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原素,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装饰原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色彩艺术,并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色彩去衬托人物性格,拱托周围环境,表现艺术理念,起到了丰富小说细节、增添语言张力、提升审美效果的作用。本文正是抓住《红楼梦》中“色彩艺术”这个特征,对《红楼梦》中色彩艺术的运用做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色彩艺术 《红楼梦》 人物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原素,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装饰原素。早期的人类受到大自然中色彩的启示,自发地把各种色彩涂抹在身体上,把花朵、树叶和羽毛披挂在身体上,形成了强烈的装饰效果,也产生了人类对色彩的欣赏与依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了各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色性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互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色彩就成了人类性格、心理、情感的外在形式,也是表现人与外在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如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色彩之爱好,人各不同,故尔与我,有不同也;老与少,有不同也;男与女,有不同也。”
正因为色彩与人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小说中,色彩描写是情节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也是彰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法。《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的经典范本,其作者曹雪芹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诗词等艺术门类,还兼通纺织、刺绣、建筑、园艺等多种学科,所以他对色彩十分敏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色彩艺术,并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色彩去衬托人物性格,拱托周围环境,表现艺术理念,起到了丰富小说细节、增添语言张力的效果。
一 色彩对人物性格的拱托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色彩有冷暖之分,根据人类的心理感受,色彩学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黄、黑、灰、白)三大类,其实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引起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因此,在绘画艺术中,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或距离、温暖或凉爽的主观感受。正因为色彩的这种特质,在小说里,色彩描写就成了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当然是十分精通这种手法的,所以才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来对人物性格进行烘托。如对于性格热辣的王熙凤,曹雪芹让她以这样的装束出场:“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王熙凤的这身打扮,真可谓珠光宝气。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装束中,曹雪芹尤其突出了王熙凤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和“翡翠撒花洋绉裙”的搭配,这种搭配使得王熙凤以鲜艳夺目的色彩,夺去了众人的眼光。而在色彩学中,红色属于暖色系,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暖色,会马上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等物体,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心理感觉。尤其是红色,因其穿透力极强,感知度极高,极易让人产生兴奋、热情、希望之感,因此红色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色彩。在王熙凤与林黛玉相见的时刻,本是一个喜庆幸福的场面,也是众多人物聚合在一起彰显人物个性的时候,所以王熙凤要以这种抢眼的金红二色出场,不但拱托了喜庆的气氛,更预示着她强势、压倒群芳的性格特质和管家奶奶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里还有一位泼辣女性尤三姐,曹雪芹同样让她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出场:“这尤三姐松松绾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这位尤三姐虽然没有王熙凤那种高贵的出身,也没有王熙凤那些华贵的首饰,但其泼辣大胆的个性一点也不比王熙凤逊色,在这身看似粗俗的红配绿衬托之下,尤三姐的性格拱托得恰到好处。
正因为红色所表现的开朗、热情、希望,所以红色倍受曹雪芹的推崇,《红楼梦》中多使用这种大红色彩,如一道道明亮的霞光般夺人视线:宝玉穿着“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透出了他的真诚与热情;袭人家里那个“穿红的女孩”格外引宝玉的注意,也是因为红色的原因;美人鸳鸯也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越发显出白晰动人;贾母在大观园里,也是捡起一枝红花戴在头上,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就连一贯喜欢素雅的黛玉,前世也是一株红色的绛珠仙草,她在雪天里曾穿上以红色为主调的“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在白雪的映衬下散发着冷艳之光。于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的脂砚斋批注,借助于对“斗篷”的评价点出了服饰色彩在《红楼梦》中特有的含义:“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罗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
