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热闹与实效——透过现象看教改本质
先来看两则课堂教学案例:
第一则是语文教学评优课。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扬手高喊:"嘿,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步入今天的语文课堂--",接着热烈地同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听课老师及评委一一握手。本堂课开场气氛之活跃,,比之央视《星光大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真让人有置身于某个娱乐节目现场之感。第二则是一堂语文教学观摩课,上的是古代寓言《塞翁失马》。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学生们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课堂气氛甚是热烈。抑或是为了给已经很热烈的气氛再加一把火,老师突然发问:“你们谁知道塞翁这匹失而复得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学生们叽叽喳喳议论了一会,有的高喊是公马,有的大喊是母马。老师笑眯眯地问为什么是公马为什么又是母马,一个男生大声说这匹马把胡人的马给勾引回来了,所以说它可能是母马勾引了人家的公马,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公马也能把人家的母马勾引回来呀,同学们哈哈大笑。哄堂大笑声中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
多年以前,于漪老师就发出强烈感慨,感慨现在走进中学课堂再也看不到过去常见的师生共同诵读欣赏课文,共同沉浸陶醉在作者创设的美妙意境中的那种情形了,课堂上讲的,学生们做的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用的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各种习题。去看看如今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职称考核课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奖赛、选招选聘优质课评比,你会发现现在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酷”了,架子越来越“花”了。一堂课老师不在黑板上写一个粉笔字被认为是教改的需要,老师不范读课文是最新教改理念的体现,衣冠不整的老师在课堂上像歌星表演那样为了追求所谓肢体语言效果而搔首弄姿,甚至因为某学生的“精彩”回答,老师嘴里发出“呜呜”的尖叫并大声吆喝大家“给点掌声”。今天教《背影》,今天就特意找来长袍马褂穿上;明天学《小橘灯》,明天必提一盏自制的小橘灯进班。还有更富创意也是更大胆的,干脆把课堂布置成“T”形舞台模样,老师上课犹如时装模特表演在“T”形台上大踏步来回走动。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即现在的语文教改搞的有声有色,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现在的青年教师正挑起语文教改的猎猎大旗把语文教改搞得轰轰烈烈。其实在这一系列表面繁荣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呢?不客气说是乱哄哄的场景归于沉寂之后的学者的低效和教者的浮躁。教改最热烈的地方升学率反而最低早已不再是让人尴尬的新闻了。笔者有一次随堂听完一个青年教师的不乏精彩的讲课后翻看他的教案,看见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实在不敢恭维,甚至让人觉得这些字的书写者与这堂课的讲授者判若两人,让我好一阵感慨。钱学森曾说过:“成大事业,做大学问,非得出大力,流大汗,不能靠小商小贩小聪明”,现在,有多少年轻语文老师业余忙读书,教余忙练笔?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都知道“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眼下有几个青年教师坚持闲暇苦读,舍得花时间为自己“充电”?基本功不扎实课堂上就会底气不足自然捉襟见肘,靠一点花拳绣腿焉能笑傲江湖?
