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彩风景画从其产生到19世纪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变化过程。本文从水彩技法的突破上考察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的演变历史。
【关键词】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表现方法;革新与突破
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的迅速发展,被归结为多种原因,比如英国本土的风景适合于水彩这种独特的媒材来表现;比如英国民族性中的怀疑主义与水彩媒介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存在某种特殊联系,比如英国贵族附庸风雅。但其本质是因为:英国水彩画在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应归结于19 世纪的英国在视觉艺术领域内对本民族地位的追求,它体现了这个日不落的帝国在19世纪的咄咄逼人的精神,它切合于大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切合于英法战争和如日中天的东印度司。这是一个民族要求发展的本能在视觉艺术领域充分地表达。
而这一切,体现在画面上的是画面元素的经营,细节的传达,以及水彩这一特殊媒材独特的对光和氛围的表现。水彩风景画从其产生到19世纪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变化过程。本文从水彩技法的突破上考察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的演变历史。
(一)全盛以前的英国水彩画
英国的水彩风景画源于16、17世纪的地质学风景画。16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为了满足其发展的需求,英国不断向海上扩张并建立殖民地。他们在殖民扩张过程中的地形考察就是靠水彩来完成,这种工具的简便性、速干性,就决定了材料的优先。于是产生了一批以绘制地形图为生的绘图员,地质学风景画也逐渐成熟起来。这种地质学风景画,技巧上以墨水素描为主,是一种色彩单调的淡彩画。
18世纪,地质学风景画不断发展,进而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淡彩表现技法也发展成了真正的水彩技法,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水彩风景画。18世纪兴起的意大利旅游(Big-tour)热加速了水彩风景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经过革命后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已经跻身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游山玩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水彩画工具因其简便、迅速、易携带的特点,在照相机尚未发明的情况下,自然充当了记录意大利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以及旅游者途中生活和见闻的最理想工具。这时出现了专业绘制水彩画的创作群体,便成为了早期水彩风景画的奠基人,他们奠定了英国水彩风景话后来繁荣发展的的总趋势。另外,英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使得大自然的光色瞬息万变,这也从外在环境上成就了水彩画发展的可能性。
(二)英国水彩风景画的真正繁荣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一个世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英国水彩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画坛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水彩画家,诸如小柯曾斯(Robet Cozens)、格尔丁(Thomas Girtin) 、康斯太布尔(John Constable)、透纳(Willam Turner)和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等人,他们在艺术语言、画面经营上各不相同,具有独立、成熟的个人风格。他们代表了英国水彩风景画的最高成就,无论在绘画的技法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对水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水彩画技法的完善与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柯曾斯:现代水彩技法的开始
罗伯特·柯曾斯(Robet Cozens)是亚历山大·柯曾斯(Alexander Cozens)的儿子,故被称之为"小柯曾斯",以描绘意大利的古代建筑闻名于世。他的画用色简约、格调淡雅,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小柯曾斯把画面的用色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在他之前很少有画家能用如此之少的颜色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效果。小柯曾斯对水彩风景画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自创了现代水彩画的创作技法。小柯仁斯让铅笔轮廓隐藏在颜色下面,一切都服从于色彩,画面主要由色彩构成。而在此之前的水彩画,线的轮廓作为构成水彩画的主要因素之一,起着支撑画面的作用,而色彩屈居次要地位。其二,小柯曾斯研制颜料,使水彩颜料的种类增加,拓展了水彩的表现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柯仁斯完成了地质学风景淡彩画到强调色彩的淡彩画转化,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强烈的肌理是风景构成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它们可以反映各个局部的视觉个性。小柯曾斯运用了新的技法,这些技法完全可以胜任对宏阔空间和深远距离的表现。在前景,纷繁的笔触就像构造建筑的砖瓦一样坚实,从这厚重之处,渐渐进入到中景和远景的愈远愈弱的肌理之中,最后融入到空气和光线之中,在那儿,我们看到的是地平线和天空中雅致而匀净的薄色层,通过这种跨度极大的肌理构成上的视觉差别,小科曾斯突破了18世纪一度风行的以薄而宽的色层所作的"淡色调"水彩。小柯曾斯所拓展的丰富的风景画构成类型及多方面的视觉构成的品质,对同时代及后来的英国水彩风景画家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爱德华·迪亚斯[Edward Dayes]同样在画中尽量去除局部的跳跃色彩,以获取整体的统一和各个局部之间有序的视觉关系。
透纳:抽象的光与氛围
透纳消解了传统水彩对形的固守和对色彩的限制,打破了用色保守的观念,创造了一整套抽象风景画法,创造了新的绘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水彩风景推向成熟之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光和大气效果的强烈兴趣逐渐成了他作品的主导,有时画面的结构和形体都分解了,只留下眼花缭乱的色彩漩涡和光辉闪烁的光波运动。从水彩媒介的表现性方面更强化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
