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维持的历史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图以音乐植入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视角,通过对赣南东河戏不同发展阶段中生存状况的考察和描述,探讨社会维持因素与东河戏各个发展阶段中历史文化生态的关系及其作用。
  关键词:东河戏 传承 社会维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 社会维持的理论阐释
   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吉尔茨认为:音乐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式由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三重模式组成。这三重模式中,“历史构成音乐”包括在现时研究中重建作为过去遗产的历史形式,同时也研究音乐的变化,社会维持音乐则包括社会机构和信仰体系、维持或变化音乐的因素和方法,个人创造音乐的领域涉及了乐曲及风格创造、即兴和表演等。
   笔者认为,在用这“三重模式”去认识和研究具体的音乐事象时,对这三者内涵的理解应当是整体中融含了部分,对部分的理解又离不开整体,三者互为关系。“历史构成”是坐标中的时间轴,“社会维持”是坐标中的空间轴,而在相交点上运动的便是创造音乐的具有特定观念和音乐行为的个体或群体了。“历史构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维持”的空间“场”中构成的,社会是“历史构成”的天然容器,音乐事象的历史存在形式和变迁过程,与社会整体环境中和音乐相关的社会维持诸因素始终处在一种相互震荡、相互影响的关系中的;任何“社会维持”又都是在历史过程的时间“线”中实现“维持”的,对某一音乐事象的社会维持可以体现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但随着时空的变移,这种“维持”必然会表现为一种历史现象,从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个人创造”中的个人可有两重内涵,一是,对音乐事象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决定作用的杰出个人,或对音乐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的团体,这一团体一般来说具有相同或接近的音乐观念与追求,这是他们结合的前提条件;二是,与前者同时存在的作为观众的欣赏群体,个人创造离不开观众的参与和态度。
   本文考察的东河戏从起源、发展、繁盛到历经的衰危,而在近几年又悄然复苏,东河戏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那么,在它的各个发展阶段,这一剧种是如何传承的?它的传承与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哪些因素有必然联系?在社会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对剧团的运转和维持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力?2008年1月到9月间,笔者曾五次前往江西赣县白鹭村,考察这一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
   二 东河戏传承历史中的社会维持
   东河戏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于一体,发源于素有戏剧之乡称号的江西赣县,尤以赣县的白鹭村和田村镇为盛,后发展并流行于江西东河(即贡水)流域,故名东河戏。本文将着重探讨从东河戏的起源到衰落过程中各时期音乐与社会维持因素之间的关系。
   1 雏形期
   雏形期东河戏的社会维持因素与赣县的坐堂班和附近契真寺的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河戏的起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0),东河流域出现了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当时又名韶音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灵活,特别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人物,重现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还沿袭至今。“扮故事”的形式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的雏形。
   东河戏的形成与附近田村镇的契真寺也有一定联系。田村民谣云:没有契真寺即没有东河班。契真寺每年都会有两次佛事活动。一次是农历六月初六的晒经盛会;另一次是农历八月初一的罗汉盛会。此时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来拜神求佛,除了佛事活动,他们的“业余生活”就是看高腔戏(东河戏声腔之一),兴致来了有些人还会学演唱高腔大戏。这样,以田村的契真寺为中心,形成了东河戏的另一个发源点。
   2 形成期
