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埃文斯在其煌煌巨著《美国创新史》中说:“在汽车和照相机之间,在银行业、美容护理和波音747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从他们所营造和提供服务的大众市场上获得利润的。我们也发现这些创新者都被一种希望对大众有恩惠而被人记住的热烈期望所鼓励。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远远比简单地给消费发动加油更深远。他们也极力促进美国的民主事业—争取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在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登山中,人们奢谈的是“阿尔卑斯式”等这样的话题,这是这个小众之小众领域的话题。在转回眼光到中国国内的时候,我们的“名词”和“定语”,则转成“技术型攀登”。
这与主流的经济或企业发展有一样的逻辑:山寨无妨,但如果质量很好、内核无创新甚至就是在抄袭,也能得到国人之认同—攀登世界也是如此,依然是西方世界引领着全球技术、思潮与观念。而中国攀登尚未成熟—登山是一个登山行为过程化的产品,那么技术型攀登意味着好的有质量的产品,如果是中国人自己技术高难的阿式,如2011年的自由之舞、孙斌组合幺妹峰等,则就是精品、艺术品了。
引领与创新
伟大的攀登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往往引领和创新,在国内的攀登小世界中,是对于登山者自身、攀登者群体的一个唤醒。它可能对于这个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印证,没有什么改变。对于这个攀登小社会,它本质的意义则是推动攀登时代的发展——所以,这里讲的不是所谓技术攀登,而是创新攀登。技术攀登,只是“攀登产品”的质量基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攀登,怎么成为创新攀登?
金冰镐奖、欧美众多的经典攀登人物、创新攀登的历史……欧美社会,尤其美国给攀登领域也带来了诸多的攀登产品创新、观念创新。
有技术有质量的攀登不难做到,但要做到一个攀登者、一个攀登族群的观念改变,需要一个时代。
“埃文斯笔下的创新者们并非都是社会精英,如果将他们的身份列出来,恐怕会令人大为吃惊。比如,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海员、水果批发商、毒贩子、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磨房主、奴隶不识字的女儿、60年代旧金山街头的暴乱分子、海滩出租车司机、女裁缝、钢琴销售员、发电厂的领班、二战末在战舰上无所事事的美海军士兵、花花公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小职员……当然,还有两位发明了飞机的自行车技工。其中也不乏哈佛大学教授之类的精英人士,但比例上要少得可怜。贵族观念给英国的创新潜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美国包容、平等的社会风气中成长。”(引自师北宸文章)
攀登领域其实也同样如此,尤其在美国。无论是西雅图登山俱乐部,patagonia、BD,还是Sierra Club,无论是Conrad Anker还是Chris Sharma……这些俱乐部、企业、明星个体,他们是美国攀登领域的“产品”,是一个个生命体、是创新。而仅仅拘泥于“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为优秀产品的诞生与推广提供生长土壤的法律规范、市场环境、世俗观念更为重要。
无论滑雪登山,大岩壁攀登,或其他阿尔卑斯攀登,或技术攀登,有一种新方法甚至新观点思想蕴含其中,就是有突破,那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攀登。有时并不是一定要有多偏远、多么难。关键的一点,一定是有创新、有价值、有思考的攀登。
