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并通过趣味导入、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指导运用等多重有效手段来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趣味导入,引发思考,激活课堂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基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以使地理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中国的气候》这节之初,为了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引发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星星家住在吉林,星星的妈妈最近被单位外派到海南学习了。这天,星星正在家里打扫卫生,门铃响了。透过猫眼,星星看见了一位陌生的阿姨。阿姨对星星说:‘我是你妈妈的同事,由于天气变冷,你妈妈让我帮忙把她的羽绒服带去。’星星听后说道:‘阿姨你等我一会,我去找衣服。’但是,星星走进卧室并没有去找衣服,而是拿起电话拨打了110。星星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很显然,通过在导入环节基于趣味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使学生认识到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星星不知道海南的气候特点,又怎能判断陌生女子说的话是对是错呢,这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形象感知,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个十分广博的知识体系,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比如复杂性、抽象性、综合性,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而且还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例如,“大陆漂移说”既是《海陆变迁》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向学生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以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进行初步感知。之后,我将教材中的插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并向学生问道:“按理说生活在热带的海牛和不会飞的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可是为什么它们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而且为何相距遥远的非洲和南美洲会有类似的古老地层?”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次借助信息技术演示了全球海陆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大陆漂移说”的理解。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还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合作学习,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进而更无从谈起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以《世界的聚落》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待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了不同聚落之間的差异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城市、乡村、林场、渔村和牧村中的居民。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角色的需要,将自己融入角色的生活场景之中,并联系与聚落相关的知识,从角色的日常行为、生活环境、接触人群等几个主要方面来全方位地展现角色所在聚落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且大部分小组都能够较为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此,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运用实践,提高认知,学以致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舞台,而课外实践活动,同样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地理的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科观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中国的水资源》这节之后,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为学生组织开展了观察河水水质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这之前,我向学生明确了活动内容:观察水质,记录一定范围内河边排污口的数量,估计出污水排放量。之后,观察河边的植被情况,结合周围环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治理方案。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课本内容,而且还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观念,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勇于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活地理教学活力,促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国.浅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策略[J/OL].学周刊,2019(24):59[2019-07-23].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4.052.
[2]王龙. 试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高玉英.学生地图技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9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并通过趣味导入、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指导运用等多重有效手段来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趣味导入,引发思考,激活课堂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基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以使地理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中国的气候》这节之初,为了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引发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星星家住在吉林,星星的妈妈最近被单位外派到海南学习了。这天,星星正在家里打扫卫生,门铃响了。透过猫眼,星星看见了一位陌生的阿姨。阿姨对星星说:‘我是你妈妈的同事,由于天气变冷,你妈妈让我帮忙把她的羽绒服带去。’星星听后说道:‘阿姨你等我一会,我去找衣服。’但是,星星走进卧室并没有去找衣服,而是拿起电话拨打了110。星星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很显然,通过在导入环节基于趣味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使学生认识到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星星不知道海南的气候特点,又怎能判断陌生女子说的话是对是错呢,这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形象感知,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个十分广博的知识体系,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比如复杂性、抽象性、综合性,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而且还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例如,“大陆漂移说”既是《海陆变迁》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向学生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以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进行初步感知。之后,我将教材中的插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并向学生问道:“按理说生活在热带的海牛和不会飞的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可是为什么它们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而且为何相距遥远的非洲和南美洲会有类似的古老地层?”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次借助信息技术演示了全球海陆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大陆漂移说”的理解。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还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合作学习,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进而更无从谈起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以《世界的聚落》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待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了不同聚落之間的差异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城市、乡村、林场、渔村和牧村中的居民。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角色的需要,将自己融入角色的生活场景之中,并联系与聚落相关的知识,从角色的日常行为、生活环境、接触人群等几个主要方面来全方位地展现角色所在聚落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且大部分小组都能够较为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此,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运用实践,提高认知,学以致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舞台,而课外实践活动,同样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地理的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科观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中国的水资源》这节之后,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为学生组织开展了观察河水水质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这之前,我向学生明确了活动内容:观察水质,记录一定范围内河边排污口的数量,估计出污水排放量。之后,观察河边的植被情况,结合周围环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治理方案。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课本内容,而且还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观念,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勇于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活地理教学活力,促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国.浅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策略[J/OL].学周刊,2019(24):59[2019-07-23].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4.052.
[2]王龙. 试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高玉英.学生地图技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95.