作为英国水彩风景画表现光与氛围的大师,透纳一生中都在坚持油画与水彩在风景领域内的实践,他拓展了小科曾斯的将厚重的边线与宽阔色块相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源于伟大的英国油画风景画家威尔森[Wilson]。一方面,他发展了水彩画的厚实的边线,以框住水彩风景中整体性的色块,包括远景部分;同时,他又以细小而并置的笔触来形成物象在特定氛围之下的迷蒙微妙之感,这种细微之处的技巧有利于以最大的表现力来表现事物表面及光影的变化,并形成了透纳的成熟作品中的主要特色。用水彩来捕捉光线及风景所创造出的迷人气氛,将水彩画从业余兴趣提升到能与油画相抗衡的地位。也使得透纳在英国的水彩画发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并无可取代了。印象主义也从透纳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
科特曼:水彩与油画的融合
约翰·塞尔·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的水彩画极具装饰性,他对线条之间的对比和呼应有着一种深深的爱好,是他观察世界的基本点。科特曼对水彩风景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细节的简化和对整体性的高度概括。从这一点上说,可以看到他和吉尔丁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是对水彩风景画中抽象构成性以及平面装饰性的一种发展,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和老科曾斯对于风景画的构成抽象视觉品质的一致追求 。
1831年之后,他的画风产生了极大的转变。科特曼在水彩中加上浆糊,从而获得了极具表现性的画面效果。"加浆糊法"是他对水彩技法变革的又一大贡献。在水彩中掺入一些米糊的办法,是科特曼在晚年寻求把水彩和油画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是轻薄、透明的水彩画效果中产生厚重、堆积的画面效果,是对水彩画表现方法的拓展的推进。水彩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油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在英国风景画发展中两位最具影响力的画家--老科曾斯(Alexander Cozens)和康斯太布尔,在探索风景特定氛围的表现上,竟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先通过油画来探究天空的诸般变化及表现手法,然后再将所得的法则运用到水彩之中,这是一个颇让人震惊的事实:它与一种理论是相互冲突的,这一理论认为水彩才是表现风景氛围的天然的最合适的媒介。水彩和油画两个画种之间有存在着技法和材料的迥然差异。两个画种结合是为了取长补短,发挥出各自的优长,形成异质并呈、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的美学风格。
结语
在对英国水彩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的革新与突破的考察当中我们会发现,正是技术的发展,表达方式的突破推进了水彩风景画发展。作为一个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绘画形式,考察其发展的历程,对反观今天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注重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突破。其创新意义应该与题材与美学的发展并驾齐驱。
【关键词】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表现方法;革新与突破
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的迅速发展,被归结为多种原因,比如英国本土的风景适合于水彩这种独特的媒材来表现;比如英国民族性中的怀疑主义与水彩媒介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存在某种特殊联系,比如英国贵族附庸风雅。但其本质是因为:英国水彩画在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应归结于19 世纪的英国在视觉艺术领域内对本民族地位的追求,它体现了这个日不落的帝国在19世纪的咄咄逼人的精神,它切合于大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切合于英法战争和如日中天的东印度司。这是一个民族要求发展的本能在视觉艺术领域充分地表达。
而这一切,体现在画面上的是画面元素的经营,细节的传达,以及水彩这一特殊媒材独特的对光和氛围的表现。水彩风景画从其产生到19世纪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变化过程。本文从水彩技法的突破上考察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的演变历史。
(一)全盛以前的英国水彩画
英国的水彩风景画源于16、17世纪的地质学风景画。16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为了满足其发展的需求,英国不断向海上扩张并建立殖民地。他们在殖民扩张过程中的地形考察就是靠水彩来完成,这种工具的简便性、速干性,就决定了材料的优先。于是产生了一批以绘制地形图为生的绘图员,地质学风景画也逐渐成熟起来。这种地质学风景画,技巧上以墨水素描为主,是一种色彩单调的淡彩画。
18世纪,地质学风景画不断发展,进而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淡彩表现技法也发展成了真正的水彩技法,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水彩风景画。18世纪兴起的意大利旅游(Big-tour)热加速了水彩风景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经过革命后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已经跻身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游山玩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水彩画工具因其简便、迅速、易携带的特点,在照相机尚未发明的情况下,自然充当了记录意大利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以及旅游者途中生活和见闻的最理想工具。这时出现了专业绘制水彩画的创作群体,便成为了早期水彩风景画的奠基人,他们奠定了英国水彩风景话后来繁荣发展的的总趋势。另外,英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使得大自然的光色瞬息万变,这也从外在环境上成就了水彩画发展的可能性。
