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去年以来,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更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对就业难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应对之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市场需求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加剧。就业,从来都是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因而,现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也使我国原本并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此外,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加52万人。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戏言正在成为现实,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解决大学就业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
(1)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错位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和理想,反映了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和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常常存在着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发挥,发展机会等。与此相一致,能够满足以上要素的工作单位和地域就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机会多、空间大、经济条件好而被各地大学生一厢情愿地热恋。然而,正是这些观念,导致了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错位。即一些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即使开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条件也可能存在人才缺口,而在大型企业、沿海城市却存在着人才扎堆的现象。如何塑造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利益的新时代择业观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2)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职业的日新月异,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这就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了与过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前所未有的情况:一是行业特征越来越不鲜明;二是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三是专业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四是岗位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复合程度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当代社会下的大学生现状是:第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学习成绩都很好,荣誉头衔都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第二,不注重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人才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学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更不能灵活处理。第三,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说话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因而,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3)高校专业设置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容量本应可以容纳每年从高校出来的学生。因此,在一定程度高校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导向性加剧了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产出的供求矛盾。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就业市场症结的一项重要原因。这里的"不合理性"主要是指高校专业的陈旧,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不协调。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还是依照原先教育体制下的设置要求,依照计划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不能依照市场进行调节。某些大学的一些专业不顾市场的状况年年招生,就造成了毕业生的大量囤积,加剧可市场矛盾。在就业市场上,同校相同的毕业生满地都是,无形中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把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于社会并不需要的人才资源,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瓶颈
(4)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当前就业壁垒重重,市场公平有待提高。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档案接收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2003年就业的部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31.6%、到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每个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 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应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其次,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竞争的择业观。在市场化就业工程中,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双向选择"中不是被动选择,而是要通过主动竞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此外,应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择业观。
(2)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要从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提高自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此外,当代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差,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大学生还应正确调整自身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各个高校都应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列为"一把手"工程。首先,高校应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考核指标。同时,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关心毕业生就业,注重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心态,从容面对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以及选用合适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和采用有效的授课形式。最后,应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就业市场有一套成熟的运作程序、制度,有各自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学校应把握规律、收集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同时,学校可以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把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为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4)创新制度,协调发展,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
首先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根据新古典理论, 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之间存在的正相关的关系, 经济的稳定告诉增长可以不断的创造就业。另外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 增加中小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二,加强中小企业人才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关系到社会对就业大学生地位及身份的认可,关系到就业大学生的发展前途, 因此这项工作也不可忽视。第三,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层次。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逐步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相应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迫使中小企业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大对大学生需求要求和吸收能力。
作者简介:王勃,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市场需求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加剧。就业,从来都是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因而,现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也使我国原本并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此外,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加52万人。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戏言正在成为现实,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解决大学就业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
(1)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错位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和理想,反映了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和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常常存在着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发挥,发展机会等。与此相一致,能够满足以上要素的工作单位和地域就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机会多、空间大、经济条件好而被各地大学生一厢情愿地热恋。然而,正是这些观念,导致了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错位。即一些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即使开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条件也可能存在人才缺口,而在大型企业、沿海城市却存在着人才扎堆的现象。如何塑造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利益的新时代择业观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2)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职业的日新月异,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这就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了与过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前所未有的情况:一是行业特征越来越不鲜明;二是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三是专业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四是岗位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复合程度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当代社会下的大学生现状是:第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学习成绩都很好,荣誉头衔都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第二,不注重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人才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学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更不能灵活处理。第三,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说话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因而,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3)高校专业设置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容量本应可以容纳每年从高校出来的学生。因此,在一定程度高校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导向性加剧了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产出的供求矛盾。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就业市场症结的一项重要原因。这里的"不合理性"主要是指高校专业的陈旧,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不协调。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还是依照原先教育体制下的设置要求,依照计划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不能依照市场进行调节。某些大学的一些专业不顾市场的状况年年招生,就造成了毕业生的大量囤积,加剧可市场矛盾。在就业市场上,同校相同的毕业生满地都是,无形中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把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于社会并不需要的人才资源,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瓶颈
(4)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当前就业壁垒重重,市场公平有待提高。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档案接收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2003年就业的部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31.6%、到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每个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 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应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其次,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竞争的择业观。在市场化就业工程中,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双向选择"中不是被动选择,而是要通过主动竞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此外,应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择业观。
(2)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要从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提高自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此外,当代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差,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大学生还应正确调整自身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各个高校都应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列为"一把手"工程。首先,高校应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考核指标。同时,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关心毕业生就业,注重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心态,从容面对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以及选用合适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和采用有效的授课形式。最后,应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就业市场有一套成熟的运作程序、制度,有各自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学校应把握规律、收集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同时,学校可以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把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为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4)创新制度,协调发展,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
首先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根据新古典理论, 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之间存在的正相关的关系, 经济的稳定告诉增长可以不断的创造就业。另外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 增加中小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二,加强中小企业人才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关系到社会对就业大学生地位及身份的认可,关系到就业大学生的发展前途, 因此这项工作也不可忽视。第三,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层次。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逐步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相应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迫使中小企业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大对大学生需求要求和吸收能力。
作者简介:王勃,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