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传统文化的火炬,享受教育教学沿途风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316860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涌动,正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要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6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
  众所周知,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涌动,正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要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这一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笔者最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诗性文化这一解读。西方民族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科学方面,而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创造则是诗学,这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生命的发育与生产方式。古人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圣贤特别强调“诗教”和“乐教”,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在中国诗学里,中国诗性文化其实拥有五种知识谱系。
  在政治上,“诗歌之道与政通”,从周代的“观民风”开始,诗歌是古代君主了解社会现实的渠道之一。在实用方面,诗性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实用理性”,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处理现实问题的利器。在审美观念上,魏晋南北朝之后,固有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再次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诗歌的学习运用,古代中华民族不仅和西方人一样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说是以一种更高级、更优雅、更文明的方式,实现三者的统一。
  二、如何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要以今天的主流价值观为基准,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1. 营造社会教育氛围
  大力宣传节日文化内涵。例如,利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通过祭祖、扫墓等对逝去祖先的祭奠活动,来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珍惜生命,表达关爱,孝敬长辈;提高生命质量,加强健康锻炼,从而促进生命与文化的共生。
  2. 高度重视母语教育
  公民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而优质的母语素养则奠定了公民的人文底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线是掌握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活力的母语。因此,母语教育应是贯穿教育的生命线。母语教育要在学生心田种下文化创造的希望之种,让每个公民从热爱母语到享受母语,再到创新母语,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长盛,永续辉煌。
  3.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教育
  这要求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让爱国成为青少年的人生习惯,用中国梦引领人生梦,以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从而让爱国的种子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萌发。
  4. 要营造学校教育氛围
  (1)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语文教育
  重视语文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强化读书,来涵养灵气,充实底蕴;通过强化思考,跳出语文看语文;通过强化专业实践,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奠基。
  (2)要重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传承、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从民族文化的陶杯里汲取最丰富的营养,滋养自己,丰厚自己;语文教育要有家园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语文教育要把根源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追求并形成民族风格、民族品质,带着“乡情”走向世界。
  5. 坚守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可适当利用《弟子规》《三字经》《曾国潘家书》以及古代名人立志的故事,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这几句话想必人人耳熟能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子不教,父之过”。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的这些语言,为我们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界定。让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的。可面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让人忧心忡忡,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
  现如今,很多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把学生留守在家乡让祖辈照料和教育,以为只要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学生安全有人看,吃得饱穿得暖就没有问题了。殊不知,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不利影响。粗暴打骂多,教养方式不佳;只注重健康安全,活动交往少;与祖辈更亲,与父母关系差。这些表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埋下的是精神地雷。可见,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2)尽快结束“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方式。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式的结构,致使家庭教育重心更加下移。因此,父母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子女。北大女博士王帆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做一个怎样的子女》短短10分钟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让不少人落泪。不可否认,亲子关系的非平衡性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恒定规律,无论经历多少社会变化,家庭生活中的物质和服务流向总是指向未来的一代。儿女是父母的希望、是寄托、是财产、是生命的延续。这种“下一代为重”的代际传递模式,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种代际交换关系的严重倾斜,无疑是对父母权益的侵害,也将成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未来社会亟需解决的的现实问题,怎样做好子女应是人生的必修课。当然,在这个课堂上,教育绝不能缺席。   三、学校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并未改变,素质教育在不少地区推行还有阻力,特别是高中教育教学。高考是指挥棒,它可以引领各学科教学目标。
  1. 让高考发挥指挥棒作用
  语文课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政治试题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典型事迹,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历史试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语文、政治等学科可渗透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学科可渗透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学科可渗透对乡土意识、环境等理念的掌握。
  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可从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中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科技原理;也可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内容,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四、传统文化教育应防止两大误区
  1. 传统文化教育应警惕泥古倾向
  近年来,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读经班,有的家庭教育把《弟子规》《三字经》的价值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用一些极端的、超乎常理的办法来弘扬“孝道”,甚至有些教育机构还让学生学习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这些现象,将会使年轻一代无所适从,甚至导致价值观的错乱。
  2. 顶层设计要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古人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言”“立功”。所以,“拥有理想与抱负、意志与品质、实践与行动”应成为中华有志青年的精神内涵。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应成为教育顶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教育人的关键是要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生态,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用经典文本蕴含的思想养料去滋润和充盈学生的心灵。因此,高考应加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考核比重,改变近几十年来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现状。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对考生数学、英语有最低控制分数线,却很少有院校对语文学科有最低控制分数线要求。在这方面,国家应出重拳,下大力气,尽快出台措施扭转这一局面。笔者旨在希望我们能一同高举传统文化的火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伴前行,共同欣赏沿途多姿多彩的风景。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岳庙高级中学 714200)
其他文献
摘要:留守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转型时期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诸多问题,涉及到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习惯养成、行为约束等多个方面,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农村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加强对教育留守学生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问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所谓活力课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无不充满着活力,即课堂气氛是活泼的,在欢快愉悦的课堂中教与学。活力课堂的构建一定离不开学生的真正参与,因为活力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活动。因此,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可能有什么活力的。参加和参与的含义是大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中也并非是学生坐在下边就是参与了,如果没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参与只能算是“假的参
摘要:让“生活中的物理”走进物理课堂,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专注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生活中的物理;激发和保持;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给初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只有立足双基、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7  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每位数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归因,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试策略,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山区教师;职业倦怠;归因;调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05  2015年教师节,让中国1270万教师颇感欣慰并看到希望的是李克强总理送来的“大礼包”,他那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特别
摘要:《庄周买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杂文,刘征构思精巧、化用典故、语言幽默风趣,深刻尖锐地揭示了上个世纪曾经出现过的严重经济问题。文章杂而不杂,短小精悍、角度新颖,主题深刻,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而且拥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刘征;《庄周买水》; 杂文;艺术特色;现实意义  《庄周买水》[1]曾获得《人民日报》举办的“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同时被选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
摘要:语文教学所提倡的“文道统一”,是指语文教学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却片面强调德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违背了语文教学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本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70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如何探究新课标素质教育下的英语作文教学,针对学生书面写作的突出缺陷,必须突破传统思维,转变思路,建立日常教学与严谨规范训练的有机结合,实施口语探究作文教学,阅读材料化教学,模块规范课堂作文训练。  关键词:新课标;缺陷;阅读材料;规范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8  一、新课标作文要求解读  根据新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而且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面对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本文针对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困境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困境;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063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
摘要:在以“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有效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本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创设有趣的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综合多方面合理评价及教学反思五部分内容对有效课堂的实践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