(二)英国水彩风景画的真正繁荣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一个世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英国水彩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画坛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水彩画家,诸如小柯曾斯(Robet Cozens)、格尔丁(Thomas Girtin) 、康斯太布尔(John Constable)、透纳(Willam Turner)和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等人,他们在艺术语言、画面经营上各不相同,具有独立、成熟的个人风格。他们代表了英国水彩风景画的最高成就,无论在绘画的技法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对水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水彩画技法的完善与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柯曾斯:现代水彩技法的开始
罗伯特·柯曾斯(Robet Cozens)是亚历山大·柯曾斯(Alexander Cozens)的儿子,故被称之为"小柯曾斯",以描绘意大利的古代建筑闻名于世。他的画用色简约、格调淡雅,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小柯曾斯把画面的用色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在他之前很少有画家能用如此之少的颜色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效果。小柯曾斯对水彩风景画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自创了现代水彩画的创作技法。小柯仁斯让铅笔轮廓隐藏在颜色下面,一切都服从于色彩,画面主要由色彩构成。而在此之前的水彩画,线的轮廓作为构成水彩画的主要因素之一,起着支撑画面的作用,而色彩屈居次要地位。其二,小柯曾斯研制颜料,使水彩颜料的种类增加,拓展了水彩的表现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柯仁斯完成了地质学风景淡彩画到强调色彩的淡彩画转化,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强烈的肌理是风景构成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它们可以反映各个局部的视觉个性。小柯曾斯运用了新的技法,这些技法完全可以胜任对宏阔空间和深远距离的表现。在前景,纷繁的笔触就像构造建筑的砖瓦一样坚实,从这厚重之处,渐渐进入到中景和远景的愈远愈弱的肌理之中,最后融入到空气和光线之中,在那儿,我们看到的是地平线和天空中雅致而匀净的薄色层,通过这种跨度极大的肌理构成上的视觉差别,小科曾斯突破了18世纪一度风行的以薄而宽的色层所作的"淡色调"水彩。小柯曾斯所拓展的丰富的风景画构成类型及多方面的视觉构成的品质,对同时代及后来的英国水彩风景画家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爱德华·迪亚斯[Edward Dayes]同样在画中尽量去除局部的跳跃色彩,以获取整体的统一和各个局部之间有序的视觉关系。
透纳:抽象的光与氛围
透纳消解了传统水彩对形的固守和对色彩的限制,打破了用色保守的观念,创造了一整套抽象风景画法,创造了新的绘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水彩风景推向成熟之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光和大气效果的强烈兴趣逐渐成了他作品的主导,有时画面的结构和形体都分解了,只留下眼花缭乱的色彩漩涡和光辉闪烁的光波运动。从水彩媒介的表现性方面更强化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
作为英国水彩风景画表现光与氛围的大师,透纳一生中都在坚持油画与水彩在风景领域内的实践,他拓展了小科曾斯的将厚重的边线与宽阔色块相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源于伟大的英国油画风景画家威尔森[Wilson]。一方面,他发展了水彩画的厚实的边线,以框住水彩风景中整体性的色块,包括远景部分;同时,他又以细小而并置的笔触来形成物象在特定氛围之下的迷蒙微妙之感,这种细微之处的技巧有利于以最大的表现力来表现事物表面及光影的变化,并形成了透纳的成熟作品中的主要特色。用水彩来捕捉光线及风景所创造出的迷人气氛,将水彩画从业余兴趣提升到能与油画相抗衡的地位。也使得透纳在英国的水彩画发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并无可取代了。印象主义也从透纳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
科特曼:水彩与油画的融合
约翰·塞尔·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的水彩画极具装饰性,他对线条之间的对比和呼应有着一种深深的爱好,是他观察世界的基本点。科特曼对水彩风景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细节的简化和对整体性的高度概括。从这一点上说,可以看到他和吉尔丁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是对水彩风景画中抽象构成性以及平面装饰性的一种发展,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和老科曾斯对于风景画的构成抽象视觉品质的一致追求 。
1831年之后,他的画风产生了极大的转变。科特曼在水彩中加上浆糊,从而获得了极具表现性的画面效果。"加浆糊法"是他对水彩技法变革的又一大贡献。在水彩中掺入一些米糊的办法,是科特曼在晚年寻求把水彩和油画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是轻薄、透明的水彩画效果中产生厚重、堆积的画面效果,是对水彩画表现方法的拓展的推进。水彩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油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在英国风景画发展中两位最具影响力的画家--老科曾斯(Alexander Cozens)和康斯太布尔,在探索风景特定氛围的表现上,竟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先通过油画来探究天空的诸般变化及表现手法,然后再将所得的法则运用到水彩之中,这是一个颇让人震惊的事实:它与一种理论是相互冲突的,这一理论认为水彩才是表现风景氛围的天然的最合适的媒介。水彩和油画两个画种之间有存在着技法和材料的迥然差异。两个画种结合是为了取长补短,发挥出各自的优长,形成异质并呈、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的美学风格。
结语
在对英国水彩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的革新与突破的考察当中我们会发现,正是技术的发展,表达方式的突破推进了水彩风景画发展。作为一个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绘画形式,考察其发展的历程,对反观今天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注重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突破。其创新意义应该与题材与美学的发展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