高山之花的陨落
有意思的攀登不能错过,有创新的攀登更值得书写。2012年国内有点意思的、有创新色彩的攀登大事大致到秋季才开始绽放。
春天似乎并非攀登的好季节,在6月份之前,基本都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攀登。杨春风、王静等人的8000米攀登,总给人意料中的感觉。直到夏天的来临,但先是坏消息的来临。到年中间还没听说什么好的攀登,就先收到严冬冬遇难的消息。他是在6731米的却勒博斯峰山区遇难的。这片山峰位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交界处,而中国侧,鲜少有人光顾。严冬冬与周鹏,曾在2011年已在这一区域,做了一整个月的探索与攀登。但最终,一个九天的却勒博斯主峰北壁侧脊线路,最终未能完成登顶。而后,完成了却勒博斯主峰西北向的5863米未名峰。2012年夏天的这次攀登,他们希望能够攻克却勒博斯主峰。
2012年7月6日,他们放弃了攀登却勒博斯峰的原计划,改为攀登路线边海拔5900米的未名峰,并于7月9日登顶。登顶当天,三人即开始下撤,18时左右,山上开始下雪,18时15分左右,严冬冬忽然坠入暗裂冰缝。周鹏马上绳降至冰缝底部观察严冬冬情况,发现冬冬被卡在冰缝里,已被冰水浸透且昏迷。营救行动持续至23时30分左右,绳皮磨破,救援装置无法工作,周鹏二人体力完全透支。7月10日早上,他们多次和严冬冬交流,仍然无任何回应。11时,停止营救,向下撤离。这是严冬冬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攀登,他长眠于雪山之上。
此时,杨春风、王静等人的8000米还在进行中,何川、裂缝(张允平)、五香等正进入四姑娘山区……在城市的办公室或家中,或远在喜马拉雅、巴基斯坦的营地或山上的人们,都听到严冬冬遇难的消息。人们慨叹悲伤之余,又各自回头做自己的事情。
一代高山之花就如此凋谢。
2012的中国技术型攀登
何川等这两年集中精力作四姑娘山地区的大岩壁攀登,在为他们今后的Trango地区之梦而积累。在这个夏天,他们又出发了。我本来也是计划中,但因工作未能成行。他们计划本为三座山峰,最终完成了两座(计划中的布达拉因小河受伤及时间问题,未成行)。尤其是2012年7月25日到31日,叶峰、张允平、何川三人在四姑娘山婆缪峰,完成了一条新线路:VI,长1400米/26段,高850米,5.10a。这种难度和路线算是一个有意思的攀登。
在7月,新疆博格达三峰,李宗利、迪力、康华则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技术攀登,虽然距顶峰仅200米未登顶。但该线路为一个新线路,其高差1400米左右,攀冰3 ,冰雪,山脊,混合线路M3以上,攀岩5.10A。在审美、创新上,值得记录一下。
进入秋天,秋天俨然是爆发和收获的季节。
在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登山中,人们奢谈的是“阿尔卑斯式”等这样的话题,这是这个小众之小众领域的话题。在转回眼光到中国国内的时候,我们的“名词”和“定语”,则转成“技术型攀登”。
这与主流的经济或企业发展有一样的逻辑:山寨无妨,但如果质量很好、内核无创新甚至就是在抄袭,也能得到国人之认同—攀登世界也是如此,依然是西方世界引领着全球技术、思潮与观念。而中国攀登尚未成熟—登山是一个登山行为过程化的产品,那么技术型攀登意味着好的有质量的产品,如果是中国人自己技术高难的阿式,如2011年的自由之舞、孙斌组合幺妹峰等,则就是精品、艺术品了。
引领与创新
伟大的攀登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往往引领和创新,在国内的攀登小世界中,是对于登山者自身、攀登者群体的一个唤醒。它可能对于这个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印证,没有什么改变。对于这个攀登小社会,它本质的意义则是推动攀登时代的发展——所以,这里讲的不是所谓技术攀登,而是创新攀登。技术攀登,只是“攀登产品”的质量基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攀登,怎么成为创新攀登?