二、語文即生活——把大语文教学观落在实处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我们喊了多少年要构建大语文教学观。依我之愚见,老老实实地教学生精读文本,悉心揣摩大家们行文运笔的技巧,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学课文而学生活、学社会、学人生、学做人,从而激发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情愫,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真谛的回归。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紧抓文中的几次流泪和几次出现“背影”来提纲挈领地带领学生欣赏课文。散文贴近生活,所以这样的课文不宜条分缕析。读读课文,感受感受“上善若水,大爱无痕”的人间真情,再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很少关注的父爱,揣玩朴实而意蕴深厚的语言特点,理解朱自清散文“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朱德熙《漫谈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即可。
三、苦练内功——语文教改力戒浮躁
当然,话说回来,语文教改肯定是必须的。不改革也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尝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决不可搞那些只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须知有效果才是硬道理。语文教学优质课的评比决不是比谁的方法先进谁的手段超前谁的活玩的花哨(某市向全国招聘教师要求上课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份简案不允许携带任何多媒体教具的做法考查的就是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该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驾驭教法驾驭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并走出文本,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语言文字,让他们打好说话写文章的基本功。如果仔细观看魏书生老师的讲课,你就会发现魏老师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带领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让他们慢慢领悟语言和文学的无穷魅力。魏老师每次上课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商量商量”,看似漫不经心的甚至像朋友聊天一般的闲谈,但不知不觉间该点拨的都点拨了,这就是高手!难怪有不少老师说十几年前听魏老师上课觉得没啥可学的,十多年后再听魏老师课才恍然大悟,感叹其手段之高妙,羞愧当年是因为自己水平太低没真正领悟其玄机。毫无疑问,语文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课堂气氛调节到轻松和谐的最佳状态也肯定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教法技能和学法技巧上下功夫,但“功夫”绝不是为了“秀”给评委和前来观摩听课的同行看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感情,富有感染性,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当然不能为了“造势”而不顾场合和对象大肆煽情忽悠受众。一堂语文课的出彩不一定在于你如何标新立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告诫教师要“运用嗓子的技巧,音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这里显然强调的是“内功”。因此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静下心来多花时间苦练“内功”,力戒浮躁,切记:“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庄子》)。
四、返璞归真——教育本相亟待恢复
总而言之,当前课程改革已呈风卷云涌、如火如荼之势,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但要注意,“课程改革要减去附着在教育肌体之上的太多的非教育元素,恢复教育的本相”(陆安《游走在历史与教育之间》),要防止出现“课堂上追求活跃而失序,强调赏识而少趣,套搬形式而低效的现象”(天津大港小学校长刘洪生)。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语文教学必须脚踏实地,必须教有所能、学有所得,语文教学的阵地拒绝忽悠学生忽悠听众,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有个好口才好人品)。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期待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
陆秀筠,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科学历,现为安徽天长市某中学校长。
先来看两则课堂教学案例:
第一则是语文教学评优课。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扬手高喊:"嘿,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步入今天的语文课堂--",接着热烈地同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听课老师及评委一一握手。本堂课开场气氛之活跃,,比之央视《星光大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真让人有置身于某个娱乐节目现场之感。第二则是一堂语文教学观摩课,上的是古代寓言《塞翁失马》。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学生们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课堂气氛甚是热烈。抑或是为了给已经很热烈的气氛再加一把火,老师突然发问:“你们谁知道塞翁这匹失而复得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学生们叽叽喳喳议论了一会,有的高喊是公马,有的大喊是母马。老师笑眯眯地问为什么是公马为什么又是母马,一个男生大声说这匹马把胡人的马给勾引回来了,所以说它可能是母马勾引了人家的公马,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公马也能把人家的母马勾引回来呀,同学们哈哈大笑。哄堂大笑声中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
多年以前,于漪老师就发出强烈感慨,感慨现在走进中学课堂再也看不到过去常见的师生共同诵读欣赏课文,共同沉浸陶醉在作者创设的美妙意境中的那种情形了,课堂上讲的,学生们做的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用的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各种习题。去看看如今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职称考核课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奖赛、选招选聘优质课评比,你会发现现在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酷”了,架子越来越“花”了。一堂课老师不在黑板上写一个粉笔字被认为是教改的需要,老师不范读课文是最新教改理念的体现,衣冠不整的老师在课堂上像歌星表演那样为了追求所谓肢体语言效果而搔首弄姿,甚至因为某学生的“精彩”回答,老师嘴里发出“呜呜”的尖叫并大声吆喝大家“给点掌声”。今天教《背影》,今天就特意找来长袍马褂穿上;明天学《小橘灯》,明天必提一盏自制的小橘灯进班。还有更富创意也是更大胆的,干脆把课堂布置成“T”形舞台模样,老师上课犹如时装模特表演在“T”形台上大踏步来回走动。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即现在的语文教改搞的有声有色,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现在的青年教师正挑起语文教改的猎猎大旗把语文教改搞得轰轰烈烈。其实在这一系列表面繁荣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呢?不客气说是乱哄哄的场景归于沉寂之后的学者的低效和教者的浮躁。教改最热烈的地方升学率反而最低早已不再是让人尴尬的新闻了。笔者有一次随堂听完一个青年教师的不乏精彩的讲课后翻看他的教案,看见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实在不敢恭维,甚至让人觉得这些字的书写者与这堂课的讲授者判若两人,让我好一阵感慨。钱学森曾说过:“成大事业,做大学问,非得出大力,流大汗,不能靠小商小贩小聪明”,现在,有多少年轻语文老师业余忙读书,教余忙练笔?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都知道“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眼下有几个青年教师坚持闲暇苦读,舍得花时间为自己“充电”?基本功不扎实课堂上就会底气不足自然捉襟见肘,靠一点花拳绣腿焉能笑傲江湖?