二 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既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室内陈设布局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作为展示人物成长的空间,亦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曹雪芹不仅把色彩运用到拱托人物性格上,更把色彩运用到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之中,以色彩来渲染着环境的气氛,进一步对人物命运形成暗示。如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她的居处潇湘馆是以深绿色竹子为主色调,“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再加上“松影参差、苔痕浓淡”,每当微风吹过,便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声响。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既象征着青春和平,又象征着安详、宁静和智慧。特别是形状修长的绿竹,形成了一种淡雅瘦削的清冷氛围,再加上“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优美传说,正是林黛玉清高气质的化身,也是她落寞孤独的命运暗示。
性情圆通的薛宝钗居住的衡芜苑则是一番平淡的色彩:“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衣衾也十分朴素”。这里突出的是灰色和淡黄与白色形成的色调。白色给人的印象是洁净而朴素,灰色的个性是柔和平稳而大方,在灰色背景的衬托下会产生高雅而含蓄、稳重而精致的感觉,淡黄色感觉平和、温柔,这三种色彩正象征着薛宝钗的性情,她需要的就是含而不露、高贵简约的效果,这种性格在她的“咏海棠诗”中得到印证。诗云:“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正是要追求“淡极”的表面和“更艳”结果,而“灰”、“白”“黄”的清淡环境其实就是薛宝钗的人生态度的物化形式,同时也暗示着薛宝钗未来清冷的守寡命运。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个极有个性的女子,虽然史湘云也出身于豪门大户,但她身上既没有林黛玉的苍白柔弱,也没有薛宝钗的温婉圆通,她是一个假小子式的女子。平时的史湘云喜欢穿着男装,做危险刺激的游戏,像男子那样饮酒吃肉,高谈阔论,热情奔放成了史湘云的特质。所以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 ”一章里,曹雪芹将史湘云放置于这样一个色彩缤纷的环境中:“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芍药花是一种花朵硕大、颜色艳丽、妖娆奔放的花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早在《诗经·郑风》篇目中便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唐人也曾有“庭前芍药妖无格”之诗句,来形容芍药的花形妩媚和花色艳丽,而史湘云奔放的性格,正可以用这种花卉来形容之,来衬托史湘云热烈又多彩的性情。
三 《红楼梦》中的色彩理论
除了用色彩拱托人物性格、映衬环境之外,曹雪芹还在《红楼梦》里借人物之口,直接地表现着自己对于色彩的认知。因为其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又任江宁织造,其伯父和父亲都在金陵担任江宁织造的要职,曹家主管江宁织造的时间长达五十九年,长期地与各类丝织物打交道,曹雪芹也积累了丰富的色织、刺绣、缝纫、配色的经验,他在《红楼梦》里可以熟练地说出众多的稀有纺织品和刺绣品的名称,如“油绿绸撒花裤子”、“大红羽缎对衿褂子”、“石青 缎沿边的排穗褂子”、“青缎掐边牙背心”等,也可以熟练地讨论色彩的搭配问题,如三十七回里宝玉要送鲜荔枝给史湘云,对于盛荔枝的容器贾宝玉也要精心搭配,特意要用那个“缠丝白玛瑙碟子”,因为只有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鲜荔枝是红色的,放在晶莹剔透的白玛瑙盘子里,红白相映,越发鲜艳精致。又如贾母曾到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看到满院绿影,窗上的绿窗纱旧了,便说道:“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一定要选那种“颜色又鲜,纱又轻软”的银红色“软烟罗”来糊窗子,以达到调节绿色所形成的冰冷阴凉的效果。而到了薛宝钗的房里,贾母认为宝钗房间的陈设太朴素了,所以要添几件东西改变一下过于朴素的感觉:“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贾母为薛宝钗所选的这几件东西从色调上来看都是属于白或灰的中色调的,这些颜色不但与薛宝钗房里原来的色调很搭配,保持了原有的晶莹冰冷的基调,又增添了一些华丽高贵的因素。上述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曹雪芹色彩理论在实际生活里的运用,曹雪芹对每一种物品使用时,都要求与应时花果等各种装饰物的色调达成协调,这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艺术功力的表现。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一段色彩理论是五十三回里莺儿关于颜色搭配的表述,莺儿认为:“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而“松花配桃红”,这样才会“娇艳”,才会“雅淡之中带些娇艳”。在两种搭配中表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色彩结构:一种是对比色,红黑相配或红青相配;一种是类似色,黄绿相配。红黑对比,属于高纯度彩色与无彩色的搭配,色彩效果强烈而鲜明;红青对比,一冷一暖,显得庄重艳丽。黄绿相配,属于柔和的搭配,配色效果雅致柔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精于绘画艺术的曹雪芹对色彩搭配相当娴熟,因而写起来不仅完全符合色彩学原理,甚至还赋予色彩高深莫测的神秘内涵和某种哲学意味。
学者曾对《红楼梦》中前八十回所运用的的颜色词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其中共运用了颜色词155种,按色系类别可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黑色、灰色和白色几大类,每一类里又分为几个或十几个小类不等。正因为这些色彩艺术在《红楼梦》中的存在,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个研究清代贵族家庭生活艺术和清代民俗风情的经典文本,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曹雪芹极高的色彩修养。正如范干良在《曹雪芹笔下的颜色词》一文中所言:“整部《红楼梦》真是红鲜绿艳、五彩缤纷。这种艺术效果除了一部分是由精彩的色彩描写造成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作者对颜色词的精确而大量的运用。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运用颜色词最多的,这当是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二辑。
[2] 张涵、史鸿文:《中华美学史》,西苑出版社,1995年版。