   形成期的社会维持主要体现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期间各戏班在演出与创作中对高腔、昆腔、弹腔三大声腔的相互融合与吸纳。明万历末叶(约1610年前后),赣县睦埠人以刘仁全坐堂班为基础,吸取扮故事形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锣鼓曲牌,同时也向到契真寺赶庙会的戏班和过往军队中的演出组织学戏,尝试舞台演出,积累了不少剧目。清顺治三年(1646),在刘仁全继承人的努力下,坐堂班的艺术活动已具备正式职业班社的规模,他们适应当时战乱中人们的普遍要求安定、缓解疲惫心理的趋势,于顺治三年(1646)正式成立了演唱高腔大戏的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戏班。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东河流域富商谢国泰,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的资本,且酷爱昆腔,告老回赣县时从苏州带来了一批昆腔演员,组成了“雪聚班”,“雪聚班”在表演上非常保守,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雪聚班”的表演规范,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文人、士绅和地方官员的欢迎。
   清康熙年间,江西宜黄腔传入赣州、称为“二凡”。咸丰年间,在广西桂剧班演戏的赣县人把桂剧西皮戏《双界牌》、《仁圣会》等传授给东河戏艺人,从而使东河戏乱弹腔形成以二凡、西皮为主,同时又吸收安庆调和南北词的一个完整系统。至此,东河戏的三大声腔:高腔、昆腔、弹腔已初步形成,演出剧目有252种高腔,96种昆腔以及655种弹腔,流行地区远达赣南地区的十多个县。
   3 成熟期
   东河戏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与班社建制的多元化和家族的支持密不可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白鹭村的钟氏家族是推动东河戏向纵深的发展主要力量。
   钟崇俨(1778-1858),曾任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后任浙江嘉兴府知府。其时,嘉兴府与苏州一带的昆腔发展成熟,钟崇俨与其母甚喜昆腔,故家中蓄有昆腔班,道光二年钟崇俨将昆曲班带回赣南,娶昆腔艺班中色艺俱佳的平氏为妾。在他的努力下,昆腔班与当地原有的昆腔“雪聚班”特别是高腔“玉合班”弹腔有机融合,使东河戏得到了极大丰富。钟崇俨之子钟谷是使家乐昆曲由家庭推向社会的另一重要人物。钟谷受母亲平氏宠爱与指导,“对于音律亦幼年所长,尤精通曲,当时之昆腔子弟咸师事之,无出其右者,比之唐代梨园不为过”。咸丰八年,钟氏昆班迁到白鹭村,为东河戏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昆班入白鹭村后,一方面,它与当地高腔相配合杂揉,演出活动也逐渐由家庭家族而推陈出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钟谷通过昆曲艺术教育促使进了东河昆腔的传播。清光绪二十四年,钟谷回到白鹭村后,倾心于东河戏的创新与推广。
   在钟氏家族推进东河戏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适应演出实际情况的需要,当时的很多东河戏班社都对班社的组织方式作了灵活的调整。清同治末祁剧在赣南扎根落户,以新兴的弹腔(皮黄)戏为主。自光绪初以后,一部份东河戏班社先后解散;另一部份在艺术上吸取祁剧之长,或到祁剧班社搭班,或请来祁剧演员参加演出,使二者兼收并蓄。清同治年间(1862-1875),兴国县谢祥誉、肖熙等,聘请凝秀班师傅教唱,名曰韶堂,从此东河各县有了东河戏业余班社。有些职业演员和班社,农忙停演务农,农闲恢复演出,职业性与业余性因时而异。当时赣县便有东河戏业余剧团十多个,这些业余剧团能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六十多种。
   业余和专业剧团的并存,说明东河戏的观众对象由官员、富绅和文化人士为主逐渐转移到普通民众中来,其创作题材大都考虑群众的欣赏兴趣,东河戏的发展既培养了大批的具有较高欣赏水准的观众,同时又为自身拓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表演渠道。一方面,社会对东河戏的演出容量给予了业余和专业剧团并存的可能。另一方面,这种以人民大众为观众主体的地方剧种又极易因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而受到冲击。
   4 衰弱期
   清末民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激烈震荡使东河戏班社的运转日益处于不稳定状态,穷困苦难的生活造成观众群体的流失使班社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虽如此,但当时的东河流域,还是出现了不少优秀艺人,至今仍有人称赞,如凝秀班的正生刘品高,小生曾秋福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很多东河戏艺人在党领导下的工农剧社从事戏剧宣传。建国前夕,以东河戏名义存在的班社只有三个:玉合台、万春台、玉洪台。1954年玉洪台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改名为赣州东河剧团,这个团在党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不断挖掘、整理、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剧目。1959年在赣县田村,在革命老艺人黄发贵的带动下,整理上演《送郎当红军》、《木兰从军》等剧目,又集体创作了《目莲救母》、《唐僧逐徒》等十多个东河戏剧目。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并请回健在的部份老艺人任教。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经济文化大潮的影响,以专业和业余剧团形式存在的东河戏逐渐解散,但在田村和赣县其他圩镇,仍有不少技艺皆优的东河戏民间艺人和业余爱好者,为保存和推广东河戏传统艺术矢志不懈。
   三 对社会维持的思考
   在东河戏形成、发展及衰落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在共同作用,本文据此着重分析两个问题:哪些社会因素在影响音乐?他们是如何作用于音乐的?
