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预习环节的研究是出于中历史教学的需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老师和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从而做好课堂教学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预习指导方法的探索和方案的修改调整,并结合导学案教学模式,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关于预习的教学指导思路,并形成一定的预习指导方法,最后提出相关设想。
关键词: 预习;导学案;目标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 ,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學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 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 限时训练。即, 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先学后教”理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关键词: 预习;导学案;目标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 ,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學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 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 限时训练。即, 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先学后教”理念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