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反映出的新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对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目前,“90后”大学生逐渐取代“8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热情开放、思维敏捷、个性活跃,易于尝试并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思想状况健康向上,同时,“90后”存在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缺点,如集体观念淡薄,依赖性强、遇到挫折易产生畏难情绪等等。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准确把握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拓创新,以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构建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高校教育体系,才能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塑造学生个体素质
(一)促进身心健康,树立良好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多关心帮助他人,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坚持自主发展,构建多元化、自主化成长环境。在学生自主和个性发展方面创造宽松的条件,构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和自主能力,善于发现他们新奇大胆的创意和标新立异的思想。
二、创新管理模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尊重个性,实现人文管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总体特征里的所包含着共性与差异,即重视共性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差异。一方面对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研究,对思想上的差异、心理发展情况等进行认真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调动多种渠道,如个别谈心、集体交流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要理解、尊重、赏识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多付出耐心和爱心,使学生体会到接纳与信任,潜能得到鼓励、发挥。
(二)立足学生,遵循人性化管理。思想工作者要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不用制度、师威压制学生。执行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诚恳地同他们交换意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三)更新观念,倡导学生自我管理。“90后”大学生已基本具备自我管理所需的生理、心理、气质、道德等方面条件,继续用“幼化”、“弱化”的眼光看待他们,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思想教育者应提倡学生自我管理。
(四)与学生平等交流,由领导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引导者。“90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可塑性强,要对进行学生引导教育,开展相互探讨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维护其合法权益,正确反映要求和意见,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丰富校园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区别于社会文化的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有直接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身心健康發展。
四、加强人文关怀,全方位拓宽教育思路
(一)体验实践,寓教于无形。实践证明:人都乐于获得教育,但诚于“说服”,耻于“驯服”。“90后”大学生思想早熟、知识面广、个性张扬,传统“灌输”教育已经很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推陈出新,转变教育形式,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验证式等方法,让他们在最直接的体验和最广泛的参与中得到锻炼与考验。
(二)注重启发引导,自我教育。过去高校往往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忽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挫伤和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纯输入。思想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校正对自我的认识,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性格。
五、培养健康心理,健全学生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已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心理咨询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咨询者的模糊认识和不正常的心理进行规劝和诱导,同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化压力为动力,促进其健康成长。高校要构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信息员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网络,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全心理。
(二)塑造健康心理,健全优良人格。坚持经常对学生进行情绪稳定、认知发展、个性完善、人际关系、职业适应等专项辅导以及心理障碍的预防,确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自信、坦诚、豁达的心理状态。
(三)增进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受挫能力。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除学习外,融入集体生活,与同学和谐相处、料理好个人日常生活等都成了“90后”大学生需要学习和适应的问题。部分学生独立性、适应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学业、生活、感情不如意或遇挫折时,易产生悲观情绪,如未得到及时的调整,便会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对新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改善自卑心理,树立坚强意志。自卑往往使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的能力,由此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情绪。要让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应多表扬和多信任,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放大优点,挖掘潜力,适度减压,重点培养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总之,只有时俱进地提出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问题的策略,以指导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目前,“90后”大学生逐渐取代“8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热情开放、思维敏捷、个性活跃,易于尝试并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思想状况健康向上,同时,“90后”存在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缺点,如集体观念淡薄,依赖性强、遇到挫折易产生畏难情绪等等。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准确把握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拓创新,以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构建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高校教育体系,才能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塑造学生个体素质
(一)促进身心健康,树立良好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多关心帮助他人,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坚持自主发展,构建多元化、自主化成长环境。在学生自主和个性发展方面创造宽松的条件,构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和自主能力,善于发现他们新奇大胆的创意和标新立异的思想。
二、创新管理模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尊重个性,实现人文管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总体特征里的所包含着共性与差异,即重视共性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差异。一方面对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研究,对思想上的差异、心理发展情况等进行认真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调动多种渠道,如个别谈心、集体交流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要理解、尊重、赏识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多付出耐心和爱心,使学生体会到接纳与信任,潜能得到鼓励、发挥。
(二)立足学生,遵循人性化管理。思想工作者要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不用制度、师威压制学生。执行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诚恳地同他们交换意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三)更新观念,倡导学生自我管理。“90后”大学生已基本具备自我管理所需的生理、心理、气质、道德等方面条件,继续用“幼化”、“弱化”的眼光看待他们,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思想教育者应提倡学生自我管理。
(四)与学生平等交流,由领导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引导者。“90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可塑性强,要对进行学生引导教育,开展相互探讨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维护其合法权益,正确反映要求和意见,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丰富校园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区别于社会文化的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有直接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身心健康發展。
四、加强人文关怀,全方位拓宽教育思路
(一)体验实践,寓教于无形。实践证明:人都乐于获得教育,但诚于“说服”,耻于“驯服”。“90后”大学生思想早熟、知识面广、个性张扬,传统“灌输”教育已经很难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推陈出新,转变教育形式,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验证式等方法,让他们在最直接的体验和最广泛的参与中得到锻炼与考验。
(二)注重启发引导,自我教育。过去高校往往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忽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挫伤和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纯输入。思想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校正对自我的认识,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性格。
五、培养健康心理,健全学生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已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心理咨询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咨询者的模糊认识和不正常的心理进行规劝和诱导,同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化压力为动力,促进其健康成长。高校要构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信息员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网络,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全心理。
(二)塑造健康心理,健全优良人格。坚持经常对学生进行情绪稳定、认知发展、个性完善、人际关系、职业适应等专项辅导以及心理障碍的预防,确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自信、坦诚、豁达的心理状态。
(三)增进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受挫能力。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除学习外,融入集体生活,与同学和谐相处、料理好个人日常生活等都成了“90后”大学生需要学习和适应的问题。部分学生独立性、适应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学业、生活、感情不如意或遇挫折时,易产生悲观情绪,如未得到及时的调整,便会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对新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改善自卑心理,树立坚强意志。自卑往往使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的能力,由此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情绪。要让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应多表扬和多信任,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放大优点,挖掘潜力,适度减压,重点培养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总之,只有时俱进地提出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问题的策略,以指导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