   从信仰体系来看,契真寺的佛教信仰活动为东河戏的形成提供了萌芽的温床:客家民间各种神道仙佛的故事传说和广大民众的多神信仰也为东河戏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思路;不同村镇在不同时间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更为东河戏的表演提供了市场需求。
   从“人”的因素来看:一是,在城乡村镇中演出并相互交流的各班类社成员;二是,观众群体;三是,班社扶持群体。其中班社成员又分为对班社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主创者和一般的班社演员,二者的合作是推动东河戏发展的合力与主要内因。班社与观众是二元一体的,不可分离,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表演与欣赏;观众的支持情况会影响甚至决定班社演出的停开与盛衰,观众的态度和反映是东河戏能否得以延续和维持的重要社会力量。以钟氏家族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班社的经济支持主要体现在家庭供养和赞助两方面,这是推动东河戏深入发展的外因,但钟氏父子二人对东河戏的传授与研究又是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从社会机构和组织来看,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赣南处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客家山地,现代意义上的对民间戏曲文化活动进行管理与组织的政府机构在当地并不存在,正常情况下官方对其也不干预。但据掌握的资料来看,民间自发建立的组织在东河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坐堂班、扮故事、私塾、以及过往军队中的演出组织为东河戏演出组织的建立积累了最初的元素,而后来众多业余的、专业的甚至二者相结合的东河戏班社则是对东河戏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组织保障。
   从社会政治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封建社会,国家政治话语的力量并未形成改变东河戏发展方向的影响;民国以来,在社会环境还带有“传统”意味的背景下,东河戏在偏远的乡村依然保留有一片狭小的空间,同时以革命和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剧目是这一时期东河戏的新源泉,解放后,政府的需要与支持为东河戏的维持提供了契机,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发展却并未给类似东河戏的传统地方剧种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近几年来,政府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应该能给处于濒危状况的传统艺术提供新的生机。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2009年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4] 钟俊昆:《嘉兴知府钟崇俨对江西东河戏的贡献》,《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美国诗人朗费罗《人生礼赞》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包括译文和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想,译本与原本的出入所在,以及这一改写模式的理论依据。从而说明,翻译研究与译入语的文化及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一部翻译作品是一座桥梁,在传递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凸显译者和译入语的文化氛围和理想。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亨利·朗费罗 《人生礼赞》 中图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林纾翻译小说的代表作《块肉余生述》为例,对译者在翻译语言的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例证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当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和读者的创造性叛逆及接受环境相契合,进而融入译语文化并成为其中一部分时,译文成为原文的创造和再生,就会征服读者,魅力永存。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 林纾 《块肉余生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渗透出禅意、禅趣,以诗悟禅,以禅证诗,将流连山水、睹物忘返之乐与恬淡充盈、顿悟成佛之趣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作出为数众多的佛教诗,开创了初盛唐时期禅理与诗歌相结合、互为阐发的传统,以诗喻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以禅证诗,立意深远,品位隽永。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佛教诗 以诗喻佛 以禅证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诗经》中不仅以诗的语言记录了上古贵族的宫廷祭祀、宴饮、歌舞、婚嫁、征战、亡国等生涯的真实感受,也记录了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夫妻恩怨、情人幽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农耕、渔猎、采摘、养殖、出行的情景,还记录了上古先民的箭术、御术、游泳、划船等体育活动,体现了先民们物我合一的人生观和亲近自然的愿望。本文将远古先民的体育活动在《诗经》中的存现加以整理,并分类研究之。  关键词:《诗经》
期刊
摘要 人际互动潜能使语篇分析具有情感和色彩。本文在功能语法框架内以语气、情态及隐喻式为视角,分析了人际互动于广告语篇内部的有效体现,挖掘了“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即交际者在交际事件中担当的言语角色以及对命题和提议所做的推断和表达的态度。  关键词:人际意义 语气 情态 隐喻式 广告语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人际互动相关的理论
期刊
摘要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原素,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装饰原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色彩艺术,并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色彩去衬托人物性格,拱托周围环境,表现艺术理念,起到了丰富小说细节、增添语言张力、提升审美效果的作用。本文正是抓住《红楼梦》中“色彩艺术”这个特征,对《红楼梦》中色彩艺术的运用做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色彩艺术 《红楼梦》 人物性格 环境
期刊
摘要 《雷雨》是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杰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歌剧是综合的艺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演员高超的嗓音以及利用音乐对角色的诠释,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场表演特效,抒发内心的情感是声乐演唱的强项,如果说电影演员是通过演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那么歌剧演员更多的是用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形象塑造 演唱 歌剧 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女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男权话语主导世界中的“他者”地位,她们对男性的看法也是迫于被压制的心理。而近年来,一些男性选秀电视节目中女性集体消费选出了一个个颠覆传统男性审美观念的“花样男”,借助于女性主义理论可以分析出这一文化现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但作为商业性质的选秀活动,这也只是无意识地对话语权的角逐,很难从根本上彻底颠覆男权统治。  关键词:他者 主体 话语权 女性
期刊
摘要 影视音乐不仅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所企愿、所渴望的东西,还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而影视歌曲就是最具表现魅力的影视音乐元素之一。许多影视剧中的宏大场面、悲惨意蕴的意境就是在影视歌曲表演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发挥出原影视剧中许多不具有的元素。本文试以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的歌曲表演为例,对其中的表演技巧及应用加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影视作品表演提供有
期刊
摘要 汉魏六朝谐谑小说开后世幽默讽刺小说之先河,考察其文学起源,当是在先秦戏谑嘲讽诗、诸子寓言、史籍谐谑故事等文学的共同滋养下得以产生,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谐谑小说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价值的文体。  关键词:汉魏六朝 谐谑小说 文学起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谐谑小说,发轫于先秦,独立于汉魏六朝,曹魏邯郸淳《笑林》的结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