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贫困山区人民的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社会基础薄弱。这种薄弱的经济基础严重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滞后又长期制约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着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贫困山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一、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现状1.贫困山区家庭教育文化氛围薄弱。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贫困山区的家长文化层次差,部分家长只受过一两年学校教育,甚至有些没上过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作业问题时,家长无法指导。有些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只是为了尽“责任”,孩子是否上学由孩子自己决定。部分家长根本认识不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读书无用”论’思想。部分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
2.贫困山区文化氛围相当薄弱。由于贫困山区大部分祖辈、父辈都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又没有文化的熏陶,他们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部分家长不回避学生,农闲时凑到一块进行赌博、说脏话等,导致孩子的教育受到阻碍,环境可以造就人,同样也可以影响人。
3.贫困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在广大贫困山区,农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有脱贫,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孩子是边上学边做农活,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读完小学就去打工,还有些虽然圆了大学梦,可是面对几万元的学杂费,家里也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这些学生有救助政策,但是救助面窄,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4.贫困山区学校师资配备紧缺并不稳定。由于贫困山区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许多青年教师不愿留在贫困山区任教,学校对有些教师在某一学科方面专门培训一两年,刚靠得住,却又被调走。很多贫困山区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尤其是英、音、体、美教师,致使好多课程由非专业教师兼任。尽管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全力开全课程,但教学效果不好。在贫困山区还有很多代课和支教教师,这部分教师中有的教龄达到十几年,确实对贫困山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贫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贫困山区群众的教育。在贫困山区,人们受教育有限,因而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和检查,让贫困山区的人们认识到供子女受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为了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对他们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强的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扶贫力度。为了使贫困山区的每个孩子都顺利接受教育,并且鼓励孩子考上大学,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和家庭实行一本的一等奖励,二本的实行二等奖励等形式,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总之,为贫困山区的学生和家庭排忧解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贫困山区人们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为了使贫困山区师资队伍更加稳定,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贫困山区的教师和县城的教师相比,在同等条件下享受更高一点的待遇,尤其是提高代课教师和支教老师的工资待遇,并发一定的交通补助,在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同时在购房时,对贫困山区的教师优先或者补助等。缩小城乡之间师资的差距,为贫困山区的教师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4.提高贫困山区寄宿生的救助金。—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现在每个寄宿生每天三块补助,这远远不够,据调查,一个学生一周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不超过二、三次,几乎每天吃方便面或者馍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希望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贫困山区寄宿生的救助和贷款力度,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5.在贫困山区尽快普及学前教育。贫困山区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这些山区的孩子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有条件送子女到城市接受学前教育的老师,为了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都想调到城市,致使贫困山区的教育越来越薄弱。
教育是立国之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缩小城市与贫困山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让贫困山区的教育更加完善,使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使贫困山区的教育争取尽早上一个新盯台阶。
一、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现状1.贫困山区家庭教育文化氛围薄弱。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贫困山区的家长文化层次差,部分家长只受过一两年学校教育,甚至有些没上过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作业问题时,家长无法指导。有些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只是为了尽“责任”,孩子是否上学由孩子自己决定。部分家长根本认识不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读书无用”论’思想。部分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
2.贫困山区文化氛围相当薄弱。由于贫困山区大部分祖辈、父辈都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又没有文化的熏陶,他们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部分家长不回避学生,农闲时凑到一块进行赌博、说脏话等,导致孩子的教育受到阻碍,环境可以造就人,同样也可以影响人。
3.贫困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在广大贫困山区,农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有脱贫,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孩子是边上学边做农活,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读完小学就去打工,还有些虽然圆了大学梦,可是面对几万元的学杂费,家里也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这些学生有救助政策,但是救助面窄,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4.贫困山区学校师资配备紧缺并不稳定。由于贫困山区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许多青年教师不愿留在贫困山区任教,学校对有些教师在某一学科方面专门培训一两年,刚靠得住,却又被调走。很多贫困山区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尤其是英、音、体、美教师,致使好多课程由非专业教师兼任。尽管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全力开全课程,但教学效果不好。在贫困山区还有很多代课和支教教师,这部分教师中有的教龄达到十几年,确实对贫困山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贫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贫困山区群众的教育。在贫困山区,人们受教育有限,因而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和检查,让贫困山区的人们认识到供子女受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为了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对他们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强的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扶贫力度。为了使贫困山区的每个孩子都顺利接受教育,并且鼓励孩子考上大学,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和家庭实行一本的一等奖励,二本的实行二等奖励等形式,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总之,为贫困山区的学生和家庭排忧解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贫困山区人们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为了使贫困山区师资队伍更加稳定,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贫困山区的教师和县城的教师相比,在同等条件下享受更高一点的待遇,尤其是提高代课教师和支教老师的工资待遇,并发一定的交通补助,在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同时在购房时,对贫困山区的教师优先或者补助等。缩小城乡之间师资的差距,为贫困山区的教师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4.提高贫困山区寄宿生的救助金。—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现在每个寄宿生每天三块补助,这远远不够,据调查,一个学生一周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不超过二、三次,几乎每天吃方便面或者馍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希望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贫困山区寄宿生的救助和贷款力度,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5.在贫困山区尽快普及学前教育。贫困山区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这些山区的孩子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有条件送子女到城市接受学前教育的老师,为了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都想调到城市,致使贫困山区的教育越来越薄弱。
教育是立国之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缩小城市与贫困山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让贫困山区的教育更加完善,使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使贫困山区的教育争取尽早上一个新盯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