二、語文即生活——把大语文教学观落在实处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我们喊了多少年要构建大语文教学观。依我之愚见,老老实实地教学生精读文本,悉心揣摩大家们行文运笔的技巧,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学课文而学生活、学社会、学人生、学做人,从而激发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情愫,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真谛的回归。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紧抓文中的几次流泪和几次出现“背影”来提纲挈领地带领学生欣赏课文。散文贴近生活,所以这样的课文不宜条分缕析。读读课文,感受感受“上善若水,大爱无痕”的人间真情,再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很少关注的父爱,揣玩朴实而意蕴深厚的语言特点,理解朱自清散文“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朱德熙《漫谈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即可。
三、苦练内功——语文教改力戒浮躁
当然,话说回来,语文教改肯定是必须的。不改革也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尝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决不可搞那些只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须知有效果才是硬道理。语文教学优质课的评比决不是比谁的方法先进谁的手段超前谁的活玩的花哨(某市向全国招聘教师要求上课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份简案不允许携带任何多媒体教具的做法考查的就是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该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驾驭教法驾驭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并走出文本,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语言文字,让他们打好说话写文章的基本功。如果仔细观看魏书生老师的讲课,你就会发现魏老师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带领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让他们慢慢领悟语言和文学的无穷魅力。魏老师每次上课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商量商量”,看似漫不经心的甚至像朋友聊天一般的闲谈,但不知不觉间该点拨的都点拨了,这就是高手!难怪有不少老师说十几年前听魏老师上课觉得没啥可学的,十多年后再听魏老师课才恍然大悟,感叹其手段之高妙,羞愧当年是因为自己水平太低没真正领悟其玄机。毫无疑问,语文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课堂气氛调节到轻松和谐的最佳状态也肯定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教法技能和学法技巧上下功夫,但“功夫”绝不是为了“秀”给评委和前来观摩听课的同行看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感情,富有感染性,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当然不能为了“造势”而不顾场合和对象大肆煽情忽悠受众。一堂语文课的出彩不一定在于你如何标新立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告诫教师要“运用嗓子的技巧,音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这里显然强调的是“内功”。因此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静下心来多花时间苦练“内功”,力戒浮躁,切记:“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庄子》)。
四、返璞归真——教育本相亟待恢复
总而言之,当前课程改革已呈风卷云涌、如火如荼之势,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但要注意,“课程改革要减去附着在教育肌体之上的太多的非教育元素,恢复教育的本相”(陆安《游走在历史与教育之间》),要防止出现“课堂上追求活跃而失序,强调赏识而少趣,套搬形式而低效的现象”(天津大港小学校长刘洪生)。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语文教学必须脚踏实地,必须教有所能、学有所得,语文教学的阵地拒绝忽悠学生忽悠听众,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有个好口才好人品)。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期待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
陆秀筠,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科学历,现为安徽天长市某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