金冰镐奖、欧美众多的经典攀登人物、创新攀登的历史……欧美社会,尤其美国给攀登领域也带来了诸多的攀登产品创新、观念创新。
有技术有质量的攀登不难做到,但要做到一个攀登者、一个攀登族群的观念改变,需要一个时代。
“埃文斯笔下的创新者们并非都是社会精英,如果将他们的身份列出来,恐怕会令人大为吃惊。比如,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海员、水果批发商、毒贩子、美发师、小商贩、广告员、磨房主、奴隶不识字的女儿、60年代旧金山街头的暴乱分子、海滩出租车司机、女裁缝、钢琴销售员、发电厂的领班、二战末在战舰上无所事事的美海军士兵、花花公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小职员……当然,还有两位发明了飞机的自行车技工。其中也不乏哈佛大学教授之类的精英人士,但比例上要少得可怜。贵族观念给英国的创新潜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美国包容、平等的社会风气中成长。”(引自师北宸文章)
攀登领域其实也同样如此,尤其在美国。无论是西雅图登山俱乐部,patagonia、BD,还是Sierra Club,无论是Conrad Anker还是Chris Sharma……这些俱乐部、企业、明星个体,他们是美国攀登领域的“产品”,是一个个生命体、是创新。而仅仅拘泥于“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为优秀产品的诞生与推广提供生长土壤的法律规范、市场环境、世俗观念更为重要。
无论滑雪登山,大岩壁攀登,或其他阿尔卑斯攀登,或技术攀登,有一种新方法甚至新观点思想蕴含其中,就是有突破,那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攀登。有时并不是一定要有多偏远、多么难。关键的一点,一定是有创新、有价值、有思考的攀登。
高山之花的陨落
有意思的攀登不能错过,有创新的攀登更值得书写。2012年国内有点意思的、有创新色彩的攀登大事大致到秋季才开始绽放。
春天似乎并非攀登的好季节,在6月份之前,基本都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攀登。杨春风、王静等人的8000米攀登,总给人意料中的感觉。直到夏天的来临,但先是坏消息的来临。到年中间还没听说什么好的攀登,就先收到严冬冬遇难的消息。他是在6731米的却勒博斯峰山区遇难的。这片山峰位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交界处,而中国侧,鲜少有人光顾。严冬冬与周鹏,曾在2011年已在这一区域,做了一整个月的探索与攀登。但最终,一个九天的却勒博斯主峰北壁侧脊线路,最终未能完成登顶。而后,完成了却勒博斯主峰西北向的5863米未名峰。2012年夏天的这次攀登,他们希望能够攻克却勒博斯主峰。
2012年7月6日,他们放弃了攀登却勒博斯峰的原计划,改为攀登路线边海拔5900米的未名峰,并于7月9日登顶。登顶当天,三人即开始下撤,18时左右,山上开始下雪,18时15分左右,严冬冬忽然坠入暗裂冰缝。周鹏马上绳降至冰缝底部观察严冬冬情况,发现冬冬被卡在冰缝里,已被冰水浸透且昏迷。营救行动持续至23时30分左右,绳皮磨破,救援装置无法工作,周鹏二人体力完全透支。7月10日早上,他们多次和严冬冬交流,仍然无任何回应。11时,停止营救,向下撤离。这是严冬冬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攀登,他长眠于雪山之上。
此时,杨春风、王静等人的8000米还在进行中,何川、裂缝(张允平)、五香等正进入四姑娘山区……在城市的办公室或家中,或远在喜马拉雅、巴基斯坦的营地或山上的人们,都听到严冬冬遇难的消息。人们慨叹悲伤之余,又各自回头做自己的事情。
一代高山之花就如此凋谢。
2012的中国技术型攀登
何川等这两年集中精力作四姑娘山地区的大岩壁攀登,在为他们今后的Trango地区之梦而积累。在这个夏天,他们又出发了。我本来也是计划中,但因工作未能成行。他们计划本为三座山峰,最终完成了两座(计划中的布达拉因小河受伤及时间问题,未成行)。尤其是2012年7月25日到31日,叶峰、张允平、何川三人在四姑娘山婆缪峰,完成了一条新线路:VI,长1400米/26段,高850米,5.10a。这种难度和路线算是一个有意思的攀登。
在7月,新疆博格达三峰,李宗利、迪力、康华则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技术攀登,虽然距顶峰仅200米未登顶。但该线路为一个新线路,其高差1400米左右,攀冰3 ,冰雪,山脊,混合线路M3以上,攀岩5.10A。在审美、创新上,值得记录一下。
进入秋天,秋天俨然是爆发和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