[3] 邢煦寰:《通俗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5] 颜湘君:《论〈红楼梦〉的服饰描写艺术》,《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2期。
[6] 静轩:《〈红楼梦〉与明清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色彩艺术 《红楼梦》 人物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原素,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装饰原素。早期的人类受到大自然中色彩的启示,自发地把各种色彩涂抹在身体上,把花朵、树叶和羽毛披挂在身体上,形成了强烈的装饰效果,也产生了人类对色彩的欣赏与依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了各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色性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互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色彩就成了人类性格、心理、情感的外在形式,也是表现人与外在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如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色彩之爱好,人各不同,故尔与我,有不同也;老与少,有不同也;男与女,有不同也。”
正因为色彩与人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小说中,色彩描写是情节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也是彰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法。《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的经典范本,其作者曹雪芹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诗词等艺术门类,还兼通纺织、刺绣、建筑、园艺等多种学科,所以他对色彩十分敏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色彩艺术,并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色彩去衬托人物性格,拱托周围环境,表现艺术理念,起到了丰富小说细节、增添语言张力的效果。
一 色彩对人物性格的拱托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色彩有冷暖之分,根据人类的心理感受,色彩学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黄、黑、灰、白)三大类,其实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引起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因此,在绘画艺术中,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或距离、温暖或凉爽的主观感受。正因为色彩的这种特质,在小说里,色彩描写就成了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当然是十分精通这种手法的,所以才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来对人物性格进行烘托。如对于性格热辣的王熙凤,曹雪芹让她以这样的装束出场:“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王熙凤的这身打扮,真可谓珠光宝气。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装束中,曹雪芹尤其突出了王熙凤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和“翡翠撒花洋绉裙”的搭配,这种搭配使得王熙凤以鲜艳夺目的色彩,夺去了众人的眼光。而在色彩学中,红色属于暖色系,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暖色,会马上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等物体,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心理感觉。尤其是红色,因其穿透力极强,感知度极高,极易让人产生兴奋、热情、希望之感,因此红色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色彩。在王熙凤与林黛玉相见的时刻,本是一个喜庆幸福的场面,也是众多人物聚合在一起彰显人物个性的时候,所以王熙凤要以这种抢眼的金红二色出场,不但拱托了喜庆的气氛,更预示着她强势、压倒群芳的性格特质和管家奶奶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里还有一位泼辣女性尤三姐,曹雪芹同样让她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出场:“这尤三姐松松绾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这位尤三姐虽然没有王熙凤那种高贵的出身,也没有王熙凤那些华贵的首饰,但其泼辣大胆的个性一点也不比王熙凤逊色,在这身看似粗俗的红配绿衬托之下,尤三姐的性格拱托得恰到好处。
正因为红色所表现的开朗、热情、希望,所以红色倍受曹雪芹的推崇,《红楼梦》中多使用这种大红色彩,如一道道明亮的霞光般夺人视线:宝玉穿着“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透出了他的真诚与热情;袭人家里那个“穿红的女孩”格外引宝玉的注意,也是因为红色的原因;美人鸳鸯也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越发显出白晰动人;贾母在大观园里,也是捡起一枝红花戴在头上,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就连一贯喜欢素雅的黛玉,前世也是一株红色的绛珠仙草,她在雪天里曾穿上以红色为主调的“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在白雪的映衬下散发着冷艳之光。于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的脂砚斋批注,借助于对“斗篷”的评价点出了服饰色彩在《红楼梦》中特有的含义:“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罗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
