿意公开隐私。”“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区如高档社区,名人、外地人、境外人口多,入户难度更大”。
专家称,这或许说明10年之后,隐私意识在普查和被普查方都在增强。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分层显然已经在中国大众利益多元化格局以及社会心理上造成了剧烈变动。
此次人口普查的另一大里程碑在于增加了对城市外国常住人口、就业人口的统计。按照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48亿人次,其中港澳台居民2.09亿人次,外国人4372.7万人次,但这些人来内地后如何分布始终是个谜。此次调查虽然安排8个问题问答,但这些信息的登记将由此解开这一迷团。
破解超生瞒报难题
随着全球化的人口迁移增加,漏报已成为全球人口普查共同的难题。就上两轮人口普查而言,各国事后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漏报率在1%-2.19%之间,非洲、拉美一些国家的漏报率则大都在3%以上。
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发现,普查的重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净漏报率则高达1.81%,按当时发表公报使用的手工快速汇总总人口124336万计算,漏报人口大约有2247 万。
在中国导致人口漏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超生瞒报。按照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超计划生育人口可以上户口,但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又叫“超生罚款”)。于是一些居民因害怕被罚而不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甚至对普查十分不配合。
此次人口普查,中国政府将确保这部分人纳入统计从而准确的计算中国的出生率和性别比,作为决定明年是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指标。为此,公安部门、人口普查机构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亦专门发文,明确规定对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要及时的登记落户,对于如实填报信息的超计划生育人口,社会抚养费可以按低标准缴纳,只收取标准罚款28万元的30%(一般是罚款的70%),如果困难家庭实在交不起,通过申请还可以分批缴。
据介绍,此次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在普查摸底、普查登记与复查、快速汇总、编码以及数据处理阶段;事后质量抽查时点为2010年11月26日零时。全国将抽取402个普查小区,约4万户、12万人,抽查范围为抽中普查小区的完整地域。
而准确掌握人口普查数据将对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估, “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十二五”、“十三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安排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将其上升到了“关系到中国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