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建构价值取向初探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实然性、相关性很高的存在。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种分离甚至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性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性建构关系的价值取向的契合点是“生命化理解”;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点是“教师的生命在场”;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点是“教师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课程理解 教师专业发展 双向建构 价值取向
  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交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一个过程,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程的准确理解,教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身心和谐,提升其生存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反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促进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然而,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相辅相成的融洽关系。课程被看做是规范性的预定内容,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单纯接受者和执行者,教师与课程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
  一、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契合点是生命化理解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仅表现为教师对既定课程文本原义的把握,也表现为教师在课程理解过程中的全身心的投入,以自我生命体验的方式对课程意义的诠释,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在1979年提出课程存在着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五种不同的层次,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历经几次转化。从领悟的课程层次开始,由于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他们对正式的课程会有各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由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会改变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是课程本身。教师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用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预设的静态的课程,同时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充实和丰富既有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不是绝对的理性把握,也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而是融入了人的理性与感性,在人对自然、自我和社会理解基础上对课程的深切体会。
  二、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点是教师的生命在场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和实施是彰显自我的最佳途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课程文本意义的复原,而应该把课程与个人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意义赋予,同时建构和扩展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课程意义和教师精神的融合。教师的生命在场不仅是其真正理解课程的必要条件,它同时影响着教师理解课程的预期。很多教师就是在这种对自我的反思和积极关注的情况下,去主动地研究课程,把握课程,通过理解课程而发掘自己在现有条件下的自我发展空间。一种情况是教师的自我立场和观点与其对某种具体课程的理解正好相符。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在理解课程后认为该课程与他自己的课程立场和观点并不一致,而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情况下的教师只有在分析矛盾冲突的核心问题所在,或者改变自己的课程立场和观点,或者找到改善课程以使之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一致的方法和途径之后,才能使自己的课程实践成为发展自我的实践。
  三、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点是教师的个性化成长
  当前的课程标准,在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弹性较大。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在课程理解中的一定的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任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确定部分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每个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视野立场甚至直觉印象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对课程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为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化事件,是个体对内心自我的一种感觉与体验。教师通过对课程理解不仅认识和把握了课程,而且通过对课程理解更好的认识和提升了自我。课程理解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课程彼此间渗透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可以说,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这种开发,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是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观念和课程立场,融入了个人的价值选择和情感体验的再创造。随着教师经验和对课程认识与理解的增加,课程对其来说已经没有了新奇感和面对陌生事物的紧张感,于是对课程的好奇消失,这种认识和理解课程的需要也就随之消退。
  四、教师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向建构对新课改的启示
  课程理解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这种复杂活动又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促进教师对课程进行积极有效地理解,首先要增加教师理解课程的内外动力,在推动人的活动产生的内外力作用过程中,内力是初动力,具有原发性。每位教师的内心都有自己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教师正是在自己的课程实践中让自己逐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为了深化教师的课程理解,推动课程改革,需要重视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积极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教师追求成功的动机。教师课程理解活动的产生,即使有教师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部驱动,也必须同时借助于相关的外部力量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教师不断实现自我,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外在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善,而外在环境的改善又进一步促发教师更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教师的20项修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8.
  [2]金生鋐. 理解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6.
  [3]蔡振梅. 我和我所教的课——教师与课程的具体关系研究[J]. 教学理论与实践,2007.
其他文献
通过对使用性的分析,提高产品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需求,使产品使用最大化。提高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产品品质。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传递思想、联系实际以及增强趣味性。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 传递思想 联系实际 趣味性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在这其中,高等数学教学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创新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笔者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想法,希
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原本单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在课堂中引入文化教学,并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
【摘要】工匠精神的回归,是国家强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重要支撑。作为肩负国家未来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意义深远。文章从工匠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内化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网容量越来越大,而电力电缆在输发供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对保障电能顺利输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电力电缆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对学习新课标精神的心得,简单探讨下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应该如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其主旨是为了促进
作为政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和培养学生人格品德的双重任务,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有些枯燥,这兢要求我们必须具各良好的语言素质、技能,从而更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