二 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既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室内陈设布局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作为展示人物成长的空间,亦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曹雪芹不仅把色彩运用到拱托人物性格上,更把色彩运用到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之中,以色彩来渲染着环境的气氛,进一步对人物命运形成暗示。如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她的居处潇湘馆是以深绿色竹子为主色调,“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再加上“松影参差、苔痕浓淡”,每当微风吹过,便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声响。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既象征着青春和平,又象征着安详、宁静和智慧。特别是形状修长的绿竹,形成了一种淡雅瘦削的清冷氛围,再加上“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优美传说,正是林黛玉清高气质的化身,也是她落寞孤独的命运暗示。
性情圆通的薛宝钗居住的衡芜苑则是一番平淡的色彩:“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衣衾也十分朴素”。这里突出的是灰色和淡黄与白色形成的色调。白色给人的印象是洁净而朴素,灰色的个性是柔和平稳而大方,在灰色背景的衬托下会产生高雅而含蓄、稳重而精致的感觉,淡黄色感觉平和、温柔,这三种色彩正象征着薛宝钗的性情,她需要的就是含而不露、高贵简约的效果,这种性格在她的“咏海棠诗”中得到印证。诗云:“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正是要追求“淡极”的表面和“更艳”结果,而“灰”、“白”“黄”的清淡环境其实就是薛宝钗的人生态度的物化形式,同时也暗示着薛宝钗未来清冷的守寡命运。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个极有个性的女子,虽然史湘云也出身于豪门大户,但她身上既没有林黛玉的苍白柔弱,也没有薛宝钗的温婉圆通,她是一个假小子式的女子。平时的史湘云喜欢穿着男装,做危险刺激的游戏,像男子那样饮酒吃肉,高谈阔论,热情奔放成了史湘云的特质。所以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 ”一章里,曹雪芹将史湘云放置于这样一个色彩缤纷的环境中:“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芍药花是一种花朵硕大、颜色艳丽、妖娆奔放的花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早在《诗经·郑风》篇目中便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唐人也曾有“庭前芍药妖无格”之诗句,来形容芍药的花形妩媚和花色艳丽,而史湘云奔放的性格,正可以用这种花卉来形容之,来衬托史湘云热烈又多彩的性情。
三 《红楼梦》中的色彩理论
除了用色彩拱托人物性格、映衬环境之外,曹雪芹还在《红楼梦》里借人物之口,直接地表现着自己对于色彩的认知。因为其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又任江宁织造,其伯父和父亲都在金陵担任江宁织造的要职,曹家主管江宁织造的时间长达五十九年,长期地与各类丝织物打交道,曹雪芹也积累了丰富的色织、刺绣、缝纫、配色的经验,他在《红楼梦》里可以熟练地说出众多的稀有纺织品和刺绣品的名称,如“油绿绸撒花裤子”、“大红羽缎对衿褂子”、“石青 缎沿边的排穗褂子”、“青缎掐边牙背心”等,也可以熟练地讨论色彩的搭配问题,如三十七回里宝玉要送鲜荔枝给史湘云,对于盛荔枝的容器贾宝玉也要精心搭配,特意要用那个“缠丝白玛瑙碟子”,因为只有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鲜荔枝是红色的,放在晶莹剔透的白玛瑙盘子里,红白相映,越发鲜艳精致。又如贾母曾到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看到满院绿影,窗上的绿窗纱旧了,便说道:“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一定要选那种“颜色又鲜,纱又轻软”的银红色“软烟罗”来糊窗子,以达到调节绿色所形成的冰冷阴凉的效果。而到了薛宝钗的房里,贾母认为宝钗房间的陈设太朴素了,所以要添几件东西改变一下过于朴素的感觉:“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贾母为薛宝钗所选的这几件东西从色调上来看都是属于白或灰的中色调的,这些颜色不但与薛宝钗房里原来的色调很搭配,保持了原有的晶莹冰冷的基调,又增添了一些华丽高贵的因素。上述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曹雪芹色彩理论在实际生活里的运用,曹雪芹对每一种物品使用时,都要求与应时花果等各种装饰物的色调达成协调,这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艺术功力的表现。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一段色彩理论是五十三回里莺儿关于颜色搭配的表述,莺儿认为:“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而“松花配桃红”,这样才会“娇艳”,才会“雅淡之中带些娇艳”。在两种搭配中表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色彩结构:一种是对比色,红黑相配或红青相配;一种是类似色,黄绿相配。红黑对比,属于高纯度彩色与无彩色的搭配,色彩效果强烈而鲜明;红青对比,一冷一暖,显得庄重艳丽。黄绿相配,属于柔和的搭配,配色效果雅致柔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精于绘画艺术的曹雪芹对色彩搭配相当娴熟,因而写起来不仅完全符合色彩学原理,甚至还赋予色彩高深莫测的神秘内涵和某种哲学意味。
学者曾对《红楼梦》中前八十回所运用的的颜色词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其中共运用了颜色词155种,按色系类别可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黑色、灰色和白色几大类,每一类里又分为几个或十几个小类不等。正因为这些色彩艺术在《红楼梦》中的存在,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个研究清代贵族家庭生活艺术和清代民俗风情的经典文本,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曹雪芹极高的色彩修养。正如范干良在《曹雪芹笔下的颜色词》一文中所言:“整部《红楼梦》真是红鲜绿艳、五彩缤纷。这种艺术效果除了一部分是由精彩的色彩描写造成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作者对颜色词的精确而大量的运用。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运用颜色词最多的,这当是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二辑。
[2] 张涵、史鸿文:《中华美学史》,西苑出版社,1995年版。
[3] 邢煦寰:《通俗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5] 颜湘君:《论〈红楼梦〉的服饰描写艺术》,《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2期。
[6] 静轩:《〈红楼梦〉与明清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